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推断寿命延长对人生产生更多可能性的书。同时也揭示了百岁人生中那些最重要的方面和应该关注的事。
我们的寿命将比任何历史时期的人类寿命都长得多,也会比我们目前做人生决定时参照的榜样长得多,比我们的当前经验和制度安排所假设的寿命更长。
20世纪的人们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受教育期,其次是就业期,再次是退休期。
我们有真正的机会摆脱三阶段人生的限制,以更灵活、更积极的方式度过此生。那就是享受丰富职业的多阶段人生,其间可以休息,可以过渡。
长寿需要资源、技能、灵活性、自知之明、规划和受人尊敬的雇主。危险在于,长寿的礼物只会对那些收入和教育水平高的人打开,因为他们可以构建出改变和过渡要求他们构建的东西。
只有人生本身是好的,更长的预期寿命才是一件好事。经常运动、不吸烟和控制体重的人,病态年限一般会被大幅延迟。
财务问题,更晚退休,和就业环境-
叙述了杰克(Jack)、吉米(Jimmy)和简(Jane)这三个人的人生。他们分别出生于1945年、1971年和1998年,分别代表三代人,这让我们能够突出寿命更长分别会对他们造成怎样不同的影响。他们预期的寿命分别是70/85和100以上。
为什么人们会大量向城市迁移?毕竟,互联网带来的美好前景是,距离将变得不重要,人们可以生活在任何他们想要生活的地方。事实上,距离可能变得不重要,但是“靠近”却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向城市迁移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世界新兴市场,人们从农村和农业转向城市和工业。但这不是人口迁移的唯一原因。在发达经济体中,人们也正在向城市转移,这反映了靠近创意和高技能越来越重要。
被技术大量替代的是那些涉及常规任务的工作。由于常规任务可以通过一组特定的指令进行描述,因此可以将这些指令编入计算机和机器人程序,交给计算机和机器人去执行。
劳动力市场中空化出现的原因是:许多只需要中等技能的工作都是常规认知工作或常规操作工作。基本上,技术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替代人力完成这些工作。
戴维·奥托和他的合著者指出了人的两种独特技能。其中一种是与解决复杂问题相关的技能,此类技能依赖于专业知识、归纳推理或沟通能力。
价值创造在于创新,而不在于制造。第二种独特技能与人际交往和情景适应有关,这往往更多地和人工角色有关。
资产篇-提到无形资产的重要
乔治·维兰特(George Valliant)的话说,幸福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爱,另一个是留住爱的生活方式。赚更多的钱,确实会使你更加快乐,但爱会使你感到幸福。
剔除一些天生的无形资产,还有一系列其他的无形资产。所以我们会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分组,选出那些对长寿人生有意义的无形资产,将它们分成不同的三类。
第一类是生产资产。这些资产可以帮助个人在工作中更有成效并获得成功,从而增加个人收入。技能和知识显然是这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
第二类是活力资产。广泛地说,这类资产关乎精神和身体的健康与福祉。它包括友谊、积极的家庭关系和伙伴关系,以及个人健康。纵向研究表明,丰富的活力资产是衡量美好人生的关键组成部分。
第三类是转型资产。在百岁人生中,人们将经历巨大的变化和大量的转型。这些转型资产是指对自我的认知、接触不同网络的能力和对新经历的开放态度。在三阶段人生中,人们对这组资产的利用相对较少,但在多阶段人生中,它将变得至关重要。
生产资产
在百岁人生中,大量的知识习得可能不再是一次性的,也不再是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完成。考虑到技术进步可能达到的程度,用职业生涯早期学习的专业知识维持一个人长期的工作生活,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出于无聊还是技术淘汰的原因,获得新技能和新专长将成为人们要终身努力的一件事。
鉴于技术上的转变,教育和学习与成长对职业发展有利的三个关键领域是:思想和创造力发展领域;人类技能和共情发展领域;核心便携式技能开发领域,例如精神灵活性和敏捷性。
对开发生产资产尤其重要的是,以工作为基础建立的同事间互相高度信任的小型网络。建立了这样一种网络,你就可以轻松地获得类似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并且能在专业发展中与同事相互支持。琳达在她的合作研究中把这种现象称为“小团体”。
“小团体”是如何建立的?与许多其他社会资本一样,“小团体”的建立也需要时间。当你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拥有相似技能和知识背景的人建立关系,并花时间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时,“小团体”就能够建立起来。深度的专业知识就是在这些集中的时间里发展起来并分享开来的。
活力资产
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当人们被问及幸福生活由什么组成时,他们会谈到健康、友谊和爱情。我们把这些无形资产称为活力资产,它们使我们感到快乐、满足、充满动力又积极向上。
我们有健康的财务规划习惯,也应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你吃什么,吃多少,以及是否定期进行特定的锻炼,都是你对无形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资产--转型资产
我们预测第二阶段的工作将出现碎片化。为了避免知识库存为零、健康和动力消失、与朋友和家人分离,大多数人都希望将自己的事业分为特点和目的不同的多个阶段。
如果多阶段人生可以帮助我们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实现平衡,那我们就需要发展出一种新的资产类别。我们将此类新资产称为转型资产,它们反映了成功实现变革和转型的能力和动力。伊瓦拉也提醒我们:要转型就得行动起来。给转型资产带来动力的恰恰就是我们对体验的开放和欢迎。
可能的自我
多阶段生活最令人兴奋的影响之一,是年龄与阶段之间的脱节,将改变这种制度化的年龄隔离。随着不同年龄层的人开始参与相同的活动,轻松地玩到一块儿,一些关于年龄的刻板印象就会消失。这为每个人创造了机会,把年轻人的灵活性和好奇心与上了年纪之人的智慧和洞察力相结合。
当我们跳跃前行,而非平稳地前进时;当我们选择风景如画的线路,而不是最快的线路时;当我们感兴趣的是过程而非目的时,我们就是在雀跃而行。这是挥霍、过度、夸张、不经济的东西。
