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读后感2600字
为人父母,想必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毫无保留、全心全意的。那么,如果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对孩子的爱是否是无条件的?你会怎样回答?
“当然。”这或许是绝大多数父母的答案,这也是我的答案。
可是,读了《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后,这句话估计以后再也不敢说了。原来之前所谓的无条件,全部都是建立的赤裸裸的条件之上。
或许你也曾口口声声的对孩子说过:宝贝,无论你做什么,爸爸/妈妈会一直爱你。可是当孩子做错事情、乱发脾气、无理取闹时,当你的耐心被消磨殆尽时,你的反应是什么呢?冲着孩子大声呵斥、发火、甩脸色,又或者动手打几下?而当孩子乖乖听话,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时,你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对孩子说“你真棒”,又或者将孩子心仪的东西作为奖励?
而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养育模式,书中全部将其定义为有条件养育。
为了解释上述概念,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作者4岁的女儿阿比盖尔,在弟弟出生以后,有一段时间变得特别无理取闹,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十分抵触,甚至通过尖叫、跺脚等表达不满。晚上到了她答应的洗澡时间,她并没有去洗澡,在父母提醒后,她开始歇斯底里的尖叫,甚至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弟弟,父母再次强调她要安静,结果她变本加厉的发出尖叫声。
那么,问题来了,等她安静下来以后,孩子的父母是否应该像平时每天睡前那样,拥着她躺床上给她讲睡前故事?
有条件养育的答案会是“不”,这种理论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对于这种不良行为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继续像往常一样,孩子会认为做错了也没什么关系,甚至会把其当成一种对她不良行为的奖励,后续会变本加厉的乱发脾气。
然而,无条件养育会怎么做呢?——继续像往常一样保留睡前故事环节。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父母都会一如既往的爱她,父母对她的爱无可动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对上述行为放任不管,风平浪静后与孩子进行沟通教育、共同反思,帮助孩子打开心结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事实上,作者讲完故事后对女儿也是这样做的。
看到这里你是否有所触动,是否明白了无条件养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的确,为人父母我们不应该仅关注是否、或者有多爱孩子,而在于该如何爱他们。更重要的是,这种无条件不是父母认为在无条件的爱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无条件地爱他们。
关于有条件养育,书中重点提及的有惩罚和奖励两种形式。
惩罚作为一种常见的管教方式,不仅包括身体方面的体罚,还包括精神上的羞辱、威胁,甚至是孤立、忽视等冷暴力。当然,体罚孩子这种方式,如今已不多见,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种方式的负面效果。但是精神上的惩罚却是有增无减,有些父母会说自己从没有打过孩子,可是细想来,肉体上没有打过,心灵上的伤害却不应该被忽视。
也有些家长会说,惩罚的确有用啊,犯错误被惩罚一次后,孩子就记住了教训,以后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可是,孩子的内心真的如你表面看到的这样吗?
其实,孩子是不敢再犯错误了,而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意识到犯错误对外界、他人带来的影响而去主动避免。这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前者会让孩子更关注其行为对自己带来的影响,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惩罚,后者会让孩子更关注其行为对他人带来的影响,这会是一次道德上的成长。
令人没想到的是,书中将奖励也列入了不被推崇的养育模式,让人颇感意外。
孩子表现的好,取得了成绩,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很多父母觉得无可厚非。无论是口头上的一句“你真棒”,还是物质上的奖励,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但是,书中指出,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事实:无论成人还是孩子,被提供奖励后,会更不容易完成或出色完成任务。奖励不仅不起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为什会如此呢?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叫做“动机”的概念。奖励之下产生的动机,可称为外在动机——做某事以达到某种目的以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内在动机则是发在内心的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这种动机更持久。
书中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以读书为例,是真正的想看下一章发生了什么,还是奖励一张贴纸或一块披萨才愿意看,两者动机截然不同。分享玩具是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你真棒”,还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分享能让小朋友开心,这也是不同的动机。对于孩子来说,动机的类型更重要,奖励产生的动机则会削弱孩子自身的内在动机。
而前者,则是一种有条件养育。因为,这些行为更容易让孩子得出:只有Ta的行为令父母满意,才会得到父母的认,进而演变成一种有条件的自我认可。
看到这里,相信你可能会好奇,相比“胡萝卜加大棒”的养育模式,究竟怎么做才算是无条件养育?
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就每一个问题给出标准答案,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但是书中提到的各项原则及参考实例却很有借鉴意义。简单总结了以下几点:
1、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从“如何让孩子听我的话?”变成“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2、13条原则:深思熟虑,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所做所为;重新考虑自己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否真的有价值或必要;专注长远目标,而不是强迫孩子某一时刻的服从;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比如为了让婴儿睡整夜觉,是否值得伤害亲子关系;不仅改变行动,而且改变视角;尊重、尊重、尊重;真实可信,我们不应该假装自己比真实的自己更有能力;少说、多问;记住孩子的年龄;不说没必要的不;不要那么死板;不要匆匆忙忙
3、关注“无条件养育”整体概念,按照这些方法思考。养成自我责问的习惯,如何将对待孩子的方式用到自己身上,会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吗?
4、远离威胁、远离贿赂:奖励和惩罚既不可取,也没有必要。
5、从孩子的视角,将换位思考传递给孩子,同时用换位思考对待孩子
看完书你会发现,做到无条件养育很难很难,有些人甚至无法接受这种理论。犹如书序中所说,这本书思想的确“偏激”。但说它偏激并不是否定其意义,而是这种思想颠覆了传统育儿理论,与大多数父母的育儿模式,甚至与很多知名育儿专家的理论相左,让人无法一下子接受。
尽管如此,个人以为书中提出的无条件养育概念值得每个父母深入思考,即使并不认同,但读完以后一定会有所触动。试着换个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之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你会发现有些行为、语言是对自己孩子多么的不尊重,有些行为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无条件的爱,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我们或许还不能做到,“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接近这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