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激荡三十年(下卷)读后感400字(3)篇

激荡三十年(下卷)
作者:吴晓波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年~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本书采用编年体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
激荡三十年(下卷)读后感400字 第(1)篇

一年改变不如想象,五年改变难以想象,十年改变不敢想象。我还要加一句,三十年的改变,从社会角度来看,沧海桑田,根本不容想象。激荡的三十年,形形色色的人物,或功成名就得一世英名,或黯然伤神不得已激流勇退,或不可一世转而被历史洪流所吞,或颓然失败而又原地重生。一部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中国商业历史的扛鼎之作。作一些摘抄如下。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有三个很独特而耐人寻味的人文情结,一个是“毛泽东情结”,一个是“红顶商人”情结,还有一个便是“儒商情结”。这些情结的弥漫,一方面诱发了公众对企业家群体不切实际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家自身陷入了自恋式的道德迷圈之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凡是“儒商”涌现最多的地方,往往是那些最热门灰色、最有暴利倾向的行业,《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曾发现了一个秘密:中国的地产巨头几乎都自诩是儒商,而京城地产界更是“理念人人有,儒商遍地走”。在1999年的中国互联网世界,有两个成长的方向。其一就是以新浪、网易和搜狐为代表的、炙手可热的“门户”一族,他们的潜在价值已经被显赫地放大,另外就是电子商务一族,这些人的努力在当时显得非常的另类和可笑,不过,他们将在六、七年后成为另一条主流。在这群人中,除了刘波、宋如华等庄家想靠网上书店和电子商务概念在股市上大圈其钱之外,还真有另一些默默无闻的人真枪实刀地干了起来。今年开春,已经在互联网世界里“流浪”了好一阵子的马云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从北京回到家乡杭州,在城郊的湖畔花园的家里创办了一家名叫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公司成立的那一天,家里的墙壁突然渗水了,他对大家说,我出去找点材料。过一会儿,他抱了一大卷旧报纸回来,然后大家一起把它们贴在墙上,就这样开始了公司的第一天。几乎就在马云回到杭州创业的同时,四个来自不同行业的好朋友聚在上海的鹭鹭餐厅也打算投身电子商务,沈南鹏是德意志银行亚太区的总裁,梁建章是甲骨文中国区的咨询总监,季琦创办过上海协成科技公司,范敏是上海旅行社总经理和新亚酒店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他们当时提出了三个创业方向,网上书店、建材超市和网上机票、酒店服务。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吵后,都是旅游迷的他们选中了第三方案。6月,瞄准旅游业的携程网诞生了,它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商。正是经过这一系列十分强势、有计划而高效率的战略调整,两大国营石油公司涣然新生,日后随着全球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扬,它们相继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发生在石化领域的这场令人眩目的大变局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垄断领域发生着的两个变革逻辑,第一个是“以国家的名义垄断,以市场的身份盈利”,在资源性行业内形成国企之间的“内竞争格局”,民营资本被全力排斥在游戏之外;第二个是在垄断前提下加快资本化运作以及与寡头式跨国资本的结合。这样的“中国故事”发生在所有国有资本控制的垄断行业,它将在2003年受到挑战,然后又在2004年得到坚决的巩固。西安海星集团董事长荣海的反省则更为直接,他说,“宏观调控的教训再一次证明,民营企业家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n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感慨,有些企业家能够成功不是靠了政策的帮助,而是因为他们无视政策的存在。

激荡三十年(下卷)读后感400字 第(2)篇

    昨天出差回来,在定西路的公交站安安静静坐了一个小时,终于看完了这本书。
    下公交的时候,抬头不经意看到新华书店led屏上,闪过《胡锦涛文选》几个字,顿时觉得某些沧桑,某些渺小。
    这部三十年改革的编年史,主角虽是民营企业,但无论在书中,还是在现实中,由于出身的缘故,他们永远被边缘化。三十年改革大戏,民营企业虽是关键演员,但只能拿到最佳配角奖。
    这无关乎你牺牲了多少,贡献了多少,还将要付出多少,这只跟游戏规则有关,只跟出身有关。
    在这个角力场上,权力者成为裁判员,权力者的亲儿子——国企,是规则里默认的赢家。民企,作为拔乎行伍之间,满脸血汗的草莽,穿行在贵族阶层空出来的通道的时候,最忌讳的,是以为自己从此与在座的玩家有了平起平坐的资格。永远不能有这样的幻觉。对于我们,活着才是首要的。只有清醒,才能活着。
    通篇30年,激荡一词,由一个个企业家的命运浮沉显现,他们是历史的细节。而这细节是满含血泪,惨不忍睹的。历史的价值在哪呢,是对于今天,对于自己,时时刻刻的提醒,张瑞敏办公室的那句话,“战战兢兢,如屡薄冰”。
    我想,去过汶川大地震现场的人,不会再去迷恋英雄赞歌,不再轻信人性美好。我想,看过历史细节的人,对当下,对名人,对成功,会少一些狂热,多一些冷静。
    三十年来,历史大河滚滚前行,绝对生活水平的上升,让我们或许有了错觉,我们的确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多年以后,当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他会想起”,今日固化之阶层,造成财富的分流,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让贵者更骄,贫者更贱。扶贫,不是执政者的爱护民生,是以小利益换取短暂稳定,显示的是既得利益者的恐慌。但财富分配机制没有改变,即使扶贫真的让一部分人改善了,也只是把泥巴擦到裤子上,手只是看着干净了。今日危机之解决,阶级间的流动机制是关键。
    这本书给我看的,自然规律第一,社会规则第二,法律规则第三,道德规则最末。谨言慎行,低调,虚心,淡化是非观。
    看书让人越来越胆怯。

激荡三十年(下卷)读后感400字 第(3)篇

改革和创新是从不落后的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每个人都应梳理思绪应对变化。

       激荡三十年,上下两部一气读完,每次翻开都会激情澎湃,有种强烈的认同感在迸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国家在改革道路上前进的过程,成就背后的探索、起伏、功利、人物、企业成败也让人记忆深刻。

      吴晓波以多年的财经记者的积累,查阅了诸多史料,访问了特殊事件的当事人,汇总成书。每一年有一个主题,描述了一系列的事件(准确的说更多的是商业事件),这些事件的起源、发现、结局能引人得以看清当时状况的全貌,事件的结局发人深思。

       记载了包括政、商、民、半官方的一系列人物在改革开放中的作为,每个人都带有历史的符号,每个人在今天看来仍然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但当时的认知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让其抉择在今天看起来似乎不合理,但如果我们身处当时呢?

       这本书在记录,更多的是在反思,悲情人物占了多数,我的脑海中经常浮现,缅怀并以此为镜。然而就有人充当改革先锋,伴随改革起,也避开了不确定体制的回落;就有企业家能探得先机又保住果实如鲁冠球、任正非等;就有人能先屈从现有体制,不断运作,在时机成熟后私有化如柳传志、王石等;更有人能用独到的眼光从国家垄断中分得一杯羹,如刘永好、李书福等;在一个需要快速学习和决策的年代,谁能做的更好?

往事之可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