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后感300字(3)篇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作者:许子东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后感300字 第(1)篇

[笔记]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 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n

>> 文学,因为打破了语言的常规。文学就是对于语言的一种陌生化。

>> 讨论“文学”有很多限定方法,第一是“时间”,第二是“空间”,第三是“语言”,第四是“性质”。先来看“时间”n

>>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范围:一九一七年到一九四九年,这是中国内地主流学界的定义,这个阶段称为“现代”。在海外,英文的“contemporary”基本是“现在、当下、同时代”的意思n

>> 再来看“空间”。“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在什么地方?n

>> 中国现代文学”讨论的是新白话,就是现代汉语。

>> “中国现代文学”还把民国时期大部分中国人看的文学排斥掉了——通俗文学、流行文学。通俗文学、流行文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有一个名称,叫“鸳鸯蝴蝶派”,也叫“礼拜六派”n

>> 和科学相反,文学就是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n

>> modern”>> modernization>> modernism>> 现代性”(modernity>> )。任何英文字,后面加上“ty”,事情就复杂了。

>> 任何概念,外延总和内涵成反比n

>> 定义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n

>> 一种是找工作面试时,人家问你,哪个大学的中文系好?怎么回答?同学们先不要马上回答,最好的方法是倒过来问提问的人,先问他,怎么定义“好”?因为“好”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规模大是好,钱多是好,校园漂亮是好,专家多是好……
用这个时间取得两个信息:第一,进一步了解提问人到底想问什么;第二,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n

>> 胡适的一篇文章开启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

◆ 第二节 留学生们的救国之道n

>> “五四”有三个不同的定义,三个相通而又不同的意思n

>> 第一个定义是学生运动n

>> 那次运动之所以成功,不只靠学生,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容易,商人罢市比较难,商店不做生意,是切肉之痛。

>> 所以,当时学生一罢课,工人一罢工,商人一罢市,政治形势整个改变,“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的一个起点n

>> 第二个定义,是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三年的白话文运动以及新文学运动的开始。

>> 第三个定义,当我们讲“五四新文学”,常常是泛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学。

>> 他说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叫“启蒙”,唤醒大众;第二个任务叫“救亡”,国家要亡了,必须救国。两个工作本来可以统一,但在当时中国的具体政治现实环境下,启蒙与救亡经常发生矛盾。

>> 但没有一个像中国一样,是由研究文字和文学的人发动的,放眼全球,这是一件令人非常惊讶的事情!整个中国的现代社会变化是由文学运动产生,而文学运动起源于两篇讨论怎么写文章的文章n

>> 这里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原因。必然原因是中国儒家的“文以载道”主流,文章、文人跟政治历来关系很深,中国文学在国家社会当中担任的使命是高过很多国家的n

>> 胡适和陈独秀,这两个新文学的开端的人,我们这门课要讨论的作家,包括后来的鲁迅、茅盾、郁达夫这些人,都是八〇后和九〇后。当初,他们这一代人做事情的时候,都非常年轻,就是今天意义上的八〇后、九〇后n

>> 鲁迅讲过一句话,他说当从小康人家堕入困境时,你最容易看见世人的真面目n

◆ 第三节 两篇文章启动了文化政治的大变革n

>> 《文学改良刍议》的要点是“八不主义”,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八条—— 不避俗字俗语n

>> 香港直至今天,任何合同、任何文件下面都有一句话:当中英文本发生矛盾时,以英文为准。所以香港的中学几十年来实行英校中校双轨制,学生、家长还是大都喜欢上英校。

>> 他们说这有什么难的,这个我也会。哥伦布说,那你们刚才怎么不磕?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做完了,别人觉得天经地义。

>> 只是,胡适把文学作为工具,目的是文字改革、语言改革;而陈独秀把文学作为工具,要社会改革、政治改革,这是第一个不同。第二个不同更重要:一个是“改良”,一个是“革命”。其实后来一百年的中国历史,一直犹豫在“改良”和“革命”之间,是英国模式还是法国道路,决定了一百年间中国的文学、文化、政治的各种选择n

◆ 第二节 “永远正确”的鲁迅n

>> 鲁迅其实也早有预言:“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n

>>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n

>>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绝望的,所以这个世界是虚妄的,可是怎么证明你绝望呢?就像没办法证明有希望一样,也没办法证明一定是绝望;我没办法说将来一定会更好,但我也不可以说将来一定会更坏。这样的话,今天听来还是令人怦然心动。

