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_800字

《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800字

这篇小说的原标题是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die leiden(“烦恼”)用的是复数,英译本也是“the sorrows”,可见维特的烦恼不只爱而不得这一种,他自杀的原因也不只这一种;jungen,少年、青年,二十出头的模样,最是容易为爱所伤、为情所困的年纪。再加上维特本来性格敏感,品味高雅,又自视甚高,对于种种人情世故、权力地位通通不屑一顾;他的烦恼也就由厌恶俗世、伤春悲秋和爱而不得(当然这最后一种最是要紧)等等这许许多多与现实的冲突慢慢积累成疾,最后把生命断送在自己手里。

如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里就会有一千种对维特自杀的不同态度,不同看法。他的自杀不是无可指摘,但也绝不是无法认同的。年轻的心在千万种情绪间疯狂跳动,不知所措,无所可往,自戕的念头自会千万次出现,只不过最终究竟是英年早逝(谁说英年早逝就不好呢?),还是带着这颗伤痕累累的心继续生活下去,往往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而这一瞬间其实并没有太多分别。

只不过多数人选择的当然是后者。哪怕是作为作者的歌德,也只敢在笔端自尽,以此来发泄情绪,抚慰自己的心。他老人家不也好好儿地活到了七八十岁,晚年还来了场暮年之恋(尽管仍然求而不得),才最后寿终正寝。“我对死亡的唯一抱憾,便是不能为爱而死”(《霍乱时期的爱情》,大意如此),这样的句子尽管看来颇为浪漫,到底不是多数人会选择的现实。

此书出版时歌德也仅25岁,字里行间盈溢流淌的激情几乎叫人感到惧怕,不知如果是写作《浮士德》时的歌德来重写这个故事,又会是怎样的风格;不过也唯有这样冲动的激情,激烈的文字,才配合得了标题上那个最显目的“Jungen”。就是个人感觉故事的结尾部分太拖沓了。让人觉得很话痨。虽然为维特安排一场详尽的自杀是可以理解,但读得人很不耐烦,看得眼睛里字跟字都黏不到一块儿去了。一场利落干脆的自杀在卡夫卡的短篇《判决》结尾。两相对比,优劣立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