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改变不如想象,五年改变难以想象,十年改变不敢想象。我还要加一句,三十年的改变,从社会角度来看,沧海桑田,根本不容想象。激荡的三十年,形形色色的人物,或功成名就得一世英名,或黯然伤神不得已激流勇退,或不可一世转而被历史洪流所吞,或颓然失败而又原地重生。一部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中国商业历史的扛鼎之作。作一些摘抄如下。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有三个很独特而耐人寻味的人文情结,一个是“毛泽东情结”,一个是“红顶商人”情结,还有一个便是“儒商情结”。这些情结的弥漫,一方面诱发了公众对企业家群体不切实际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家自身陷入了自恋式的道德迷圈之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凡是“儒商”涌现最多的地方,往往是那些最热门灰色、最有暴利倾向的行业,《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曾发现了一个秘密:中国的地产巨头几乎都自诩是儒商,而京城地产界更是“理念人人有,儒商遍地走”。在1999年的中国互联网世界,有两个成长的方向。其一就是以新浪、网易和搜狐为代表的、炙手可热的“门户”一族,他们的潜在价值已经被显赫地放大,另外就是电子商务一族,这些人的努力在当时显得非常的另类和可笑,不过,他们将在六、七年后成为另一条主流。在这群人中,除了刘波、宋如华等庄家想靠网上书店和电子商务概念在股市上大圈其钱之外,还真有另一些默默无闻的人真枪实刀地干了起来。今年开春,已经在互联网世界里“流浪”了好一阵子的马云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从北京回到家乡杭州,在城郊的湖畔花园的家里创办了一家名叫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公司成立的那一天,家里的墙壁突然渗水了,他对大家说,我出去找点材料。过一会儿,他抱了一大卷旧报纸回来,然后大家一起把它们贴在墙上,就这样开始了公司的第一天。几乎就在马云回到杭州创业的同时,四个来自不同行业的好朋友聚在上海的鹭鹭餐厅也打算投身电子商务,沈南鹏是德意志银行亚太区的总裁,梁建章是甲骨文中国区的咨询总监,季琦创办过上海协成科技公司,范敏是上海旅行社总经理和新亚酒店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他们当时提出了三个创业方向,网上书店、建材超市和网上机票、酒店服务。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吵后,都是旅游迷的他们选中了第三方案。6月,瞄准旅游业的携程网诞生了,它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商。正是经过这一系列十分强势、有计划而高效率的战略调整,两大国营石油公司涣然新生,日后随着全球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扬,它们相继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发生在石化领域的这场令人眩目的大变局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垄断领域发生着的两个变革逻辑,第一个是“以国家的名义垄断,以市场的身份盈利”,在资源性行业内形成国企之间的“内竞争格局”,民营资本被全力排斥在游戏之外;第二个是在垄断前提下加快资本化运作以及与寡头式跨国资本的结合。这样的“中国故事”发生在所有国有资本控制的垄断行业,它将在2003年受到挑战,然后又在2004年得到坚决的巩固。西安海星集团董事长荣海的反省则更为直接,他说,“宏观调控的教训再一次证明,民营企业家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n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感慨,有些企业家能够成功不是靠了政策的帮助,而是因为他们无视政策的存在。
激荡三十年(下卷)读后感400字 第(2)篇改革和创新是从不落后的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每个人都应梳理思绪应对变化。
激荡三十年,上下两部一气读完,每次翻开都会激情澎湃,有种强烈的认同感在迸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国家在改革道路上前进的过程,成就背后的探索、起伏、功利、人物、企业成败也让人记忆深刻。
吴晓波以多年的财经记者的积累,查阅了诸多史料,访问了特殊事件的当事人,汇总成书。每一年有一个主题,描述了一系列的事件(准确的说更多的是商业事件),这些事件的起源、发现、结局能引人得以看清当时状况的全貌,事件的结局发人深思。
记载了包括政、商、民、半官方的一系列人物在改革开放中的作为,每个人都带有历史的符号,每个人在今天看来仍然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但当时的认知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让其抉择在今天看起来似乎不合理,但如果我们身处当时呢?
这本书在记录,更多的是在反思,悲情人物占了多数,我的脑海中经常浮现,缅怀并以此为镜。然而就有人充当改革先锋,伴随改革起,也避开了不确定体制的回落;就有企业家能探得先机又保住果实如鲁冠球、任正非等;就有人能先屈从现有体制,不断运作,在时机成熟后私有化如柳传志、王石等;更有人能用独到的眼光从国家垄断中分得一杯羹,如刘永好、李书福等;在一个需要快速学习和决策的年代,谁能做的更好?
往事之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