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记载了中国1978~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细致地描述了中国企业变革的草莽时代。人们从文中可以重温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和整个社会的躁动与不安,年广久、步鑫生、袁庚等早期中国改革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一重现。同时,作者对海尔、联想、万科等知名企业的创业期有非常生动的记录。
激荡三十年(上卷)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嘉峪关到瓜州三百公里,狂风所过全是戈壁。茫茫野地上,唯一的风景除了苍凉大漠,就是一座座矗立的风车。然而,一排之中,仅有一两座风车在转动,是风车坏了吗?
不是,风车发的电并网困难,运不出去;当地需求有限,化解不了,于是国家调控,“弃风限电”。
这是简单的供需矛盾吗?
一个地区的气候在几百年内不怎么改变,一个地区的风力、光照几十年内几无变化。对于风力大、光照强的酒嘉地区来说,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无疑是利用广大戈壁的最好选择。
这两种发电方式的特点是前期建设投入大,后期仅有少量维护费用,利用期间可达20年以上。但现在已经度过最艰难建设时期,已经建成发电设备的企业,却不得不因为国家的“弃光限电”、“弃风限电”而关闸停转。
从国家能源板块构成看,燃煤发电的传统火电占到70%,水、核、风、光,分享余下部分,风四光一。在倡导节能减排的今天,在雾霾日甚一日的今天,在柴静“看见”、全民“看不见”的今天,为什么这些清洁能源装备“寂寞沙洲冷”呢?
这次来这边的原因,是来看一个客户。客户是生产风电塔架的,上游钢企,下游风企。从钢厂采购钢材,到厂后切割、磨边、卷筒、焊接、喷漆、安装附件,附件全部采购,是的,简单的物理变化,技术含量并不高,附加值较低。对客户来说,生死存亡全在能否拿到下游订单。
下游风企因为限电,风车不转,现金流断链,欠款难偿,设备难以变现。
谁将要死去?拿不到国家电网上网资格的企业,多是民企啊兄弟(T_T)
我亲爱的客户,只好艰难的去做水管,“都是卷成筒嘛……”他妈的,好心酸。就在出差前,一家早就资不抵债的火电国企,却硬生生的给批了一个亿。
然而就是这样,国家还在喊着光伏扶贫。给单户农户房顶上装上大概三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电板,发的电自用,用不完的卖给国家,卖电所得就是贫困户脱贫收入来源。卖电加国家补贴每年大概收入3500元,可以用20年……不考虑未来通货膨胀,总收入才7万元……嘉峪关的贫困户家里我去过,人家是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跟光伏板一起摆在屋顶上……用我们领导的话说,嘉峪关有个毛线的贫困户,企业才是贫困户。
酒嘉地区多少企业把电还给大自然的时候,光伏电板放到太阳能热水器跟前啦,火电厂又为煤企解决了多少过剩产能啦。你说公平正义,到底哪个的社会效益大呢?
把太阳关了,我们点灯泡!
之前断断续续的读过,现在再通读这本书,同时建议听下喜马拉雅上的评价
激荡三十年,1978年后国家在改革和创新上经历坎坷起伏,足够锐意进取;有邓小平、朱镕基、任仲夷、项南等上层的意志坚定,有袁庚、梁湘等满怀理想的最早试水者,有禹作敏、许宏斌、年广久、牟其中等先窥政策者的起伏,也有柳传志、冯仑、王石、史玉柱、荣毅仁父子在生意上的独到眼界和对产权的运作,还有90年后互联网和政策催生的巨头 阿里巴巴、腾讯、王志东、张朝阳、李彦宏等等,以及
皮尔卡丹、IBM、索尼、丰田、大众、可口可乐、肯德基等外企在中国的早期困顿与后期斩获巨利。
每一块读起来都是跌宕起伏,企业成长发人深省,人物结局令人唏嘘;时事造就人,实情实境形成认知和选择,改革和创新一直在国家和企业中进行,认知总是有限,未能达到他们的眼光,可能还会犯犯过的错,拈来自醒
一直向前走,从不看身后
激荡三十年(上卷)读后感1500字 第(3)篇时势造英雄,胆大才赚钱。波谲云诡的事态变迁中,多少人成功后又没落,多少人侥幸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听作者娓娓道来,不禁感慨万千,叹息时代的力量,叹息莫测的命运,叹息生命的无常。摘抄一些句子如下:n中国改革的经验证明,对旧体制的最初突破,往往发生在旧体制最疏于防范的地方。张瑞敏砸冰箱”成为这家日后中国最大的家电公司的第一个传奇,它跟几年前鲁冠球把40多万元的次品当废品卖掉的故事如出一辙,表明了出现于商品短缺时期的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正是从质量意识的觉醒开始的。在1985年前后,世界还是观察到了一个封闭良久的社会主义国家尝试着参与国际资本游戏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显得有点笨拙。很显然,在一个转型时代,所有的价值观都亟待重建。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