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书名《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经营哲学》,最初是被“陈果”二字吸引,大学时一个好友曾向我安利她在《开讲啦》的一期演讲,于是深深记住了这位美女教授。其次是这几年总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经营爱情这种关系。虽然也不是想从书中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也想有所裨益。果不其然,还是感触颇深。
这本书并没有一直在讲爱情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好恋人的关系、相处模式,反倒是很大篇幅在介绍人应该如何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不是说离题,毕竟好的爱情,最开始,是得有好的你和我。撇开爱情,这本书本身也是值得一读。
整本书分为5个部分,只有第一部分讲爱情,其他四大部分都在讲个人的发展。关于爱情,作者主要谈了三点:
1.爱情的三元素
2.爱情与友情的本质区别
3.我们爱上这个人的原因
1.爱情的三元素
书的开篇,作者谈及弗洛伊德的三种“爱”,紧接着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爱情三元素,即:
“激情:怦然心动、浑身乏力时的鸡血
理解:我爱你的光鲜亮丽,也爱你的黑暗无助
践行:爱情不是说出了“我爱你”就终结了,需要你花时间、花心思去行动。“
少了任何一样,都不能称之为好的爱情,没有激情,就会腻;没有理解,就会有抱怨;没有践行,就不能持久。激情并不是要求多么地惊心动魄,而是源源不断地能给予对方一种新鲜感和力量感,最好的做法自然还是不断地提升自我,双方一起变得更好。
2.爱情与友情的本质区别
有的时候,我们也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喜欢上了这个人,也有人在拒绝别人的表白时说“对不起,我一直只把你当朋友。”那么,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是什么,这本书也清楚地给出了答案:
“爱情和友情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激情和冲动,一种难以抗拒的性感召力或者说是吸引力。”
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我们不会时刻想和朋友在一起,一段时间不见面也很正常。可是,爱情不一样。如果是伴侣,你一定想时刻黏在一起,巴不得成为连体婴,分别总是让人难过。不一定想念朋友,但一定思念恋人。
再者,你不一定和朋友牵手、拥抱,甚至不一定有肢体接触,但你一定不可能和你的恋人没有肢体接触。
3.为何是这个人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有“世人千万种,斯人若彩虹”的感觉,世界上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人呢?必定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你深爱的品质,而“那些深爱的品质往往是你最渴望成为的样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仅适用于友情,爱情亦然。陈果老师在书中说“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才会相互欣赏,才能成为知己好友。”,自然,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知相恋。不是一类人,又如何能长久地一起走下去呢?勉强在一起,以为殊途同归,最后也避免不了分道扬镳的结局。但在一起时的感情肯定是真切的,即使分开了,我也沾染了你的习性,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所以,分手一定要体面,不要怨怼对方,毕竟是你曾深爱的人,毕竟是有那么多你深爱的品质,毕竟是你曾渴望成为的样子。
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无道理。
“
“当你处于热恋阶段,内心激情澎湃,你喜欢的这个人很可能不是真实的他,而是你虚构出来的他,你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你只是爱上了自己的感觉,爱上了自己的梦。
”
深爱一个人的时候,觉得他是那么完美,而自己是那么不完美,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爱着爱着就自卑了。而分手的时候,又觉得原来他也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我也是个不错的人。那么,相爱的时候,该如何呢?我想应当是自信与宽容。自信是为了不让自己爱得卑微到尘埃里;宽容是因为对方也只是一个人,人无完人,不要把对方神化,对方也可能犯傻犯蠢。
16岁的时候喜欢一个人,觉得爱情就应该像小言情一样,单纯而美好。
20岁的时候喜欢一个人,“阳光属于窗台,青春属于表白,而我,希望属于有你的未来”。
22岁的时候喜欢一个人,没有你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一个人寂寞寂寞就好。
24岁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已经不知道怎么去爱,彷佛丧失了恋爱能力。
而现在,我知道,好的爱情是“因为我自爱,我遇见了美好的你;因为你爱我,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I love you as who you are.”
这本书,有两句话让我特别深刻,一句是“那些深爱的品质往往是你最渴望成为的样子”,每次分手一段时间后,我都发现自己改变了一点点,而且这个改变是我欣赏他的地方,所以最后都会对对方心存感激,即使我们并没有一起走到最后,但是因为你,我有更向喜欢的自己靠近一些。另一句话是“人啊,认识你自己”,自从看完这个部分,这几个字就魔怔般刻入我的脑海里,时不时仿佛有人在我耳边低喃“人啊,认识你自己”。
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总是花很多时间探索外在的世界,看新闻知时事,研究客户研究竞争对手,关注亲朋好友恋人的状态,却很少甚至花时间研究自己。“看世界是重要的,探索自己也是重要的。向内向外都要有了解,然后尽力保持平衡,行走中道。”
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就没法谈爱自己,因为你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你可能以为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所以你自卑;你也可能以为自己是个很厉害的人,所以你自大。事实是,你没自己想象的那么没用,也没自己认为的那么有用。只有认识自己,即自知,才能自爱,才能知道自己要如何着手成为自己更喜欢的自己,才能为他人所爱。
First, know who I am; then, be who I am.
