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以色列》读后感1200字
对于以色列的迷恋,怕是短期不会终结了,可以整日整日纹丝不动静坐着看书。
看完本书,又看了一遍王石在以色列的游学记,王石的孤傲似乎很匹配以色列的气质,倔强清冷,格调十足,越发觉得田朴珺这个女人不简单。
暂且不说绯闻,以色列比中国建国早一年,建国日与我农历生日同期,想来这也是胡搅蛮缠的瓜葛。
以色列的犹太人并不是正统的单一认知,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建国以后,科教文医均为世界顶级,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所都有分布在以色列,面对内忧外患的政局,生存权时刻包裹在阿拉伯国家危机环境中,这样的成就不得不佩服这个伟大的民族。
六日战争里拉宾的冷静,摩西达扬的军事天赋是以色列的福祉,至今早已模糊的绿线没有分割巴以平民的情感,真正的巴以冲突,是当权政治者赤裸裸的既得利益把民众愚化后的无底线报复,到如今衍生无法控制的恐怖主义,均源于利欲熏心的统治者,与远离教育后充满愤怒的仇恨,生活卑贱,驱赶如牲畜,于是报复变成了真正的信仰,生命蝼蚁成人体炸弹。
反观世界,真正怜悯巴勒斯坦难民的人,可能是当今真正目睹这一切痛苦,而自身建国恐慌不得安宁的受过一代代高等教育熏陶的以色列人,他们的平民保护纵使倾尽所能也显得苍白无力,被世界无限的斥责,而阿拉伯国家所谓的同根,他们又是否真正帮助过这些难民,估计只想在领土或冲突里各自获利吧。
关于美国的角色不予置评,本书提到阿拉法特否定以色列与美国的和平提议,仅仅是巴以冲突和平协议意味着和平来临,也意味着他的辉煌即将落幕,所以始终不接受决议,置千万平民生死于不顾。
也许拉宾才是真正的和平者,可惜被正统犹太人刺杀,任正非把拉宾视为学习对象,也许正是在于长远和平与发展眼界上,同样需要更加深度智慧的隐忍与魄力。
以色列的历史,斑驳苦难。宗教与政治,利益与仇恨一代代的纠缠不休,可能是这个神秘国度衍生如此顽强生命力与智慧的力量。
如今的以色列先进而文明,也时时生活在国家顷刻被颠覆的恐慌里,这种痛苦,对于我们中国今天因社会高速发展所面临的焦虑来说,幸福指数太高了。
以色列民众期待一代代的文化洗礼可以弱化仇恨和平共处,同是迦南的闪族后代,若干百年后,巴以也可能是一家人。
以色列至今仍有很多内部以及外部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绝不讳言这样一个年轻的国家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以色列人梦想有一天他们可以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梦想有一天能全身心地投入为自己和下一代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国家的事业中去。
在历史层面上,以色列对于那些珍视过往并希望沿着圣经人物以及罗马、希腊、奥斯曼、伊斯兰和犹太历史人物足迹前行的人士而言意义重大。从拥有5000年历史的米吉多城镇,到陈列在以色列博物馆的现代艺术家作品,那些曾存在于中东地区以色列这小片土地上的、各个文明的历史都被妥善地保存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汇造就了以色列繁荣的文化,启迪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感恩今日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