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这种“个性”正是这部书最闪亮之处。阅读此书,如同在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带领下,游览西方哲学画廊,所有的画面都是彩色的、生动的,而长者的讲解也是活泼风趣的。这种阅读感觉,与正襟危坐的“客观”相比,更符合大众心理。
这本书对我来说收获很大,我了解了西方哲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太阳,我能想到的,前人都想过千遍万遍,在漫长的黑夜里,每一个孤独的灵魂,跨过时间的长河,仰望同一片星空。在那里我也知道在那片星空下也有很多耀眼的众星,希腊七贤,犬儒学派,怀疑派,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柏拉图学派,智者学派,经院主义,浪漫主义。在那片天空下,沐浴着知识的阳光。我们可以从中看见反射后的阳光,已经是巨大的收获了。
虽然相对于大多数哲学著作来说,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已经算很通俗了,但其中仍然有很多地方不便于普通读者阅读。我之前读过很多哲学作品,所以对其中有些了解,但是相对来说,这是有些很多作品,很多人物都是记的不太清楚。感觉这部作品的信息量之大,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开始,到罗素的那个时期。
我很迷恋尼采。在读尼采的过程中,他的很多思想让我感到飘忽不定,实在难以捉摸。r
于是我就想去寻求尼采思想的根源,对他的哲学体系有过影响的人物和理念都想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叔本华,卢梭。看这部作品也看到了罗素对尼采的批判,但是只是站在他个人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整个哲学的思潮。相比来说,我还是很喜欢尼采。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第(2)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读哲学的初衷,便是努力想要了解生活的本质,探求生而为人的最大意义。之前读过【苏菲的世界】,对西方哲学有过一些大概的了解,后来对康德产生了兴趣,又一度迷恋上了尼采。在读尼采的过程中,他的很多思想让我感到飘忽不定,实在难以捉摸。于是我就想去寻求尼采思想的根源,对他的哲学体系有过影响的人物和理念都想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叔本华,笛卡尔,斯宾诺莎,都是一知半解,索性把西方哲学史找来再读一遍。对比【苏菲的世界】和【西方哲学史】,前者更通俗,有故事性,趣味性更强,后者更偏向逻辑与思辨。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很多个人的观点,这一点已经被不少书友吐槽过了。确实,对于哲学小白来讲,难免被他的观点影响,导致先入为主。另一方面,书中的信息量很大,作者以公元前后三千年的时间轴为线索,探讨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需要大量的补充阅读才能跟上他的节奏。对于个人来讲,十几个小时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对整个西方哲学体系,有了大概的轮廓,要做到真正的读懂甚至是批判作者书中夹带的个人观点(私货),还是需要很扎实的哲学基础,这不是一本西方哲学史能够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打算开始精读,对笛卡尔、休谟、洛克、叔本华、尼采、黑格尔、康德的哲学思想各个击破,构建自己的生活哲学,完善自己的思辨能力。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第(3)篇首先说明扣一分是因为编译人员对原著的肆意删改,至少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因为叙述的结构断层而感到不适,推荐商务印书馆的两卷本《西方哲学史》。
罗素爵士的《西方哲学史》是公认的最不客观的西方哲学著作之一,所以不推荐初学者阅读,但是这部著作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客观。罗素自身就是一个哲学家,拥有着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他运用自己完备的观念系统去点评同样拥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其他哲学家时,难免不客观,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碰撞却诞生了更有趣的东西。
虽然黑格尔曾言,哲学就是哲学史,但是哲学并不是诸多哲学家名字或术语的简单堆砌,即使是黑格尔的哲学史也是不断运动的有机体。哲学仍旧是对问题的思索与追问,并没有所谓科学的亦或是正确的哲学一说,每个哲学家都有着煌煌巨著和无比自洽的理论,不管是黑格尔亦或是维特根斯坦都曾断言哲学结束于自己,但是事实证明哲学不曾停止,因为人类对于智慧的渴求从不曾停止,罗素的哲学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枯燥得对哲学家们进行分类,而是勇敢得与之碰撞,这种碰撞的火花可能比罗素本人所持的观点更为重要。
简而言之,一个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史可能比客观的哲学史本身更有意思。因为碰撞所带来的从来不是确定的答案,而是数不尽的麻烦、疑惑和惊奇,这便是一个人所谓哲学思维产生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