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其中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大部分细节是经的起推敲的,不是全部,毕竟要求一部作品一点漏洞也没有不太现实,二是不仅仅反应的是一时一事,经典名著应该是反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结构并不因为科技的变化而产生改变,而是在广泛的时空中都有其现实意义,哈姆雷特,孙悟空们遇到的问题,今天还困扰着许多人,也正因为这样,才保证了经典的生命力。西游记一书中从物理上来说没什么意义,而且反常识,书中人物飞来飞去,法术像变魔法一样,还有各种不可思议的法宝。这是作者与观众在艺术描写上达成的一种约定,双方都明白这不是真的,只是一种艺术加工,无需去计较其是否合理。但人事上的细节是作品的核心,是经的起推敲的,即使在今天,也有其意义。比如书中一处明显不合理的地方,镇元大仙让两个最小的徒弟接待唐僧师徒,两个徒弟十句话八句是错的,做五件事能错四件,而镇元大仙本人,是一个学院派的领导,办事得体而细心,人情练达,不太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作者应该有自己的用意。
人参果这一章有两个背景交代,一是人参果共有三十个,只有开园时大众一起吃了两个(有一说是送给王母娘娘),这一点很重要,可见人参果的珍贵,没有佛道两教最高层的话,这就是顶格接待了。第二是五百年前和唐僧有交情,唐僧敬过他茶,这点说明他们以前是一个圈子的,能一起出席会议活动,现在虽然暂时不是,但镇元大仙判断以后还会是一个圈子的,这才有了礼尚往来。
关于镇元大仙,他是道教地位极高的大佬,弟子说他和三清平起平坐,这有点吹牛显摆了,但地位应仅次于三清,是能和三清以及玉皇大帝谈笑风生的角色。论资历,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和玉皇大帝同辈的,论本事,凭一个人就能困住唐僧师徒四人,这是真本领,论资源,又有人参树这样的超级法宝。同时又谦逊,唐僧是如来佛祖二徒弟的转世,论地位,他是高于唐僧的,但他姿态放的很低,唐僧只是敬茶而已,他能拿出两个宝贵人参果,这回礼回的很重,可见他有心结交。自己有事离开了,就交代两个弟子招待唐僧,连细节都交代好了,两个人参果,以及小心唐僧的徒弟惹事,为什么是两个,这其实已经是顶格接待了,开园庆典给众人总共也就两个,这时候以更高规格接待唐僧,这事肯定会传出去,按规矩办事是常识,如果连这么基础的错误都犯,镇元子在道教也没法混了,而且唐僧也不敢接这样的大礼,两个其实已然抬高了唐僧的身份,毕竟唐僧是犯错被贬下凡,除了取经项目的头头,并没有实际职务,哪敢再顶着风头接这样的礼遇?从开头可以看出镇元大仙是很细心的,唐僧一行路过,他不仅知道日期,还了解他们几人的性子,可见其用心,他交代清风明月不要怠慢了唐僧,俩徒弟得知唐僧是和尚,先是笑,然后反问为什么要招待和尚,这里已然可以看出两个人不懂人情世故,甚至可以说对师父不敬,即使是一般的新人,也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用近乎嘲笑的口气质疑师父的决定,这不是新人不新人的问题,而是缺乏起码的尊重,这在思想相对解放的今天,也不被领导接受,在等级森严,规矩繁多的古代,更是匪夷所思。有些工作安排是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人事接待上,师父有什么安排自然有自己的意思,这样的表现并不是一个成熟弟子应有的,这里值得玩味的是镇元大仙的态度,他始终没有不快,也没有换人,如果换两个人情练达的弟子,后面的故事应该都不会发生。