>> 鲁学和红学,是中国的两门显学。

◆ 第三节 从周树人到鲁迅n

>> 铁屋”启蒙的悖论>> 启蒙(enlightenment)n

◆ 第四节 鲁迅与几个女人n

>> 男人控制女人,从古至今就是三个方法:n
第一个方法,把她关起来,不让任何人进来。听上去很野蛮,但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中国古代的女人结婚后不能见外人。直到现在,中东很多国家还是这样,n
第二个方法,就是用物质笼络。 不要理别的男人,我打猎的羊腿归你>> 今天,羊腿变成LV、Chanel,但还是一个道理n
>> 第三个方法,是在她脑子里面嵌一个芯片,芯片的核心程序就是:女人一辈子只能跟一个男人,只要多一个男人,就不是好女人。这个观念打进脑子以后,哪里要贞节带,哪里要LV啊,哪里要笼子关啊?自然而然地,只要有别的男人接近她,她就自杀,成烈女了。

>> 我去维也纳看弗洛伊德故居,那里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周围一排都是现在住的人家。国外很多名人故居的保护基本都是一整片的。英国湖畔诗人柯勒律治,写《简·爱》的勃朗特,他们的故居,都是如此。这样才能体会他们当初在这里研究、创作、生活的很多细节n

>> 鲁迅的故居在鲁迅博物馆里面,旁边有很多现代化的高楼,看上去就像个被切割的模型n

◆ 第一节 《狂人日记》:唯一看破礼教吃人的人,投降了n

>> 科学的精神是: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怀疑n

>>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时间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循环论,一种是退化论n

>> “新”就是好,这就是“五四”的现代性和主流意识形态。

>> 形成了一个思想潮流,假定“新比旧好”, “西比中好”, “城比乡好”。

◆ 第二节 《阿Q正传》:喜剧始,悲剧终,一个象征性的预言n

>> 精神胜利法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情理不分”,这是生理/心理基础。另外,精神胜利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变换角度,以获得心理快感。

>> 第二个层次,虚拟事实,再转换角度,以获得心理快感。

>> 第三个层次,也是虚拟一个事实再变换角度,以获取心理快感或安慰;不同之处是,这个虚构是以自虐的方式产生的n

>> 精神胜利法有三种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说这是弱势群体心理,尤其是阶级固化的弱势群体心理n

>> 第二种,说这是中国的民族性,这也是鲁迅的说法。

>> 第三种,说这不是中国人的问题,全世界的人都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是普遍的人性n

>> 阿Q精神有很大的坏处,不承认失败。如果一个人从不失败,当然就没法真正地胜利n

>> 民族性也体现在一些共同的审美符号里面n

>> 革命有两种,一种叫“平民革命”,一种叫“贫民革命”,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 第三节 《肥皂》与《伤逝》n

>> 弗洛伊德讲,在人的潜意识里,理性是不知道自己的非理性的n

>> 弗洛伊德厉害的地方,是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生命的最重要的力量,可能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文学厉害的地方,是可能知道作品主人公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文学评论厉害的地方,就是可能知道作家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 我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理想主义的话,结婚时要多看对方的缺点,离婚时要多想对方的好处n

◆ 第三节 “颓废”与“色情”n

>> 世界上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n

>> 中国人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里,的确是有屈辱感。男人在女人面前,也特别容易自卑。《沉沦》正结合了这两种情绪。我们上次讲过夏志清的观点,英美留学回来的比较温和,留日回来的比较激进革命。

>> 颓废”与“色情”,是研究郁达夫的两个重点。

◆ 第一节 冰心与凌叔华:幸福女作家的代表n

>> 冰心写“超人”,是要人们心中有爱,她有几个法宝——大海、繁星、母爱,这是她的红、绿、蓝的三个基本颜色,还可以变换出其他的颜色,总之,生活永远会充满光明。

◆ 经典选读 丁玲《谈自己的创作》n

>> 我有个体会,就是在接触人时,绝不可以有架子,你得先把自己的心,自己全部的东西,给人家看,帮助人家了解你。只有人家了解了你,才会对你不设防了,这样,他才会把全部的东西讲给你听,那么,你就可以了解他了,你就可以写他了。
>> 如果不是平等坦率地和人相处,那么,人家也就不会对你讲什么真话了,所以,我总是这样,如果人家开始不说话,那我就再说,想办法把自己的心,自己的一切,交给别人,让你们来说我,批评我。

