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难易存乎一心
写给跨区域、跨时空各位”大小不一”人物的三十九封信,除前几篇教做人,教热爱姑娘,摆明淅淅沥沥的糙话不糙的理,以及最后冯唐金线外加对郭敬明的言论之外,其他篇章在我印象中平平淡淡。大概是我不懂冯唐对于古人的感情吧!
冯唐有一点忧古、忧今、忧未来,忧的与常人相似,也忧的与常人不似。若跟浩大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相比,个人如此渺小的忧虑实在不值一提。所以人有了相当于无限延长不忧虑的措施。希望用文字打败时间,我想不止是冯唐一位作家的奢望,但谁也说不清如何才能打败时间,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刻,何种程度上,给予时间一种使其受挫而无力的打击。从古至今,也只有随时间而传承下来的文字这种措施。顺便也带来了古人不再忧虑的忧虑。时间的出现及消失无法以现有的单位来准确衡量。今人同样也能将文字流传后人。就冯唐而言,路金波谓其作青年导师《三十六大》在时间线上即拥有了一定的地位。想要打败时间,实属不易,但可做到近处无忧。
道理再多,不如自己经历过更重要,过去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会劝人到实体店里摸一摸自己想要够买的手机机型。没有做过的事情不要随口对别人做出评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知鱼之乐焉知鱼之痛。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三十六大,篇篇皆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取他人之所长,补一己之短,在左右权衡中完善自己的各方观念,希望不会像布里丹的驴没吃到草先把自己饿死了,当然也不想在高速化信息发现的今天,得到脑容量都存不下的东西,且不说有用没用,消化不良肯定是有的。有些名言一说出口,就被后人记载流传,鸡汤文字一看提气,真正对自己有益的还需要多打量斟酌。
说是简简单单的说,做却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做。体会冯唐的文字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消化的,多数还是有些思想的共鸣,生活的相似之处。倘若在我今后老去的道路上,此番文字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干扰,那就说明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至于会不会引人到不同的道路上,到了那个年龄再说吧。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属于自己的还是得自己来才对。
三十六大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有信仰自由,但是远离狭隘,不仅仅是屈尊而就的包容,而是对于他人和异端和未知抱有足够的尊重和敬畏,不因为自己所长而贬低别人。”
“除了自渡与渡人,其他毫无所有,毫无所谓。”
第一次读冯唐的作品,对他的印象是黄腔不断非常粗暴,所以一直带有些偏见没有读过。后来无意中看到他翻译的飞鸟集,觉得有些句子还是不乏眼前一亮正好微信读书有推送就点开读了。
三十六大,是36封公开信,每一篇的标题以‘大’字开头,写给各色各样的人,有外甥,小师弟,韩寒,也致司马迁,梁思成,希波克拉底,甚至写给自己的公文包,身体里的大毛怪。
三十六大里最能给予我震撼的是最后一篇“大线”,尤其是这一段“中国历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产匮乏,人们喜欢争抢,走捷径,坏规矩,浑水摸鱼,成者为王,得过且过。没有标准,没有底线,容易混事,一直往更低的地方出溜,容易自我满足,容易让竖子成名。”更是让我哑口无言深感认同。
三十六篇文章读下来,有喜有厌,有时候的确觉得他的文字过于直白没有底线,有时候也会拍案叫绝觉得深感共鸣,他的文字信马由缰,热衷于调侃两性,心思天马行空,可在这层外衣下,他确实把看书的人带进了他的世界,言语化作劝诫,读完后不由得开始反省思索。冯唐的文字经得起读,也许再过几年再经历些世事,能读出不一样的体会。
三十六大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一月读书心得【冯唐《三十六大》】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冯唐的书,很通俗,很和解!
冯唐大致是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被老师赞扬着长大吧,因为优越感,所以不太能理解被一直拿着鞭子催促着成长起来的,那一些怎么都得不到上帝“金线”恩赐的人们——就是资质平庸的人的痛苦吧!
但是越是优越的人,越到中年越有危机感吧?可是人家偏偏和解得有声有色,不仅和解了自己的内心,还写出了小说和解了部分读者。
更有常年的麦肯锡经验,对于不和谐的声音更有不理会的办法和内心!
这样的男人,从烟火中来,到烟火中去!有趣或者淫荡,用男人看男人的眼光,他是坦诚的,不把自己曲高和寡地与别人区分开;更不会把生理欲望与精神混合,单纯用男人本能看世界,给女人指了条明路,也给男人自己一条活路!
我很讨厌这么真诚的男人,爱不爱,都无法辩驳,随兴,明白~
可是会被他吸引,怎么办?
那就凉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