清风明月成功的将师父交代的小活办砸了,他们见唐僧师徒四人第一件事就是吹牛显摆,说自己师父多牛,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商务会谈适当的抬高自己单位是没什么问题的,这种场合先炫耀明显就是情商低了,大部分人面对这样的人大约都不会喜欢,师徒四人也是有点反感。师父提醒过他们,小心唐僧徒弟们,他们还是不长心,并且整件事中表现的情商极低,他们请唐僧吃,唐僧不吃人参果,他们就放弃了,就试了一次,他们就把人参果吃了,事没办好是能力问题,不知轻重就是政治问题了,试想一下,领导让你给客户带个礼品,你送了一次客户没要就自己拿走了,这是犯错误了,之后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把唐僧先大骂了一顿,最后又幼稚的把门一锁,以为这样就能关住唐僧师徒四人,这办事水平。。。整件事中清风明月表现的非常差劲,狂妄,幼稚,不会拐弯,没礼貌,不靠谱,接待个客人接待成这样,还是镇元大仙有意结交的一帮客人,这表现其它领导会先批评他们一顿,镇元大仙没有。这有可能可以理解为一种约定,镇元大仙和观音菩萨约好了这么一出,故意派出两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小孩子来接待。这是一举两得,镇元大仙这边也通过事来教育了弟子,很难想象这样两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出自镇元大仙手下,估计平时也没少让镇元大仙头疼,正好通过这事给他们上上课。这一难主要其实是给师徒四人上一堂纪律课,师徒四人都是犯了错被贬的,唐僧是在如来讲课时不认真听(好像还睡着了),显出轻慢的意思,对领导不敬,被贬下凡。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非礼嫦娥,沙僧是工作时犯错误了。四个人都是纪律性不强,不太懂规矩,除了孙悟空,其余三人都是体制内干部。唐僧是如来佛祖的二徒弟,如果没有犯错,会是佛教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佛祖讲课时他打了个盹,平时可能出言也稍有不逊,只是有点浮躁而已,这个错误其实不是大事,如来佛祖的政治手腕是很高超的,顺势就把他贬下凡,一来竖立自己的权威,二来历练自己的弟子,好好磨磨他浮躁的性子,以便将来可以担担子,三来拓展佛教的势力范围,东土大唐这一块业务混乱,急需一个得力干将整顿,而唐僧正好是如来佛祖最亲的嫡系,由自己的弟子带队最放心,唐僧转世之后确实变的谨小慎微。孙悟空是体制外的鬼才,桀骜不驯,但确实有才,和佛祖有过交手,佛祖对他的本领是了解的,历练历练或许可以重用,八戒沙僧都是体制内老干部。这样一套阵容应该是佛祖定下来的。真要重用这些人,逃不了的一课就是教会他们规矩,让他们懂得尊卑有序,懂得敬畏,唐僧的表现应该是得到了认可,始终老成持重,给人参果也始终不接,毕竟众仙一共就分了两个,唐僧真接了以后怎么跟大家打招呼?三个徒弟就有点没规矩了,不知轻重,在镇元大仙的地盘还敢胡闹,尤其是孙悟空,受了点委屈就把整个人参树打倒了,简直是无法无天了。镇元大仙两次把师徒四人抓住,没有动唐僧,打了孙悟空板子,又要把孙悟空放油锅里。后来又逼孙悟空去想法医好人参树,孙悟空四处奔波,没人可以医治,跑到观音菩萨那里被骂了一顿,孙悟空其实也明白自己这次冲动了,观音菩萨是佛教界的二把手兼整个取经项目的总负责人,这支队伍也是她一手拉起来的,所以取经项目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都是由观音菩萨兜底,这也是责无旁贷,再往上只能找如来佛祖解决了,这事当然基本不会发生,观音菩萨能扛的扛,不能扛也得硬扛,频繁找最高领导解决难题会被视为没有能力。观音菩萨亲自出马,这面子大了,镇元大仙也是很谦虚“小可的勾当,怎么敢劳菩萨下降?”观音菩萨在五庄观也是始终坐正席,最后还人人分了一个人参果吃,开始坚决不吃的唐僧这时候也吃了一个,从开始两个就是顶格接待,而观音菩萨一到,直接就分出了十个,给足了菩萨面子,这个人情镇元大仙做足了。