◆ 第一节 没有新诗,就没有“五四”n

>> 诗”是比“文学”出现得更早的概念,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n

>> 当时的“诗”其实是现在唱的歌,“诗”和“歌”是连在一起的。《诗经》被翻译成英文时,通常译成“song”,不叫“poetry”。现在给鲍勃·迪伦颁奖,也算恢复传统,把歌纳入了文学的范畴n

>> 亚里士多德说了,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诗是写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诗比历史更哲学,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n

>> 这个定义非常深刻。电影字幕常常写“本故事纯属虚构”,可为什么虚构的故事令人感动落泪?因为这“假”的故事可能真实发生。新闻、历史已经真实地发生在别人身上,文学里的故事却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n

>> 关于诗人与小说家的关系问题,只是提醒同学们思考,

我们课上的很多讨论是没有结论的,只是open mind。

>>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n

>>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n

◆ 第二节 现代诗歌四章n

>> 中文诗里最短的一首是北岛的《生活》,只有一个字:网n

◆ 第一节 现代散文三章n

>> 鲁迅的文章确实经久耐读,他的很多格言都是通过杂文随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他说人生一是要生存,二是要温饱,三是要发展n

>> 礼节上的话,重要的不是真实,而是真诚。

>> 鲁迅在这里偷换概念,他用的是一个世俗礼节的场景,在礼节层面上不讲真理,讲真诚,不讲客观事实,讲主观态度。

>> 犬儒”(Cynic)n

>> 这个世界上,说真话常常要付出代价。但一个惩罚说真话的社会,则需要付更大的代价。

>>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n

>>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最大的分别就是从身份到契约。

>> 作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接受了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提倡“新村文化”,只要在哪里生活,哪里就是故乡。

>> 从理性上来说,国家、城市不重要,哪里都可以生活,没有理由强调乡土国家高于一切;可是,就饮食来讲,哪里的东西都比不上家乡的东西好,母亲做的菜是最好的菜。人有两件事最难改变,一个是语言,一个是胃。世界观可以改,国籍可以改,口音可以改,生活方式可以改,可一到吃东西,却还是喜欢家乡菜n

>> 我开始不懂,为什么这个胃这么难改,后来看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才有点搞清楚。弗洛伊德说“本我”是无限追求快感,而快感是紧张状态的消除。婴儿的紧张状态首先来源于饥饿,这时母亲给婴儿吃点东西,就可以消除紧张,这就形成了婴儿最早记忆的快感和本我。妈妈做的菜永远是最好吃的菜,大约是这个道理n

>> 周作人之所以觉得他的野菜这么重要,是因为胃比脑袋重要,本我比超我重要。这篇散文有双重的主题,第一层是理性上的家国观念,哪里都是家乡;第二层是情感上的家国情感,浙东才是故乡。

>> 幽默和讽刺最重要的区别是:讽刺是感情的,有目的的;幽默是理智的,无目的。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戏剧与《茶花女》n

>> 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轮来轮去,是永远不过时的。

◆ 经典选读 曹禺《〈雷雨〉序》n

>> 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纵然在人前我有时也显露着欢娱,在孤独时却如许多精神总不甘于凝固的人,自己不断地来苦恼着自己。
>> 除了心里永感着乱云似的匆促,切迫,我从不能在我的生活里找出个头绪。

◆ 第一节 巴金:一生坚持青年抒情文体和革命心态n

>>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有三个。

>> 第一,理想主义的政治观念>> 第二,以笔为枪。>> 第三,是“青年抒情文体”。>> 第四,“文革”以后,巴金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

>> 巴金有两个遗愿很著名。一是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第二个遗愿,是建立“文革博物馆”,还没有实现。

◆ 第三节 《边城》: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n

>> 还有人问我:“什么叫色情?什么叫艺术里的情欲?”简单说,画面是色情的,却让你难过的,就是艺术的;让你兴奋的,就是色情的。比如《色,戒》的三场床戏,一场比一场难过,这是艺术。
>> 怎么来区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这个问题很难。最简单地说,凡是有明显的坏人,大都是通俗文学;凡是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坏人,可能就是严肃文学。

