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看完《半生缘》的后看张爱玲的第二本书了,断断续续花了10个小时。虽然书名叫做倾城之恋,但内容却是包含了《倾城之恋》在内的好些篇幅较短的小说;看后觉得书中女性大多爱的很扭曲,故事看得人很压抑。
《第一炉香》,葛薇龙。出场的青春靓丽,活气十足,然而经历了纸醉金迷后,终究还是沉溺了进去。葛薇龙与乔琪乔,她爱上他,爱的是他不太爱她,有时爱的就是这么“贱”。我们很难讲,爱一个人是爱她的本身还是她身边拥有的东西,或许正是因为这两者不可分割,爱就极易成为借口。印象最深的还是故事最后的部分。他们一起去了海湾:这儿什么都有,可是最主要的还是卖的是人,在那惨烈的汽油灯下,站着成群的女孩子……薇龙道:本来嘛,我和她们有什么分别。可薇龙到底觉得自己与她们不一样,她们是身不由己,而她,却是自愿的!看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明明知道结局,偏要飞蛾扑火,我能说什么,或许能说一句:该!
《第二炉香》,罗杰安白登。好可怜,愫细的性教育缺失害了两个人!其中涉及到的舆论力量、三人成虎、性教育等问题反而更令人深思,故事的本身我觉得吸引力却不大,可能是觉得可信度不高的缘故吧。
《茉莉香片》,聂传庆,言丹朱。传庆对于母亲充满的是怨念,对于父亲可能就是充斥着恨意吧。丹朱想帮他,可是,一个残缺扭曲的灵魂仅凭着真诚如何能够拯救,无疑,受伤的终究会是自己。有的人,一生都被原生家庭的错误所笼罩,所以,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都说这个故事有着恋父情节,可我倒没看出多少,子夜固然风度翩翩,可也多是传庆的幻想不断强化的结果。
《心经》,许小寒。爱上父亲,爱的那么理直气壮,母亲的形象很喜欢。她的腿紧紧压在母亲的腿上——自己的骨肉!……她们只是爱着同一个男子的两个女人。故事的这一幕至今在我的脑海中。母亲,多么可爱的一个母亲,多么心酸的一个母亲!
《封锁》,看完只是嘘嘘不已,每个人或许都会经历电车上的那个场景,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模糊,直至消失!
《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单单这个主要的故事放在中间就让人很不解了,这是张爱玲的小说中难得的圆满结局,可是,代价就是倾了一座城!流苏前夫死了,在娘家受尽冷嘲热讽,柳原本来是要介绍给七小姐的,作为六小姐的流苏却抢了去,这是故事的背景。流苏对柳原的顾忌实在太多了,他们两人的爱情博弈、爱情长跑在战火纷飞中落下帷幕,终成眷属,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很佩服流苏的勇气与智慧,也佩服柳原对爱的隐忍。流苏在经历了世事后对于爱情婚姻无疑是其中的高手,既想要爱情,又想要物质,正所谓风险越大,收益越大的大白话道理用在这里仍然是合适的。流苏当时的处境就是:“本来,一个女人上了一个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男人当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时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试问,谁有这样的勇气,二十八岁还敢于赌上下半辈子的幸福来赢得这场爱情博弈!
《琉璃瓦》,呵,故事不长,里面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女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漂亮的女儿向来不在此例。我想凡是有此思想的家庭终究会为其所累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警钟。
《金锁记》,故事前面有点拖沓,读着有点懵,直到二巧生下两个孩子,故事好像才上线,七巧就是那种看到就想打的那种毒妇形象。张爱玲就是要将这样血淋淋的外表剥开来给读着看。七巧的两个孩子:长安与长白。长安的缠足、染上毒瘾、不让其出嫁都拜七巧所赐,长白的婚姻尽毁,逼死儿媳。最终恶毒的七巧还是死了。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时的我不禁想起了鲁迅:这个吃人的社会啊。
《连环套》,霓喜。故事太曲折了,作为一个女人,她太可怜了,先被人买来做小,凭着姿色与野心又想要更多,几番周折,与几位丈夫生下一大堆“拖油瓶”后终究命运颠沛流离。不明白她在追求什么,爱情?可是她爱的太不专一了;物质生活?可是她太不用心了;安全感?可以她太会作了。总之,很不懂她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以上七七八八的回忆了一下各个部分的情节,张爱玲笔下的爱情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啊,书中对于爱的体悟使我不禁在想,作者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话语,这是洞察世故的描述!然而,大跌眼镜的是,张爱玲写这些故事的时候也才顶多23岁!23岁啊,青春年华,何以写出了50+岁的人生体悟。看完后也不禁对爱情有了些疑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情,什么样的婚姻,需要薇龙那种飞蛾扑火的不顾一切?流苏那种采用博弈争取更多的世故计谋?还是注重斤斤计较的势利与所谓的门当户对?我不知道。或许,张爱玲写的东西是70多年前的故事,是那个乱世的种种。可,当今社会,何尝看不到书中的影子?只是缩小了而已。
最后,这本小说集最喜欢的就是《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连环套》了,这些故事虽然让我很压抑,但情节却是记忆犹新。没有不给5星的理由。
倾城之恋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读的第一本张爱玲,确实不容易啊。自我感觉每一个故事开头都不是那么地吸引人,但读到结尾又觉得这些字哪一个都又真真的耐人寻味。
想读《倾城之恋》还是看奇葩说时蔡康永提到了一嘴,我以为该是一篇撼动人心,跨越山海的爱情故事,结果是短篇集,其实还是有点点失望的。
里面有好多女人的坎坷命运,也有数不清的坏男人。还有一代代不断成长,不知又会不会步入后尘的孩子们。不管是身处其中胡搅蛮缠还是被抛到人气之外沦为“局外人”。我总是觉得这一件件一桩桩都不过是摆布和交易,不配爱情可言。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黑洞,我们看着多少人卷到里面,又有多少人争抢着前仆后继。
这几天超级喜欢听重金属,自我界限又要开疆扩土了。粘了几句喜欢的歌词:
黑色的不是夜晚 是漫长的孤单,
看脚下一片黑暗 望头顶星光璀璨,
叹世万物皆可盼 唯真爱最短暂,
失去的永不复返 世守恒而今倍还,
摇旗呐喊的热情 携光阴渐远去,
人世间悲喜烂剧 昼夜轮播不停,
纷飞的滥情男女 情仇爱恨别离,
一代人终将老去 但总有人正年轻。
或许芸芸众生与生活绑在一起的复杂“爱”与“情”,才能叫做——倾城之恋——吧。
倾城之恋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之前很不喜欢看张爱玲,听来的各种评价,包括,病态,灰暗等等等等,都让我没办法喜欢她。只是书买了不得不看,结果却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
唉,我羡慕她的文采,她说
“她感觉自己像一壶牛奶,顺着袖口咕嘟咕嘟倒了出来”,她描写爱情,
“我不懂我自己,可我要你懂我!我要你懂我!”。
她笔下的爱情是窝囊的,精打细算的,盲目的,愚蠢的,不光彩的,可怜的……她把人写的那样丑恶,你很难喜欢上这本书里的哪个角色,印象很深的有一个下人,扶起自家被打的太太时,还不忘顺走一些掉在地上的首饰。她这书里归国回来的角色,多少都对中国有些厌恶,对想象中的家乡十分失望。
她怎么半点儿也不愿意掩饰一下呢?我老是这么想,她非要指出来,那个华美的长袍上都是虱子。她这么清醒,她逼着自己看的清楚一点,少抱一点希望,这世上好人比真人多,翠远不快乐……她也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