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800字(3)篇

浩荡两千年
作者:吴晓波
吴晓波经典作品,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完本。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本书作者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800字 第(1)篇

这本书就是按年代介绍了中国两千多年企业发展史,就像看历史小说一般。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一个政府同另一个政府的最大不同,在于市场取代政府或政府取代市场的程度,所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政治学又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四方面完成制度建设,包括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郡县制度),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尊儒制度),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科举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国有专营制度)。

    中国人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与“唯我独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政体相适应的,能够维持长久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为了政权稳定,全面控制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之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经济组织,它必然有自己的利益需求,用后市的话讲就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必然会制度性地压抑民间工商业。

    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楚河汉界”,前者垄断上游的资源型产业,后者则控制中下游的消费生产领域。

     商人和银行家不能在受法律保护和受国家鼓励的公共事业中进行投资,政治等级能够压倒其他一切等级。

     政府与民间没有形成对等的契约关系,民间资本的积累缺乏制度性保障。政权对人民财产的剥夺带有不容置疑的正当性。

     投资资本横行,寻租现象历代不绝,财富向权力、资源和土地猛烈地聚集。

     在国有资本和权贵资本的双重重压之下,民间商人危如累卵,惶惶不可终日,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和财富幻灭感,产业资本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移,经济成长从而失去创新动力。

     政府的权利太大了使富有的非统治者不能享有任何真正的安全。

      一旦中央统治的正当性和控制力出现下降之后,会迅速地往往以出乎人们预料的速度——蔓延出一股强大的无政府主义浪潮,而对之的控制,需要经历一次大的社会动荡,最终以有一次的威权专制来终结。

      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后,一落后再开放,朝代更迭,轴心不变,循环往复,无休无止。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800字 第(2)篇

吴晓波先生本意是描述经济的发展规律,但是三部书都脱离不了政府的影响,而应该说我们的经济体系很大程度是完全依附于政府。对于集权者来说,权利分配、思想控制、精英上升渠道和经济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然而两千年的历史,最后一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我们这个国家,只要没有外患内乱,放纵民间,允许自由从商,三十年可出现盛世,五十年可成为最强盛的国家,可是接下来必然会重新出现国家主义,必然再度回到中央高度集权的逻辑之中,必然造成国营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从管仲的盐铁垄断开始,政府便开始陷入了国营企业依赖的怪圈,这样的高额便捷的收入,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愿意放弃。商鞅开启了国家专制经济的模型,这在我们的历史上也不少见,同修养生息一样几乎成为了循环的定式,几千年的历史,从来逃不出这样的怪圈,国家的运作像极了人心,面对利益和诱惑总是欲罢不能,变本加厉。所有提出均贫富口号的变革者,最后都只是利用无产者的力量达成自身的专权统治,增加自己的收入而已。而动员举国力量发展军事力量必然会削弱民间经济的积极性,一世而盛,一世而衰,始皇如此,武帝如此,后世信奉和实践这一模式的治国者莫不陷入这样可怕的逻辑。可怕的均贫灭富的逻辑,契合中央集权的统治,那些“承包制”、“官商”,我们的“中国特色”,虽然出发点是激发民间的积极性,最后都会制造巨大的寻租空间,千年历史莫过于是,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多么可悲的认知。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800字 第(3)篇

推荐一看。

浩荡两千年中,作者攫取描写了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政商人士,告诉读者们郭嘉特色的(政)商业文化是如何形成并深入民心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写法上来讲,作者文风飘逸,讲人讲故事引人入胜,让我读史竟有种读武侠小说的快感。

最后叹一句:作者说中国商业是早慧而晚熟。早慧或许是对的,但真的晚熟了么?我需要再看看跌宕一百年和激荡三十年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