◆ 第一节 “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n

>>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用三点来简单概括。

第一点,张爱玲是一个用中国传统小说手法写出现代主义精神的作家n

>> 第二点,张爱玲以俗文学的方式写纯文学n

>> 第三点,张爱玲的作品是批判女人的女性主义。

>> 其实香港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这个城市的背景,就像有一个前清的“父亲”,跟一个英伦的“母亲”。

>> 这个斗争更加复杂,是男人需求和女人利益的根本性冲突。通俗地讲,男人是没有现在就没有将来的,女人是没有将来就没有现在的。

>> 简单来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忧国忧民,要救世,希望文学作为武器能改造中国。鲁迅、巴金、茅盾等“左联”作家,都是这条线索。

>> 第二类,文学是文人自己的园地,不一定能救国家,但先要救自己。这一类的作家有周作人,一部分的鲁迅,还有郁达夫、林语堂、梁实秋、闻一多、徐志摩等。

>> 第三类,目的是娱乐,怎么畅销流行就怎么写,一切以读者需求为第一。这一类就是鸳鸯蝴蝶派。

>> 而张爱玲这样的作家,哪一类都放不进去。她的风格,讲都市感性,找现代主义,重女性感官,追传统文笔。

>> 因为时间关系,这门课结束得有点仓促——本来这就是个仓促的时代。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后感300字 第(2)篇

这本书我是连着课一起看的,所以在读书时,能够意会到许子东老师上课时的那种声情并茂的状态——他真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先生虽是以中国大陆主流文学为基线,即以“鲁、郭、茅、巴、老、曹”为基本框架,但在其中夹杂着他个人以及文学史学界的最新研究,使得每节文学课都像是不同色味的茶,值得细品。先生将很多西方理论纳入现当代的讲解,又深入浅出,不拘泥于文本,像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令人神往。所以,这本现代文学史真的是一份文学的饕餮盛宴。有些话迫于无奈,先生并未明说,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学的本来面貌并不应该是受限于某种“政治正确”的,我们应该跳出历史,跳出时代,跳出我们的被灌输的“主流”来看待文学,我们才能发掘出文学本身那种新鲜的生命力和魅力。是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鲁郭茅,还有“‘左’‘右’不是人”的沈从文,还有“明哲保身”的钱钟书夫妇;除了巴老曹,还有红遍上海滩的张爱玲,流落到边缘的现代派,还有被主流诟病的“鸳鸯蝴蝶派”,甚至于两个大汉奸周作人和胡兰成,等等等等。我们迫于政治因素,遗忘了他们,可是他们依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学之树上已经坠落的叶子,可是没有他们的坠落,哪来我们的生长呢?n当然,文化视域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无法自拔。就像台湾的欧丽娟老师给他的学生灌输说,我们大陆这一套文学史是老旧的五四史观。而我们的老师给学生灌输说,这是我们文学发展史的主流,是一条文学的生命线。其实我们压根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宋词到底真的是不是宋代文学的大端,明清小说真的就像我们现代所指的是明清文学的代表吗,我们不得而知。以此类推。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也需要尊重历史。n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后感300字 第(3)篇

从另一种方式去诠释我们熟知的人,鲁迅,郭沫若,胡适,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等,视角独特内容新颖,我一直记得这个老师说过,男性为师长,教授女性的有三种结果,一是鲁迅的《伤逝》,涓生启蒙了子君,子君走出去了,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子君“回来了”。二是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男性意识到了要去改造女性可是呢,他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第三种则是矛盾的《创造》,男性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女朋友,叫她开明的思想,学习西方文化,结局是什么呢,女性远远超过了男性。在这个男子感觉妻子好像越来越不受自己控制的时候呢,他想要不要教妻子不要那么多“开放”,而这个时候他自己创造的妻子准备出门参加女性解放运动,而且,还没想过带着他,告知他!这种讲解在我看来十分新奇,当然也特别有意思。在这里你能了解到不一样的作家,众山环绕之中 鲁迅是那座最高峰,还有像河流一样蜿蜒的张爱玲,乡村文化的守护者沈从文……这是一本极其有趣的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