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三重门读后感2000字(3)篇

三重门
作者:韩寒
主人公林雨翔自幼天资聪颖,活泼可爱,加上其父的影响,从小就被誉为神童。然而这个极具才气的少年却在初中严重偏科,也因此遇上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马德保,还有占据他整个情感生活的女同学Susan。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他们,与所有同龄人一样有着情窦初开的情怀。有意无意的接触间,爱情的萌芽逐渐开化……在这个恋爱的季节里,充满幻想的男孩女孩能否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人生的门、心灵的门、爱情的门……
三重门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初看主人公林雨翔就很嫌弃,自私胆小,欺软怕硬,吹牛装逼,自大狂妄....缺点多不胜数,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像初高中的自己,不仅仅是自己,而且是当时身边的每一个同学。无论是差生还是尖子,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影子,这是十几岁的学生普遍存在的性格。韩寒17岁能写出这样的书的确不简单,看起来是个所有人都一塌糊涂的校园生活,不但很真实,还批判了当时全才的教育制度。对比起初中我写的无聊小说,深度就已经高了几个层次。《三重门》出自《礼记.中庸》,是三件最重要的事的意思。网评中对三重门的解读中,我认同的是:1.家庭这重门;2.学校这重门;3.社会这重门。三重门将学生仅仅束缚在了教育的铁蹄下,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的批判不无道理,如今出来工作后,我最可惜的事情是没有一项专长。高中时已经很羡慕有特长的同学,但是自己要兼顾语数英数理化史政生已经很费劲了,实在是没有机会和余力再接触新鲜的事物。高考制度一直都在改革,当时高考的时候最怕听到改革,人人都害怕自己变成失败的小白鼠,但是我高考时的制度已经优于韩寒时代的高考,听说如今的高考已经不是一考定生死,有几次翻身的机会,教育制度也在改革中变得更加人性化。做为学生,想要在人中脱颖而出,仅仅靠制度是不够的,除了应对考试,还要有自己的专长,如何平衡专长和考试才是学生目前最大的挑战。考试能决定的也许是一时的高度,而专长能决定的是长久的生活底线。

三重门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很早之前断断续续看过,然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记得有一个叫林雨翔但完全谈不上主角的人物。这次因为《我所理解的生活》,又重新去翻开了这本书,甚至头脑发热得买了一套《光明与磊落》……

草草得阅读完了整本书,发现自己记错了,林雨翔可是一个贯穿全文的人物,里面提到的所有人物都能和他产生或多或少的交集,绝对的男一号啊。然而又不像主角,除了出现的次数多一点,并没有什么高大、辉煌的事迹。唯一得过的全国高中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在小说中除了被调侃就是嘲讽了[衰][衰]

整篇小说中,可以说很好的还原了大部分同学的高中生涯了,情窦初开又羞于表达,风吹草动又患得患失,努力学习又力有不逮,信誓旦旦又暗中摇摆。简直各种“哈哈哈”和“哎呦喂”。最后林雨翔和susan的无疾而终也算是陈述了一大波事实[哈欠][哈欠]

文中一件事情至少得用三两个典故来比喻的表达手法,看得很晕乎,有一种用力过度的感觉。当然才疏学浅的感受更为深刻了,当年人家也不过高中,典故和单词用得现在的自己看的都懵懵懂懂,这估计就是看得比较快的原因吧

三重门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就《三重门》而言,每个人都有悲剧色彩的,他们的青春都不是被赞扬的,或许,有一抹柔情,亦或许藏着很浅的勇气,暴露着很容易冲动的情绪,却又执着到可以感动自己,那些年,他们都是单纯的痴情人,被阴差阳错地分离了肉体,摧残了心性。

相比于这样的三重门,我们很幸运地在一个地方书写着记忆,调和着感情,用悲剧的苦情戏挑逗着自己的泪滴,用近乎疯狂地易波动的情绪强加在迷惘的爱情里,孤立着渺小的理性,后来,我们丢了那有趣的爱情,过上了自己最不愿意抚摸的如今。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