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北京,北京(《春风十里不如你》原著)读后感2000字(3)篇

北京,北京(《春风十里不如你》原著)
作者:冯唐
2017精装升级版《北京,北京》,已被改编为由周冬雨、张一山主演的热播剧《春风十里,不如你》。作为“北京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北京,北京》与《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全书以酒局开场,以酒局结束,其间从少年轻狂跨越到而立成年,那些散落在天涯的、不再是少年的少年,不仅仅是冯唐的回忆,也是我们的青春。这本书是一场宿醉、一场燎原野火、一场开幕热闹、散场寂寥的魔术……那些最心坎的姑娘们都消失在街角,那些日日黏在一起的兄弟四散天涯,那些精瘦健壮的骨骼逐渐覆上岁月带来的肥肉……那一切都张扬、不羁,又落寞,那是冯唐和他的青春,那是我们都曾有过的年少。
北京,北京(《春风十里不如你》原著)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楔子——2013年北京出差,与在京的好友约饭,饭后很晚了,从东三环走到了崇文门。当时路上就想,忒尼玛远了,而且,混一辈子我也不可能买得起一处二环里的房子,租房也死贵,还是放弃北漂梦吧。半年后,我申请了学校,收拾了全部家当,辞了职,出了国。于是,因着有类似的经历,现在读冯唐的北京三部曲,总有着无限回忆。

目前读的冯唐的五本书中,最喜欢的是这本《北京北京》。

首先,这本书改变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恶抵制。我很少看电视剧,到目前为止活了将近三十几年,我看过的电视剧总共不过十几部。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在二十岁之前看过的武侠剧;中间三分之一是大学开始追过的美剧和英剧;最后三分之一是国产剧。一直有一个毛病,就是看过电视剧的不看书,看过书的不看电视剧。最近这个毛病有些登峰造极,直到看完这本《北京北京》。

看完后对冯唐的印象变了很多。在这本书之前只是出于对他文字的理性观察,中性评价。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偶有自恋狂既视感,也偶有臭流氓既视感,幽默风趣,有共鸣,有认可,对他的个人没有多大感觉,比较中立但不是喜爱。

但看完这本之后,尽管还是有对那些年轻躁动的露骨描绘,可能还会有很多人出于矜持会批评,但他是在呈现一种真实的状态。于我,也是在远观一种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和态度。

多少年来的经历让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透过语言看行动,透过态度看人性。所以,最近我看冯唐,虽然读到的是他特有的老北京式的拧和岔,但是在批评者口中虚张声势甚至狂大自恋式语言下,我始终看到的是他的靠谱和坚持。年轻的男生,并不是每一个都像秋水那样对待青春的懵懂和空虚,会有辛夷和厚朴那样的,也会有真正堕落的。但冯唐在经历青春期的同时并没有沉沦,这是他的矛盾之处,也是他之所以立体的原因。

于是,我眼中的冯唐变成了一个冲突结合体,一个曾经稚嫩张扬却一直努力的北京大男孩。如果你看过冯唐早期的演讲,最典型的就是一次是在香港书展上中文的,一次是在亚文讲坛上用英文的,你就会发现,冯唐并不是一个天生善言辞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木讷的。后来的节目上说话就好多了,不管是因为说多了有了经验还是刻意训练过,但也依然不是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但这些一点都不影响他落笔纸上的文字,他的描写是精准的,他的表达是淋漓的。这么说来,他也是矛盾统一的。

有人说冯唐总喜欢强调自己的经历,吹捧自己。我最近就特别理解他的这种做法,至少他陈述的那些经历可以缩短他被读者接受的时间。如果没有他宣传自己医学博士和麦肯锡9年央企CEO多年的经历,他将会被接受得更慢,甚或被喷得更惨。我不是一个会推销自己的人,既没有内动力也没有技巧做到推销自己。但是我很明白,如果要靠作品和产品自己会说话,靠受众口碑相传,没有推销没有广告没有公关这将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理解冯唐。

我现在渐渐地习惯了在公共场合不评判更不批判别人。我会毫不掩饰地表达我对某个人的喜欢或喜爱,不了解我的人甚至会以为近乎虚假。也渐渐地把一些特点看作是中性,不再毁贬,只分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于是,更加能够平和地对待每一个人,哪怕我不喜欢。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变的,所以我现在的不喜欢也许将来会变成喜欢。我也是变化了的,我看自己十几年前写的东西就觉得是无病呻吟,现在就比那个时候好了很多,虽然依然不咋滴。可我依然在真心接受别人的多样性的同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就是我当下心态纠结的矛盾,也统一在我这个肉体里。