这里可以看到,镇元大仙从开始交代徒弟细节,到最后结拜,就是透着情商高,谦虚,有礼貌,知轻重,靠谱,懂规矩。由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给师徒四人上这一节课,再合适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中,师徒四人如果学不会这一课,不可能受到重用,如果不知天高地厚,什么禁忌都敢碰,什么规矩都不懂,不知要闯出多大的祸来。唐僧其实已经活明白了,整个取经过程表现的非常稳重,什么考验都经的住,八戒的毛病是贪,当初就是抵不住诱惑去骚扰嫦娥,在取经路上这个毛病还是老犯,最后也得到了一定的驯化。沙僧的毛病是毛糙,他贬下凡也是因为失手打破了琉璃盏,这次取经路上也得到了成长。孙悟空则是太没规矩,冲动浮躁,这次主要为难的就是孙悟空,孙悟空跑了很多地方才搬来观音菩萨这个救兵,这次观音菩萨能为他的冲动收摊,可能也是故意设的局为难他,下次可不一定,孙悟空确实也在取经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成长。三打白骨精里学会了如何面对冤枉,这次则是知道什么叫轻重,孙悟空是自尊心极强的人,跑遍那么多地方都没人能帮的上,最后还要面对菩萨的臭骂,教育意义极大。
西游记 读后感 第(2)篇记忆中最早接触西游,是八六版的电视剧,每逢年节,去街市上买一根美猴王的同款金箍棒,是童年最为开心的事。而后年岁日长,接触了各个版本翻拍的西行记。玄奘取经的故事并不复杂,可每一版本演绎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写持之以恒,有的借求佛之旅,写人世俗情,更有甚者,通过二次创作,写师徒四人的情感衍生。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倘若说三国写的是家国天下,百代兴亡归一体。水浒则是个体在命运中挣扎而无果。红楼是借情欲写宿命轮回难以逆转,那么,西游则是以求佛为名,写自我的修持与磨砺。吴承恩老先生创造了一个宏大的世界体系,每个人物从落笔时起,便已有了灵魂,因为他们是活生生存在的个体,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无论哪一种演绎,只要符合人物的性情,那么,便是极佳的作品。前人在西行路上,观察了这师徒几人太久,笔者此文,落笔处不在浓墨重彩,而在颜色下面,最普通的白纸。
一、尊佛抑道,五行合一
众所周知,《西游记》成书于明朝,由吴承恩先生所著。明朝多重佛而抑道,因此,全书中佛道之争,虽不甚明显,但亦有所显现。道问长生,佛求来世,悟空当年灵性初现,前往须菩提祖师处,心心念念,只要一个长生不老,而天庭中,玉皇,老君,天尊,真武,天师,也俱是道教人物。可悟空闹了天宫,天蓬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沙僧因失手碎了琉璃盏下界。西行中更有数怪,本为道域生灵,可思凡下界却行恶多端。保唐僧西天取经时,行者也曾多次在与众神攀谈时,提过自己弃道皈依,全书尊佛抑道之意,可见一斑。
西游路上,师徒五人,恰好对应五行一说,唐僧属水,行者属金,八戒属木,沙僧属土,龙马属火。彼此相生相克,缺一不可。与其说吴老先生写的是一众人去西行取经,更像是讲一个宏观意义的“人”,在本我,超我,欲望,执念,时间中磨砺自身,终成正果的故事。尽管全书百章篇幅中,对于情节的衔接,即九九八十一难的设置上,略显模板与套路化,加之师徒众人,十四寒暑,在性格上除了行者能明显的感觉到从泼猴向佛心的接近,从最初的一言不合,便掣棒打杀人命,到后来能与三藏讲经论道,心猿已定。而唐僧也略有改观,从最初对几个徒弟并未记挂心上,到后来的担心回护。而八戒,沙僧的性格却几无变化,八戒在全书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活跃气氛的破冰船作用,读来令人颇感忍俊不禁,可也正是因为破冰的任务都交在了一人身上,客观上导致八戒的性格十四年来,没有,也不能有变化。应该说,人物性格的转换发展单薄,是全书中一大遗憾。只是西游世界中明珠璀璨,虽有些许不足,但仍可稳居巨著。
