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觉这本书将孩子青春期和父母之间的冲突描绘的很好,很形象。马林生和马锐的日常生活是万千家庭的缩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心中天平一会儿倾向父亲马林生,一会倾向孩子马锐。各有各的理由。书中的某些情景和以前我和妈妈吵架时很像,我有我的委屈,妈妈有妈妈的苦衷。每一次吵架,作者都将父子两人的心理活动也都写出来了。读这本书的少年少女可以看到当初吵架时,父母的想法。读这本书也一样的父母也一样。父亲马林生曾尝试改变与儿子的相处方式,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父子俩的关系更僵了,父亲也在别人眼中成了笑话。最后,父亲迷失了。不再那么管孩子了,孩子被别人欺负也不知道。妻子要争夺孩子的抚养权,面临着失去,父亲陡然意识到了,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里不能缺少。结尾,父子共同游玩,一句对儿子的称呼,自然而然,不用端着父亲的架子。我是你爸爸。(马林生的尝试虽然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经过不断尝试,不断磨合,才有最后父子的相互理解,父子关系缓和。前面总觉的父子之间相处少了什么,最后才知道少了那种温馨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我是你爸爸》 王朔n书名就很霸气——《我是你爸爸》,自带一种占读者便宜的感觉,哈哈。故事发生在1990年的北京,讲述单亲家庭父子之间相爱相杀的相处。整本书的对话以及心理刻画都太精彩了,时常出现妙语连珠的台词,一句句京腔仿佛就在耳边,看书像看情景剧一样,画面感十分强。父亲马林生最初希望自己在儿子面前是一个权威的形象、需要有足够的面子,期待儿子能事事服从。后来又希望更进一步走近儿子,更改策略以朋友于儿子相处。后来又觉得儿子没大没小无法接受。一直在探索何为正确的相处模式,但似乎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亲子之间不能互相理解大概是永远解不开的死结吧,就像儿子马锐说的“你理解我是因为你当过儿子,可我没当过爸爸我怎么理解你?”。当一个人终于成为父母的时候,可以理解做父母的心,但是有开始苦恼于孩子不能理解自己,死循环。很好的一本书,笑中可以看到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子: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不理解父母,矛盾不可调节,但是不可质疑地彼此爱着对方。n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我这个年纪读这本书有点尴尬,尴尬在于既不能像小孩子一样理解马锐,也不能像马林生一样体会做父亲的难处,更别说是单身父亲。王朔的言语流畅,寥寥数笔就能描绘出心灵的细微感受,这是他的厉害所在,也是让人觉得一丝油腻的所在。和电影《冤家父子》不同的是,电影里时刻透露着一股北方城市夏天傍晚的温暖柔色,不论是父子闹崩还是马锐被欺负的时候,可能这是王朔作为导演能把对小说中的感情用色彩表现出来,与其他小说相比,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官方解读”,而不像其他绝大多数小说,作者写完了就不负责解释了,每个读者的心里自己去构建小说的世界。拿着电影与小说对比着欣赏,我承认我更喜欢电影,可能是我更偏爱那一抹夏天傍晚的暖色,也可能是因为我太懒不愿去放飞想象而擎等着作者提供现成的想象范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