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愉悦哲学》读后感_1900字

《愉悦哲学》读后感1900字


愉悦度过此生,智慧面对生死,绝对是人间最难修习的功课之一,可惜的是,现代的我们自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极少涉及这门学问,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又使得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很容易被卷入各种欲望与攀比中,焦虑陡增、烦恼日盛,难以解脱。


这本《愉悦哲学》,可谓在现代焦虑、焦渴的环境中降下的甘霖,给心灵带来汩汩清流,丰润滋养。


作者陈文茜,被生前一贯言语刻薄的李敖称为“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她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20多岁即出任台湾当时第一副刊《中国时报》主编,1987年,她赴美留学10年,此后回台从政。


在本书中,文茜女士坦然真挚地分享了她对于成败、爱情、痛苦、死亡等重大人生课题的感悟,且让我们进入本书,跟随她一起探寻快乐的智慧。


一、学会理解逆境哲学


作者讲了星云大师的故事。星云大师年幼时被师傅带至南京交给一名大和尚,大和尚见面即问:你为何来此地?


星云答:我师傅叫我来的。惹来一阵鞭打。理由是:师傅叫你来,你就来吗?


再答:我自己想来习佛。依然被打。理由:出家人,岂可说谎?


又答:我师傅叫我来,我自己也想习佛。还是一顿打。因为“如此幼小,竟如此滑头。”


当夜,大和尚一改怒容、满脸慈祥对星云道:“你下午说的,没有一句话是错的。”“我教你的这门功课叫逆境。什么是逆境,就是生命无常,你遇到了困苦、灾难、不平、劫杀、死亡……那都是命运,不因为你做对了什么,就可以逃开;不因为你做错了什么,才受到惩罚。”


作者说:“谁能不迟不早地理解逆境哲学,逐渐对生活的冷酷与不幸坦然接受,谁就是‘得道之人’。”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斯科特·派克医生也表达过同样的思想:“人生苦难重重。”“一旦我们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


我在生活中也有同样的体验,越不接受、越挣扎,越痛苦,一旦学会臣服、悦纳,就能很快走出泥沼,转换境遇或不再为之前的境遇所困扰。


作者十分喜欢和推崇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在该派所给出的自然且必要的快乐条件“朋友、自由、思想、食物、庇护、衣服”中,作者认为还要加入换位思考,同理之心。


二、破除成功魔咒


作者认为成功是个面具,“渴望成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漫长的惩罚”,因为真正全然成功的人根本不存在,没有人会事事成功,更没有人会一生成功,应该把成功改为圆满,不受外物奴役,学会接受命运然而并不向命运妥协;走自己的路,不求他人肯定,亦不伤害他人;不过多期待,也不强求结果;活在自我价值之中,修炼被讨厌的勇气。


坦白说,这些真的都是说易行难、知易行不易的。有句话说,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有时候,时点未到、阅历不够,就是无法觉知、了悟、解脱,这是人生的无可奈何之处,但是,多看多闻此类观点,植入内心,种下种子,说不定哪天它们就能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给我们以荫蔽。


三、好好宠爱自己


作者认为女人到一个年龄,应放下对爱情的痴念,对他人的期盼,把更多的爱给自己,给更值得的友谊;把生活还给自己,学会享受钟爱的食物和周遭的景物。


四、去旅行


作者给一个即将毕业的女孩开了旅行清单,共四站:


第一站,参加国际“女人救援女人”组织,跟她们到刚果,看大屠杀后的人们如何活下来。


第二站,纽约。

看看帝国大厦、布鲁克林桥,感受它们背后的沧桑巨变、历史轮转;到纽约大学选修短期课程,学英文、交朋友;感受纽约的吸纳、包容、创新与自信。


第三站,北京,圆明园。

带上几本历史书籍,梳理圆明园由盛而毁的历史脉络与缘由,警醒自己不要眼光短浅、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第四站,澳大利亚或新西兰。

最好能到新西兰农场打工一段时间,感受当地对天时的敬畏,对种植的严谨,与大自然和作物朝夕相处,接受心灵的洗涤。


五、学会遗忘


作者认为人到一定岁月要学会断、舍、离,学会选择、剪辑回忆,用快乐的回忆建立“快乐存折”,其中一条是“训练你的眼睛只对美好的事物睁开,只向最美的生命记忆深处回眸。”


六、修炼死亡


作者认为,“死亡,不是悲伤的事”,“人最好的年华是,当你体悟死亡的智慧时。”


面对死亡,学会如何真正爱自己,学会宽容过往,愉悦地活,这就是生命的真实意义。


《愉悦哲学》全篇充满哲理,但是读来如行云流水,十分流畅,也非常令人愉悦,并没有犯此类书常犯的爱说教和空讲理的毛病。


跟着智慧的人学习智慧之道,我喜欢。


梅溪

2019.4.21


p.s.这篇前两天发过,但是在微信读书个人主页怎么都找不到了,重新编辑了再发一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