  • 题外话

关于书中部分专业知识的“思考”——请自行认为这是不要脸的diss冯唐(stand-up comedy加boring joke模式)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用,过不了多久就会忘掉。所以,我们学知识:第一,学的时候要注重细节,融会贯通。我佩服他做的细胞通路,EGFR-cMyc,但只研究一条明显是不完善的。我现在也做机制,看了三遍细胞信号通路的书,依然一团浆糊。还有,那个,叫做Eppendorf的移液器都是德国产的,那是一个品牌,而不是产品的名字,我想海鹏同学可能当年就一直都没搞清楚。第二,学完之后要有机会就多应用,以便巩固所学。读的过程中发现结膜角膜巩膜虹膜他已经搞混了,出于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尊重和较真,我重新去查了眼睛的解剖。发现冯唐的医学常识确实是退化了,比我退化的还严重。

不过,这些真的都不重要。学过的知识如果将来不用了,这些就都不重要了,只要记住曾经的学习方法和知道去哪里查找信息就好了。(这是真心话,不是boring joke)

如果你懂我的幽默,请哈哈一笑,我也达到了博君一粲的目的。如果我的幽默不对你的路子,不喜勿喷,请主动忽略,默默地呵呵,为我转身,离开。

北京,北京(《春风十里不如你》原著)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北京,北京》-冯唐/张海鹏n再见。秋水。我第一次看到冯唐这个名字还是去年时候,一个好友看他的一本书《三十六大》至今未读,可以列入书单。后来今年读大秦帝国,太烧脑子,过程中想着掺杂点轻松加愉快到位吧,就拾起了他,先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接着《万物生长》再就是这杯《北京北京》了。北京三部曲算是完结了。看他笔下的老北京,是城市里充斥的满满的“拆”,是汽水,是防空洞、自行车。感受迎面而来的尘土气息。现在的北京我也不熟,最熟的应该是的哥我猜。这本和前两本比每一段都长了,我不喜欢,因为我一看就困了,就乏了,就想睡了。“交值得交的朋友,喝值得喝的烈酒,睡值得操的姑娘”!由青春步入成熟,从萌动收获迷惘,浓重的男性荷尔蒙是冯唐作品一贯最大的特色。本书是冯唐“万物生长三部曲”第三部,和《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一起,构成一个松散的成长过程。这是冯唐作品中气势最猛烈,如草原野火般的一部。这位语言的魔术师,以汹涌澎湃、聪明灵动的语言,述说着自己的北京往事,讲述在他的认知中,人如何离开毛茸茸的状态,开始装逼,死挺,成为社会中坚。他一边说笑着,一边使坏着,当你惊叹着渐渐沉迷时,却突然发现巨大的悲伤悄然而至,漫天火焰消失,然后,只有淡淡的缕缕清烟。这是梦想中的书。嚣张,迅烈,胆大妄为。-以上一段是书的简介里的话,觉得描述这书甚好。遂引。看完觉得空落落的,就像你精心培养了个什么东西,中途也曾长歪但最后回来了,最终它挂了,你明知这生老病死是谁也没法违抗的自然循环,可心里就是忍不住的发慌,就想着,唉,怎么能就这么没了呢。文字很真,不弄虚作假的文字都是好字。看不懂写的是什么没关系,毕竟我不是故事里的小红、小白和小黄,更不是那个小精神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概就说的秋水这种功力。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过了秋水的成长历程总要再看看别人的,当然过程中审视一下自己也是极好的。冯唐给我留了这个机会,所以就不用再故作深沉地装留恋了。就这样吧。再见,秋水。

北京,北京(《春风十里不如你》原著)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从朱裳、到柳青、再到肖月,这些是有名字的;从“初恋”、到“女友”,却是没有名字的。但无论有无与否,要么求而不得、要么得而复失。

人生实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冯唐自己给出的青春与成长,是由《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中的“只有幻想”、到《万物生长》中的“只有感情”、再到《北京,北京》中的“故事感情野心一应俱全”。我也不想再多谈所谓的青春与成长或相类似的主题了,要是在前几年我还会好好挖掘自己的心扉与思想,但是,现在,似乎已经不是再做那种事情的年龄了。

我并不十分推崇冯唐的文笔,但是其文字却也的确实实在在的打动了我、给了我很多陌生又熟悉甚至某些失而复得的感觉,就以一件小事来举例:曾几何时,我和本科室友一有机会就大呼“大醉一场”;但是,现在,我们所有人都学会了“端着”、我们特别成熟的学会了并践行着“保护自己、避免过度饮酒以伤身体”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了为了爱人为了父母为了前程如何如何、我们都切身体会到“生而为人、我们不再是自己、而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于是酒里乾坤不再有、杯酒人生中的血性与浪漫还有那年少轻狂与放荡不羁亦不再有;但是,冯唐的文字、三部曲尤其是后两部通读下来之后,又重新唤起了我对“一场大醉”的某些向往和跃跃欲试的心态,我似乎已不再年少、但我似乎还年轻,我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又似乎我的黄金时代从未到来。

《倚天屠龙记》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布袋和尚说不得。

求不得,亦说不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