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小学毕业的暑假就天天跑到新华书店看书,不过都看一些童话故事什么的。那个时候就在那些书里面看到过这本书,当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还以为是教人怎么炼钢的,自己还想着说等自己看完这本书就知道怎么炼钢了,自己也算个手艺人就可以炼钢赚钱,是赚钱吗,我也不记得了,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结果翻开这本书发现和炼钢并没有什么关系,就没看了。现在之所以看这本书是之前看了《平凡的世界》以及《人生》中都提到了这本书和《牛氓》,加上小时候的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开始看了。说实话,这本书里的人名我是除了保尔,冬妮娅,阿尔焦姆等极其有限的几个人外,其他的人你单独拎出来让我认,我是完全不知道谁是谁的,但在小说中还是知道他们的身份和立场,于是也算是流畅的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中的人物和情感的联系给我的触动挺多的。首先是保尔,真的是年纪轻轻就历经了不知道多少苦恼,从小贫穷的生活,因为帮助朱赫来被抓,本来要枪毙却意外被释放,并远离家乡开始加入布尔什维克开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多次受伤,多次病倒,但是这些没有将他杀死的,让他变得越来越强大。在阅读中,我曾一度以为他已经四五十岁了,因为他的阅历他的意志在我看来应该过了现在二十多岁青年的稚嫩了,但后来发现到了最后他也才二十四岁。而后由不得不由衷敬佩,二十四岁,双目失明,双腿瘫痪,脊椎严重受损,而且情况还在一天天地恶化,但仍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以及建设祖国的愿望,这真的令我动容。其次是保尔的感情之路,也是让人感慨万千。冬妮娅,丽达,安娜,达雅...(还有几个对保尔产生好感的),印象最深的当然要属冬妮娅了。保尔和冬妮娅的这段感情,是这个少年的初恋,也是我们无数个少年对于所谓初恋的感觉吧。两个人的感情令人羡慕但又令人唏嘘,本以为好不容易重逢的两个人会有一个好的归宿(但看一下页数就知道故事没有这么简单),可是因为分别这段时间价值观的变化和差异,导致两人的最后分手。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保尔修铁轨的时候,保尔拿着铲子,浑身破旧不堪的衣服,而冬妮娅衣着华贵和丈夫在一起,但俩人的精神世界却与物质世界恰恰相反,此情此景真是令人唏嘘感叹。最后是母亲的伟大。保尔母亲的那句对儿子说的话“只有当你病倒了,才会回到我的身边”令人揪心,而最后的事实也正是如此。第一次从铁路上送回来已经是一个半死不活的人了,所有人都以为保尔死了,但在母亲和哥哥的照顾下,昏迷了很久(好像是半个月)苏醒,而后多次双腿肿胀回家,最后保尔瘫痪,母亲直接搬到保尔的身边照料他。没有丝毫的怨言和责怪,只是一直爱着她心里这个爱折腾,不爱惜自己身体的小儿子。这本书令我触动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谢廖沙的死,谢廖沙的姐姐瓦莉亚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自己其实会有些惋惜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就不看书了(迷恋上网和动漫),但很幸运的是现在的自己已经有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感谢身边的好朋友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第(2)篇大多数的名著我都是从一些不起眼的作品或者杂志里看来,近而“顺藤摸瓜”的收入囊中。不过这本名著第一次知道是从平凡的世界里,借助了少平的眼睛。起初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总觉得这种含有某种政治义务的作品都不值得花时间来阅读,亦如喜欢的戏曲,不分南北和地域,但就是对于革命样板戏有着毫无理由的反感,其理由也简单,沦为政治工具的艺术缺乏基本常识,除了谄媚讨好没有其他价值。
然而这本小说虽然诞生于一个混乱而又极端的时代,但是她没有沦为成一个庸俗而又可憎的宣传工具。这一点来说,奥斯特洛夫基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作家,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早年丧父,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贫困的环境,12岁的时候迫于生计去食堂干杂役,在那里受尽了资本主义无休止的凌辱,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在那里接触了关于革命,无产阶级的核心思想,而随后投身于革命的奋斗过程。
全书的核心思想大概可以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梦想拼搏,为理想奋斗,为责任坚韧。在故事里,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生命都应当为他值得骄傲的事情奋斗一生。
说说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人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本书的标题是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后又在高度冷却种练成的,因此它很坚固。人生何尝不是,我们没有人天生是英雄,每一个英雄的背后都是血痕累累的经历。
人生需要一种渴望成功的决心,更需要一种对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有了信念和决心,当你遇到一个又一个坎的时候,才会从容自若的迈过。我们的一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唯有决心和毅力是战胜挫折的唯一条件。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保尔在弥留之际说: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愿我读过的每一本书,在我未来的路上都给我坚定的力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第(3)篇保尔的坚强意志还是常人无法做到的!
可能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感觉这本书也体现出一些对共产主义的批判。或许在那个动荡的战争年代,生存已经无法保障,太多肮脏的事情给他的童年蒙上了阴影,所以太过追求理想中的生活,确实给了他无穷大的动力。悲剧的是社会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回报(或许我个人比较狭隘,共产主义不需要回报)。我觉得他用布尔什维克去评价他所爱的人也是特别变态的,爱不分阶级,爱没有理由。但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也算是圆满。共产主义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