二、天地不仁,众生皆苦
常言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然天地视众生皆平等,那么,西行途中,祸乱人间的仙妖,神魔,却大多是天地间草木,野兽,甚至于人修炼而成,可当其跳出凡俗六道,得了大造化,大神通后,却不知不觉间失去了平等与慈悲心。人命如草芥,生灵做血食。人间于他们而言,是生杀予夺皆随心意的欢乐场。而三界众生中,神魔,佛道,应肩负的原则又是什么?维护苍生秩序,亦或是造福天下?全书中一向贯彻一个观点,即神仙不可干预凡尘事,不沾因果,不泄天机。可秉持着这一信条的高高在上的神,却如棋枰落子,频频设计凡间事,九九八十一难,大多数劫难皆是如此。取经路上,有意忽略思凡下界的仙妖,任其胡作非为,只待取经人来了却此节。可是,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凡尘百姓,何罪之有?只是因为一众取经人的路过,便让周遭百姓先吃上几年妖怪的苦,留待日后取经人做个功德,除此一难?若用天理报应来形容,那么这报应来的,是否太过严苛,也太不公平?佛求来世,道问长生,可归根结底,皆是为众生谋福。而西游中种种,表象看是取经路上难免的祸端,舍小取大,真经一到,普渡众生,三千烦恼,尽做烟尘散。可春秋时期,杨朱学派也曾有这样一句话,拔一毫而利天下,吾不取也。笔者认为,更符合神仙高度的行为准则。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也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罢,从有了所谓形式开始,便已落了下乘而不自知,长生路朦胧,七宝莲台落尘,徒增笑尔。
三、何谈极乐,且罢逍遥,吾心安处即是大自在
《西游记》作为一部传世名作,除去它作品内部开了无数先河的奇绝创意,用离奇而忠实的故事情节,穿起了一条西行的传奇。更多的,是在于作品本身,能够让阅读者跳出书本,开始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对与错,是与非。甚至于,超出作品的框架,另辟蹊径。此所谓以古为敌,以古为友,以古为师。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言放在任意巨著中,皆是适用。或许吴老先生当年便留了几分心思,来考较后来人是否有思维与勇气,撞开这西行的高山。又或者,老先生也未曾料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本西游,起了数百年浩荡风涛。在笔者眼中,佛道之争,是引子。抛金山而引玉海,先生大手笔。书中佛道所求,姑妄言之,俱是下乘。负手觉天机,步步曳生莲太过虚无。人生如逆旅,到更值得浮一白。时代像是一个螺旋柱,在缓慢的上升过程中,千百年前的问题,放在如今,也同样叫人为难。人生而爱安逸,厌惧死亡。因此,求极乐也好,长生也罢,是内心欲望与抗拒下所诞生的产物。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截了当的去诘问内心,反求助于心灵外化的产物。岂非舍本逐末?依依东望,毕其一生,吾心安处即是大自在。
