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罢此书的此刻心情真的很难用唏嘘慨叹来一言敝之,我能隐隐的感觉到这个词很表面而且并不准确。艾格尔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不幸、无奈、磨难、贫穷、战俘创伤、痛楚孤独始终伴随着他的生命历程,大雪将至,死亡将至,当行将离去的艾格尔在“疯癫”却又“澄明”那个告别前的时点回看自己的一声,仅仅只是悲吗?不,他依然躺在石上晒着太阳说着“其实也没那么糟”,他的“慢”虽然留给他没能走向外面世界的遗憾,但也给了他“活着”的勇气和一次次跨过苦痛的力量。他在自己的安静小世界里艰难逼仄的活着,同时他又在自己的安静小世界享受着不被外人理解的孤独,孤独是真实的,但对艾格尔也是享受的,可以磨平苦痛的疮疤,可能是种逃避,但也是他的愈心良药。
艾格尔寄人篱下的童年留给他终生的残疾,但也给了他强于常人的力量,不思考那么多也不期待那么多,慢慢的一步一脚印的慢慢低着头向前走,走过童年,走过婚姻,走过永逝所爱,走过战犯苦痛,走过老迈遗弃,尽管苦痛如影随形,贫穷如影随形,老迈如影随形,死神如影随性,就如同大雪带走羊角汉斯、带走爱人玛丽、带走俄罗斯战场无数的生命,艾格尔的大雪也终将悄然而至,但他并不刻意去忌惮或呼喊那未至的大雪,总能找出让自己继续走下去的路,这也正是艾格尔身上让我感觉说不清却又让我有些许慨叹的地方,人生一定会有遗憾,早晚都有终点,从来没有完美的兼得,没人会例外,但在遵从本心的执着中,遗憾又何妨理解为一种残缺的美呢?
大雪将至读后感800字 第(2)篇如果将一个人从出生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浓缩到几个小时的时间里,看的人会是什么感觉呢?于我而言,我也许只会感叹时间真的太快了。快到意识和思想已经把存在的肉身丢到了好远之外,快到我才发觉竟然坚持走到了这样的地步。
当一个人处于自己生命尽头的时候,过去所喜爱的,厌倦的,陌生的东西好像都铺上了灰尘。
艾格尔的一生像是一本书,每一页都在下雪,而我,就在不同的寒冷中穿梭,看着他拍去肩膀上厚重的雪花,从一个低谷到另一个低谷。
非常想知道,是什么能支持一个人走下去。我看到艾格尔一直在失去,失去童年,失去正常的腿,失去他的爱人,最终变成了一棵身旁满是枯叶的腐朽的树。
其实再换一个角度想想,他也有在得到啊,只不过是得到了又再失去了而已。我不知道哪一种更好,是得到了又失去还是没有得到。但在艾格尔去世几个月之前,在他的眼里所看到的玛丽的身影之中大概是有着他自己的答案的。
是什么能支持一个人走下去呢?
在我,应是曾经所触摸过的,停留在心尖上的柔软吧。即便大雪将至,即便记忆都被沉重的雪覆盖,我仍步履坚定,毅然前行。
“这么久你去哪儿了?”他喊道,“我有好多话要向你讲!你都不会相信,玛丽!这整整的、漫长的一生啊!”大雪将至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大雪之日,我们这里下了一场大雪,因为天气寒冷,周五晚上下班,小区东门的坡路还有冰雪,汽车爬不上,我还差点摔跤。在保暖条件较差的二十世纪初期,总是下大雪的地方必定是不舒服的。
本书文字优美,描写生动,富含哲理。只是看起来有些沉重,上帝对没有任何恶习的艾格尔一点都不青睐,给他的苦难太多了。很小的他成了孤儿,在姨夫家过着小长工的日子,稍有不慎就得撅着小屁股挨浸泡过水的鞭子抽,即使被打成瘸腿也没人在乎。唯一对他好点的外婆还突然去世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因雪崩又离他而去。一个人在世上没有被人惦记也没有可惦记的人,只能自说自话的孤独是多么地可怕!但是他并不认为他的孤单是一个缺陷。他的生命里没有任何人了,但是他有他所需要的一切,这就够了。他对自己的一生很满意。
在他的一生中,死亡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霉菌是面包的一部分。死于雪崩,死于比特尔曼公司艰苦的工作条件,死于俘虏营的发烧、饥饿、寒冷。
生活是不易的,但快乐可以在日常生活和简单的事情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