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口述》读后感1200字
风之书 (三)
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
携带燃烧因子
在时间之外而存在
送出神说“要有光”的声音
让河水开始流动
包含一切短暂的有限,和
所有的未来和过去
读懂风
就是晓谕了时间的奥秘
永动而静止的鱼眼
读懂风
就可以把无穷的点连在一起
形成原初的体积
最终再将其慢慢消解
如果有所谓轮回
相信神一定是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风
除开数学
风远不止深喑物理
变只是手段
目标永远在化的学问
蝉鸣本该与仲夏的暑气一同升起
当蝉鸣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
当风因参与创世纪而燃烧成彻底的灰烬
又一次次地被孤独再次书写
难道这竟是虚无生命的全部意义
夭夭于 2019/7/7
这几篇演讲稿,尤其最后一篇关于时间,曾经在《永恒史》里就试图找到出口,这个问题令博尔赫斯终其一生都在迷宫那分岔的小径上大伤脑筋,作为读者,特别享受和他一起探讨的过程。
关于《书籍》有太多的启示和一致领悟:
书籍,对我来说,其亲密程度不亚于手和眼睛。
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音的延伸;我们又有犁和剑,它们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这些书写出来不是为了让人理解,而是为了让人去诠释,是为了激励读者去继续思考的。
我把一生的部分时间花费在阅读上。我认为读书是一种幸福,另一种稍少一点的幸福是写诗,或者叫做创作,创作就是把我们读过东西的遗忘和回忆融为一体。
我们要在书本上多下功夫。我总是设法阅读一遍之后再读第二遍。我认为重读比初读还重要,当然为了重读必须初读。
拿到一本书,打开它,就产生了审美的可能性。
说到不朽,也颇感共鸣:
不朽存在于别人的记忆之中,存在于我们留下的作品之中。
我们的肉体死亡之后留下我们的记忆,我们的记忆之外留下我们的行为,留下我们的事迹,留下我们的态度,留下世界史中这一切最美好的部分;虽然我们对此已无法知道,也最好不去知道。
我相信不朽:不是个人的不朽,而是宇宙的不朽。我们将永垂不朽。
关于时间:
时间就是永恒的形象。
时间之所以连续不断是因为它离开了永恒而又想回转永恒。这就是说,未来的观念是与我们渴望返回起点相一致的。上帝创造了世界;整个世界,所有的宇宙万物都想回转永恒的源头,这个永恒的源头是超越时间的,既不在时间之先,也不在时间之后,它在时间之外。
我必须感到现在的我不是住在那些地方的我,我是另一个我。这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断变化身份的问题。
如果说时间是永恒的形象,那么将来便会成为灵魂趋向未来的运动。未来本身将回归永恒。
我们的生命在不断地趋向死亡。当圣保罗说“我天天死亡”时,这并不是他的一种伤感的表达。事实上我们是在天天死亡,天天出生。我们在持续不断地出生和死亡。
诚如圣奥古斯丁所说,我的灵魂在燃烧,因为我想知道时间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