西游记 读后感 第(3)篇哈,原来西游记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孙悟空的机敏是从第一章就体现出来的,入世八面玲珑,出世悟道修炼,而且还是一只很有远见与谋略的猴子……这一遍看来,其实孙悟空整部书给人的感觉都是儒家礼教下理想的样子,猴子的心始终是侠义的,喔……最后还修得了仁。不过被菩提祖师赶回花果山之后的表现看得我有点懵,可能是立体地表现孙悟空性格里面霸道和乖张暴戾的一面吧?毕竟世界阴阳相合,人物性格也是多面反向却不矛盾的……还有,孙悟空打妖怪用的计谋多于武力,他真的不是很能打,只是很愿意打,明代吴承恩还没有现代人以一敌十以一敌百甚至上千万的浮夸,常常发现印象中神威的大圣以一敌三就受不了了,多人打斗的场景也很科学地会使用毫毛助力。最后,石头质地的猴子也会哭哦~而且越往后哭得越频繁……莫名戳中萌点
从小看电视剧就不喜欢的唐僧,果然在原著里面更不讨喜……也是五众里面唯一的一个凡人吧,所以性格缺陷暴露的比较多。我倒是觉得,我不喜欢唐僧的一部分原因是跟自己比较像,比如,喜欢听恭维的话,胆小懦弱,没有安全感,使命感强但是不愿承担责任,天资算不上秉异只能算中上等,旁边有一个自己不喜欢但上司喜欢的人在旁边蹦当……也许西游记里面的这个圣僧,是俗世中最世俗的人
猪八戒的出场始终不是很稳定,有些情节描写天蓬得道之前是一个很散漫的人,也许是这个缘故吧,散漫随心,其实我感觉这个角色才不受什么约束,可着自己的心情来。见到喜欢的女人,就给她富贵;找到一份新工作,一开始端正心态,很积极地去做事,时间长了,就打回原形只是完成一些“分内”的事情了,被猴子耍了要报复回去,嫉妒了也要报复回去,觉得灰心就要离开,平平常常就安于现状,其实有别于一开始认为的“享乐主义”,看到后来越来越感觉猪八戒完全随心随意,这样的人看起来俗气,其实是超脱世俗的一个物种,西游记里唯一的一个目测没有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一个人物,观音劝诫一开始不同意,“罪”是什么,不存在的,受封净坛使者也不甚满意,因为没达到心里的预期,所以“君威”也可以反驳……看起来俗气只是因为懒散不愿意动脑……给他一个目标,诱惑了他的心,他就会拼尽全力去满足自己的心,没有目标呢,也算不思进取吧
沙僧比较炮灰,连作者在结尾处都不知道给他一个什么功绩,怎么说呢,卷帘大将算是行政吧,取经这个项目似乎需要这个职位的地方不是很多……鸡肋鸡肋,鸡肋在没有变成菜之前的作用是护住心脏的,算是一个默默无闻却无可或缺的位置,其实沙僧要是愿意的话,他在三个人之中的调节能力算是很强的,可能是排行最小没啥发言权吧,笔墨不是很多,除了受戒收服的章节,取经路上没有专门的片段描写他的,也算作者偏心,有时孙悟空和猪八戒出门捉妖,刨除暗保唐僧的诸神,沙僧在唐僧旁边对妖邪的威慑力还是有的
还有我最爱的白龙马!文中大幅描写他的片段就是黄袍怪那一难,书里面和影视剧差别不算大,其实白龙马和孙悟空犯下的罪名都属于犯上的罪名,性质差不多区别在于严重程度吧,白龙马只是烧了自家的明珠,古时候君臣大于父子,严重程度远远低于孙悟空,但是父子毕竟不同于君臣吧,里面还是有温情在的……西海龙王曾经两次接近取经队伍看见自己的儿子,西海太子也有见到弟弟的时候,但是作为龙套一点描写都不肯给……
综合看整个取经的路途,前半段是收妖多于做善行,后半段是在列国做善行多于收妖,西游神话里面神仙的红尘气息都太浓烈了,也看不到得道修禅的什么好处,一众人成佛的一场修行就是洗脱自己原来罪名的路程,看到后面,所有人都有所改变了,说不清是好是坏,就是有点压抑,突然想到今何在说西游记是一场伪装成自杀的谋杀……
涉世未深,也不太懂阴谋论,积极地看这本书得到的结论就是,想要脱离险境的方法,就是朝着希望一步步走下去,每一步都是蜕茧成蝶的力量,毕竟斗战胜佛是孙悟空一棍子一棍子自己打下来的……周围黑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每个人与社会毕竟不是亲密相连的,所谓“念念回首处,便是灵山”
2018年8月12日
第一遍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