那么如何更好地自我认识呢?作者给出了两点:“自我认识需要来自他人的评价:一是大众的看法:这在宽度上有重要性,因为大众的看法具有普遍的参照价值;一是知己好友的建议,这在深度上具有重要性,因为这个人足够懂你,他的意见接近你的心声。”
可见,花时间思考自己,不是自恋,也不是盲目地空想,而是从自我出发,辅以考虑他人的看法,尽力客观地看待自己。
刷微博点开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预告时,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大概是讲相亲经验,A问B,相亲不尴尬吗?B说不会啊,习惯就好了,我都相过好多回了。不过都是我看不上他们。那B喜欢什么样的呢?一言以蔽之,高高瘦瘦帅帅的小哥哥。那他们会喜欢什么样的?身材好的,瓜子脸,头发长长的,眼睛大大的,然后视频中给B来了大大的特写。虽然原意不是想讽刺B,但这恰恰说明了人要有自知之明。
那相貌不佳,就没法追求帅哥了吗?当然不是,你还可以通过阅读,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用内涵打动帅哥。好看的皮囊是天生的,有趣的灵魂是可以修炼出来的。前提是,你要自知。
“你还有嫉妒吗?如果有,你就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你还有势利吗?如果有,你就没有你想象的高尚。”
部 分 书 摘
“为所欲为,不是自由。与众不同,不一定是真自由。何以自由?1.清醒的自知;2勇敢的选择;3.坦然的无悔的担当。”
“精神的成熟: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责任之担当”
“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朱熹”
“洒扫:你会做,但你不必做,算你有本事。你根本不会做,那就是无能。 应对:待人接物,处事大方,为人得体。 应对:会回应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能量。进退:行动时的果敢,静守的涵养。”
“以出世之心,经营入世的生活,入世地做事,出世地处世。”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人应该好好地活在当下,好好地享受此时此刻,心怀诚意地、用心地对待眼前的这个人、手中的这件事,郑重地过好当下这一刻的生活,然后你的未来就从你的每一个当下诞生。”
“真正的正能量是什么呢?那就是你活成了一个光源,你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不卑不亢,戒骄戒躁,活成一个光源,“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然后,静待携手Mr./Miss Right,开始好的爱情,不辜负生命,让每个日子都翩翩起舞。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 读后感 第(2)篇本书主要概述:了解自己的天性,了解自己的心,然后跟着心走,顺着天性发展,在已有的条件下,尽力为自己创造自由和心安。这样的自知、自由,往往会带来自我认可、自我欣赏和自我实现。不管你活成什么样,不管你多优秀,多完美,总有人喜欢你,总有人不喜欢你,对吧?哪怕你很糟糕,也总有人喜欢你,总有人不喜欢你。所以你要活成你自己。如何活成自己?n“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自己,哪个更重要?”n一个人喜欢他自己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好的事情。当你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自信,散发出一种自由。见而引发出自信,又可以叫优雅、从容、风情,只有真正喜欢自己的人才具有。所以答案是:“都很重要,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n你想要什么样的好朋友,你就得先活成什么样的人。因为当你变成了怎样的人,你才会吸引来怎样的人。当你希望有一些发自内心喜欢你的朋友,那你先得让自己活成你自己发自内心会喜欢的那种人。一切自爱必会带来对生活的热爱,而一切厌世,追根溯源,往往是出于自我厌倦。不要影响别人,不要干扰别人的自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自己,活出真实的你,率性一点,自然一点,从容一点,真实一点,这样你就会更快乐。当你活成一束光的时候,他要是接近你,就是接近光。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会温暖到他,你都照亮了他。希望大家都能活成一束光,活出带有能量的自我,以陈果朋友说的那句“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结束本书阅读。n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 读后感 第(3)篇这是一本更类似于课堂讲义合集整理而成的偏向哲学和心理学的书。
书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何为爱情,以及生而为人,我们人类应当如何对待爱情;第二部分探讨了个体自身的成熟,个人品格成熟的定义、品格成熟的标志以及成熟所需具备的条件;第三部分探讨人如何自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摒弃外界的喧嚣走向内心深处的自己;第四部分探讨了人当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如何定义并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第五部分探讨了中西方对于信仰的定义,以及解释何为中国人的信仰,信仰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本书的哲学思想浅显易懂,且与生活紧密相连,陈国老师讲演的方式非常接地气,能够在讲解中平衡哲思的生涩与艺术的温润,使得“高冷”的哲学“温暖亲人”了不少。本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大学生或者说年轻人,陈国老师通过五部分的讲记意在培养建立青年健康的价值观体系。
这本书作为入门级比的哲学科普读物是非常好的,我个人非常推荐青年朋友们在大学期间或者心存迷茫时看看这本书,也许这本书能够帮你回归心灵的平静,找到灵魂坚定的方向。
愿灵魂离开肉体的那一天,我们都能够笑着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