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夫》读后感1100字
从时间无限的永生开始,到空间凝固后静止结束。依然是对时间空间,生死,记忆遗忘的思考与在文本中的尽情体验。
永恒是目前的静止,也就是哲学学派所说的时间凝固;但他们或任何别人对此并不理解,正如不理解无限广阔的地方是空间的凝固一样。
通过永生者的世界,让人们认识到惟其死亡才让人觉到生命只有一次的可贵。
永生是无足轻重的;除了人类之外,一切生物都能永生,因为它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永生的意识是神明、可怕、莫测高深。我注意到尽管有种种宗教,这种信念却少之又少。
死亡(或它的隐喻)使人们变得聪明而忧伤。他们为自己朝露般的状况感到震惊;他们的每一举动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一张脸庞都会像梦中所见那样模糊消失。在凡夫俗子中间,一切都有无法挽回、覆水难收的意味。与此相反,在永生者之间,每一个举动(以及每一个思想)都是在遥远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举动和思想的回声,或者是将在未来屡屡重复的举动和思想的准确的预兆。经过无数面镜子的反照,事物的映像不会消失。任何事情不可能只发生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地转瞬即逝。对于永生者来说,没有挽歌式的、庄严隆重的东西。
在一个近乎只能容下一个平躺身躯的逼仄之地,因为建筑古老而沾染了些神秘的意味。我想如果把任何一个人置于一个近乎封闭而狭小的空间,那时的大脑一定有控制不住无限扩大的欲望,觉得会看见以往所有能搜索到的意识,然而遗忘会让本来清晰的镜像变得模糊,甚至扭曲。这其实正是我们自己,一边向前走着,一边退回来,一边向往无限,一边囿于局限,一边寻找,一边忘记,一边走进城市,一边逃回乡野……无数的镜像,因为中空而看不见自己。
没有比思考更复杂的享受了,因此我们乐此不倦。
传统是遗忘和记忆的产物
。我讲的两个故事也许只是一个故事。对于上帝来说,这枚钱币的正反面是一模一样的。
房屋同世界一般大;更确切地说,就是世界。
严重事件是超越时间范畴的,可能因为过去和将来的联系给砍断了,也可能因为组成事件的各个部分之间似乎没有关联。
世界本来就是迷宫,没有必要再建一座。
这本自己可能更偏爱《德意志安魂曲》。
仿佛一串串静悄悄的老虎横贯全诗
我们好比那个建了一座迷宫结果自己困死在里面的巫师;也好比大卫,他审理一个隐掉名字的人,判了那人死刑,然后听到揭示:“你就是那个人。”
为一种宗教而死比终生弘扬它要简单得多。
一个人始终不渝的时间远远多于一次行动。所罗门说:普天之下并无新事。正如柏拉图阐述一切知识均为回忆;所罗门也有一句名言:一切新奇事物只是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