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饮茶》读后感1900字
《将饮茶》读后感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
读杨绛先生的《将茶饮》感觉比读无数篇的鸡汤文章收获都大,杨绛先生将文章取名为《将茶饮》可能讲生活比喻成饮茶,不同的人品味不同,在相同环境下会活出不一样的人生吧。第一篇写她的父亲杨荫杭,字补塘,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学者、法学家。虽然她的父亲在外人眼中是个学富五车口若悬河了不起的律师,然而在作者眼中,父亲就是个普通的父亲,多了一点生活气息,少了传奇色彩,他父亲也会淘气,也有小嗜好,有时会袒护孩子,是个慈祥的父亲。他不畏强权,正义未得伸张,立宪失败,毅然辞官。杨绛的母亲唐须嫈出身富贵人家,少时曾在上海著名的学务本女中读书,和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还有章太炎的太太汤国梨都是同学。可以说,唐须嫈应算得上那个时代的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可是杨绛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但是她活出了家庭主妇的另一种模样。贤惠但不迂腐,温柔而又有主见,平和之中自有一番智慧,利用闲暇时光看看《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深得丈夫敬重,儿女爱戴。他们夫妇伉俪情深,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他们教育子女亦深得人心。还有写她姑妈,她姑妈在外人眼中和她眼中并不一致,她眼中的姑妈就是姑妈,一个离异过的孤单、寂寞、孤僻的女人,包括描写姑妈一些不好的习惯等等,都添了人气,令人唏嘘。
围城和钱钟书篇,正如钱锺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杨绛是“锱铢积累”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杨绛看,急切地瞧杨绛怎样反应。杨绛笑,他也笑;杨绛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杨绛放下稿子,和钱钟书先生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杨绛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钱先生非常有爱,聪明,有情义,有像宝玉一样的痴气,对某事某物有自己独特的做法,见解。尤其是看钱先生小时候的经历,玩石屋里的和尚游戏相当有趣。
文革期间,杨绛和钱钟书被“揪出来”,每天挂着牌子上台被批斗,牌子还需自己制作,她按照规定的尺寸,精工巧制,并在牌子上工工整整用楷书写下他们被强加的所谓“罪名”,然后和钱钟书一起挂着各自的牌子,互相欣赏。佩服先生在人生困境中仍自寻乐趣,乐观豁达。面对别人的百般刁难和侮辱,先生自岿然不动,她说“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一词“岿然不动”,足以显出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甚至在被分配到打扫厕所的差事时,她也感叹自己至少可以不“脱离实际”了,能为“人民服务了”,而且她把则所打扫得相当干净,则所有时是她的避难所,“偷得浮生半日闲”,还找出戴高帽的诀窍,如何遮掩被剪的阴阳头,以及把钱钟书先生被剪的头发剃成光头.......语言中没有怨恨,而是相当平和,苦中作乐,不乏幽默。在文革中,先生内心独白很经典,她认为“我觉得与其骂人,宁可挨骂。因为骂人是自我表演,挨骂是看人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演——表演他们对我的心意,而无意中流露的真情,往往是很耐人寻味的。”这样的想法颇有深度,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关于骂人与被骂的特有的阐释,见解独到,让人称妙,想想又觉得这样认为着实有道理,看着骂人的人如小丑一般的表演,又何尝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蔑视,这比与对方对骂更有威力。想起心理学讲,一个人生气吵架爆发的时候,是全身能量最低的时候,而内心安静平和时,却是他能量最大的时候。
读完该书,意犹未尽,还想知道先生过去更多的趣事,先生就以《隐身衣》戛然而止。先生说:猴子爬得愈高,尾部又秃又红的丑相就愈加显露;自己不知道身上只穿着“皇帝的新衣”,却忙不迭地挣脱“隐身衣”,出乖露丑。好些略具才能的人,一辈子挣扎着求在人上,虚耗了毕生精力,一事无成,真是何苦来呢。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才能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从先生的角度来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也许这本书只是先生老年拿来记事或者练笔,可能作者的初衷是希望披着隐身衣,自己遨游,回忆各中滋味。细细回想,也真是如此,茶不同,人不同,喝出的滋味各不同,对于先生来说,相信在此书之后还有更多能拨动心中涟漪的回忆是除她之外无人会体会的;对于读者们来说,赏花观月的乐趣已经收获,更多需要思虑的是,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泡一壶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