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不多13个小时,读完了《秦腔》。
我的故乡也在陕西,关中平原一个县城小镇,距商洛大概300公里,经济略有差异,方言诸多类似,习惯基本相近,所以贾平凹在后记中提到陕西人读得懂,大概是秦人腔调的缘故吧。个中情景唤起我记事时的80年代初期生活场景,比如停电、比如种地、比如唱戏、比如同村吵架动手、比如计划生育、比如农业税费……
《秦腔》从一个众人眼中的‘‘疯子’’引生的视角观察、记录和评说一个村落的变迁。在政策边际效用递减中,土地承包到户激发高涨的热情回落后,‘’三农‘’转型期一个当地大家族夏家与几户普通百姓的生活。秦腔贯穿如终,既是方言、地方戏曲,也是腔调,特色鲜明,又是传统传承与没落、改变与升华、激荡与沉寂的诉说,更是一秒接一秒的点滴生活原生态。
如果没有外出读书和工作,贾平凹会是其中一员,我也是,晚十几年而已。我试着想我是哪个?似乎不是任何一个,又似乎任何一个都有点影子。有人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有人为了前途抛家舍子,有人为了执念倔强不屈,每一个都是曾经身边鲜活的影子。
以前打电话回家,妈也经常念叨东家如何西家怎样,王家故事刘家长短,一个个影像就会在眼前飘过,儿时玩伴老迈长者呀呀孩童,都在岁月游走中变着,都是景致并无好坏,就如路边这一株是草,那一棵是树,这一个是桩,顶烈日迎风雨,都是生长!
十八岁外出读书前,全心全意要跳出农门离开家。二十多岁在新疆工作时一年回一次家,辗转几次坐上直达家中的短途巴士,听着熟悉的秦腔乡音,方言的吵嚷、粗话的叫骂,只觉得亲。
读完《秦腔》掩卷而思,书中人与曾经生活中那些周围人交织混编了,秦人秦腔嬉笑怒骂。秦腔不只是戏,是融入了秦人血脉的性情,生冷硬倔的特点何尝不是脸谱一样的多彩与丰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土地上日日不辍的休养生息,不见得就不精彩。夏天义不就是夸父,俯身种地抬头看天淤地为念!
前几天带孩子们回老家,夜色中开车疾行,女儿问为什么那么黑,那是夜的本色,在深圳被灯光与霓虹覆盖的楼宇丛林里,她们难见真的夜。半夜三点,静的出奇的夜,久违的蟋蟀鸣叫陪我独坐,阵阵凉风中抬头,漫天繁星,密密布阵般的闪耀,恍然想起,二十多年没看过儿时一样多的星星了。
路走远了,心却还在。
当年李咏在节目中一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齐吼秦腔引发声讨。一个吼道出豪迈,声讨矫情了。懒其实是知足常乐的豁达,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简单就是美。
想起一句网络名言,略作修改:生活不只诗和远方,更要眼前的苟且,这才是人生!
秦腔读后感2000字 第(2)篇作者写的那个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书中写的事几乎都发生在我的家乡。犹记得,我的一个叔伯爷爷是支书,极像书中的君亭,在村里办起罐头厂、油脂厂,全都被市场淹没了、流产了;犹记得,每年秋后村里收“三提五统”、各种税费,家家去村部上缴,妹妹在村小做代课老师,却拿不回工资,全部抵了各种税费;犹记得,为了保护耕地,全村人汛期日夜守在土堰上,但仍然无法阻挡汹涌的老哈河水;犹记得,我的叔辈出了三个大学生(包括我叔),村里人那羡慕的眼光,羡慕他们终于逃离“顺垄沟拣豆包”而吃上“大粮本”的生活(我也是在这种影响下几年后考学逃出农村);犹记得,人家办红白喜事、盖房上粱各家各户帮工换工的情形,抬棺在我的老家依然沿承;犹记得……
我毕业后成了一名乡干村,和书里描写的一样,几个人包一个村收“三提五统”、税费,对拒不缴纳的“钉子户”也使过各种手段——拿粮食、赶牲畜、搬家俱,也拘留过人。后来我到土地局工作,知道了土地的问题,也有过作者的担忧。
现在我的父母还在家乡,我工作在县城,离家乡不足百里,个把月会回去一次。村里人待我很好,每次回一总有人叫去家里吃饭,我不会喝酒但每次都喝多,总觉得盛情难却。
不知道作者的家乡现在啥样了,我的家乡还好,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观,我每次回都不想走,想多住几日,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写这书时感情吧!
秦腔读后感2000字 第(3)篇四月初去棣花古镇玩之前做了一些功课,得知《秦腔》这本书是以棣花古镇为背景写的,于是开始读这本书,可迟迟都读不进去,看了几章便又搁置了。最近又拾起重读,越读就越停不下来,书中围绕我国农村受城镇化影响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下来继续务农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实背景,描写了清风街的人情事故、家长里短,大部分都是些柴米油盐的琐事,却能读到浓浓的生活的味道和家的味道;书中还描写了一个叫张引生的“疯子”深爱着唱秦腔的美女白雪,他有很多不可理喻的行为,但读书的过程中并不觉得他厌恶,居然有些小小的喜欢。故事结束,曾经热闹的清风街变得好落寞,心里觉得有些难过……读了贾平凹写的后记,我想我大概体会到了一点点他对故乡的那种爱恨交织的情感,突然有些后悔,如果在读完了这本书之后再去棣花古镇或许会更有感觉~我想贾平凹通过《秦腔》这本书成功地为故乡树了一座碑,那里因为这部小说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参观,书里的清风街又热闹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