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_1500字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1500字

从一开始,《哲学·科学·常识》就令我期待一些解释:哲学为何与科学不同,它能得到什么?

这不是我瞎期待。导论中——事实上,整本书都——在讲两者的不同。但导论的归纳最为集中、简明、生动:

1.科学从原则上讲是一个集体的工作;与之对照,每个伟大的哲学家似乎都有一个独立的体系。
2.哲学概念似乎人言人殊(如形而上学);我们只有一个物理学体系,是整个物理学在积累、在进步。
3.书读得越古,反倒越像哲学专家;理科学生读最新的论文。

如今科学一词几乎与正确混用,这些特点让哲学不像一门求真的学问。陈嘉映直言:“如果你用科学的模式来理解哲学、要求哲学,你恐怕从一开始便是在要求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东西。”

问题自然来了:为什么不可能呢?我又该要求什么?

而且,导论中还讲了非常丢哲学人的诈文事件。我当然期待本书为哲学做些辩护。

应该说本书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有些非常精彩,但第八章的一个注释惹恼我了:

此(今天的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即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说理》一书。——再版补注

得,原想打五星,到这儿立马三星伺候——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

算啦,说说五星的部分。

最表层自然是文笔。陈嘉映一个段子不讲,就叫人乐不可支。文中用了些雅词,不大常见,却也不难理解,给我美的享受。可谓亦庄亦谐。不过,行文间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英式中文,太繁琐了。幸而我读的上一本书严重得多,所以基本忽略了。

接着是些有趣的表述,或者说洞见,因为我很欣赏(由此观之,我也会被诈文忽悠)。诸如:

若说科学是另外一种神话,那它和本来意义上的神话大不一样,不一样到了把它叫作神话对我们理解相关问题毫无补益,只会造成混乱。

⤷何时停止比喻。

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像这般把理性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并非普遍情况,而是属于希腊和西方的特例。

⤷理性关注现世秩序,理论想象宇宙奥秘。

与波普尔所声称的相反,证伪并不能毁灭一个理论,只有一个新的、更成功的理论才能取代旧理论。

⤷第二回见这种说法。

当然,必须有第五章·科学概念,让我知道中学习惯的先定义再计算并非自古有之,来由种种,读着特嗨。第六章·数学化更喜欢人,特别是“为什么是数学”这一小节中讲的“它(数学)由不具内涵的符号组成,这些由外在关系所连接的符号组成一个数学系统”,尤为引人遐思:回头看来,全书遍布它的影子。第七章零碎些,但也不错。

那么,为什么不能期待哲学像科学一样?这样问,是因为哲学原本也想解释世界。文学艺术就不会被这么问,对吧。

作者的回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像科学的部分分离出来,叫科学了。另一方面是哲学本身:依赖自然语言,反思它。前者看起来像废话,但它是个很长的故事。后者……其实问反了。作者真正写了好多章的,是科学数学咋把世界整明白的,科学如何改写了明白or理解的意义、一步步远离常识。哲学呢,反思常识(思辨)、明述常识(“自然理解”),虽然结论相反,到底不离不弃,结果自己倒霉了。相比之下,科学真·大猪蹄子。

(内容渐渐奇怪?)(就说自然语言太内涵了嘛~)

而数学符号没有内涵,它们相互定义,故能承其义。这很有些道家的感觉,什么杯子中空才有用之类的。不过老子显然没往这方面想,不然《道德经》就要写成《大道的数学原理》或者《道的知性改进论》了。Anyway,这是我最喜欢本书的地方。整个第六章都很好看。

其次感谢陈嘉映断了我的念想:

不存在所谓的形而上学原理。所谓形而上学原理,无非是常识所蕴含的基本道理,它们由于能够诉诸我们人人共有的理解而具有普遍性。

果然是不可能的书啊。拜拜了您嘞!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