如果某人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那他就会面对风险,因为他会面对各条供他选择的人生道路。在必要时,人必须准备好或多或少地与过去彻底决裂,并对不以既定习惯为指导的新颖行动路线进行思考。
投资组合
有时候人们会把重点放在某一项活动上:担当高价值的企业角色、建立起生意、进行探索,或者回到全职教育之中。还有一些时候,人们想要进行一系列活动。这是一种投资组合,各种不同类型的行动同时进行。
金钱的重要
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没有关于人生计划的想法的话,人们就很难计算出长期的财务状况。除此之外,财务计划的术语艰涩难懂,包括几何级数和复利之类的概念。
那些不考虑未来的生活,不能够做复杂的计算,不懂得专业术语,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今后的情况的人,都冒着年老之后资源不足的风险。
若要充分利用百年人生,就需要摆脱三阶段人生,调整管理无形资产的方式,从而重构人生。
如果要了解这种假设对于投资回报有多重要的话,就请考虑一下“70法则”。这个法则的意思是,如果用70%除以投资回报率,那么所得数字就是你的财富翻倍所需的年数。
为从财务角度达成这一目标,提高你的财务素养至关重要。
你对财务有多了解?你在自己做出投资决策,阅读金融公司的销售资料时是否感到自如?也许你应该像学习任何跟工作相关的知识时一样,尝试着建立自己的理财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金融知识水平呢?可以阅读金融书籍,参加在线课程和研讨会。有证据强有力地表明,参加金融研讨会能使人们做出相应行动,投资表现和财务规划能力也会提升。
双曲线贴现的核心是三个要素:不能正确地对未来的自己负责;通过未来决策来改变计划的能力;在短期内不耐烦,在长期内则拥有耐心。
良好的财务决策由两部分组成:经验与知识,分析能力。年轻人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但对金融产品的经验有限;老年人有许多经验,但分析能力则会下降。这就是为什么40多岁和50多岁的人能拥有最好的财务决策能力,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经验和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时处于巅峰状态。
因此,对于中年人而言,相比通过金融工程来解决储蓄不足的问题,倒不如设计理财计划。
FROM RECREATION TO RE-CREATION
百年生活将重点放在发展家庭和朋友、技能和知识、健康和活力等关键性的无形资产上。与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花在教育和重组上的时间,以及花在锻炼上的时间。
我们希望花更多的时间在无形资产上投资,而不仅仅是消费时间。换句话说,我们要更多的是再创造而不是娱乐。
私生活_在更长寿的生命里,选择变得更有价值,所以人们选择晚婚,尤其是女性,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长寿对个人生活和家庭的最大影响可能是,在整个人生中,我们花更少比例的时间集中在抚养孩子上。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而没有照顾孩子的责任。
随着双收入家庭的兴起,人们不再那么关注夫妻双方的产出互补性,因为现在两个人都在工作了。相反,大家更重视的是消费互补性。
简是在寻找一个能够实现养家糊口的传统角色的伴侣,让她自由地抚养孩子吗?如果她想要这样的配对,她能找到一个有同样想法的男人吗?或者,也许简更喜欢和想要那种双份工作的配对。简甚至可以决定不去找一个伴侣,而是独自抚养一个孩子,由她的父母、祖父母甚至可能是曾祖父母抚养。在她人生的多个阶段,简可以集中精力在早期阶段抚养孩子,然后有事业,然后在60多岁的时候考虑婚姻和陪伴。虽然总体离婚率确实在下降,却有越来越多的老人离婚。这种推理表明,长期以来存在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人们会分手再离婚,结识不止一位伴侣。离婚的财务问题始终是重要的,百岁人生更是如此。确切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伴侣,也在于国家的法律制度。
等待变革
人生百年,无外乎是为那些积极的选择做出准备,并理解其后果。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今天预想到这些变化,而不是在日后突然跟它们撞个满怀。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读后感 第(2)篇 只要用心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了。先不忙着高兴,考虑一下长寿背后的另一面:漫长的老年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从何而来?传统的教育、就业、退休三阶段人生模式是否还适用于长寿的你?如何应对长寿困境、平衡好财务与感情的关系?一系列的问号涌入脑中,也请不要恐慌,这本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合著的书给我们提供了应对的思路。
长寿人生不再是梦!
虽然我们都知道死亡是大家共同的终点,但大多数人都还是谈死变色,极力寻求长生不死灵丹妙药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书里用大数据统计结果带来了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我们可以长生,但目前还是不能做到不死。1840年至如今的寿命数据库显示:每10年,人们的寿命平均要延长2~3年,2000年左右出生的孩子有50%的概率会活到100岁以上,并且预计人类寿命仍将以此速度继续增长。当然,这只是一种趋势和概率,地区、特定个体的情形也不一而足,没有办法保证谁就一定能活到一百岁。但伴随着婴儿成活率提升,中老年慢性疾病问题的改善及老年疾病研究的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长寿的概率会越来越大。那是不是说寿命会一直增长下去?长生不死有没有可能实现?书里暂且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考虑到人体特殊结构及与环境等的动态平衡,人类的寿命存在一个最大临界值,至于换头术、芯片植入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先排除在考虑之外。所以,我们不能像电视剧里主角一样拥有长生不死,死而复活等特异功能,但100岁、约87万小时也足够在这世间好好体验一番了。
百岁人生的困境
随着生命总长度的拉长,我们必然需要更多的金钱来支撑生活。按照传统的教育、工作、退休的三阶段模式,长寿人生要求我们要么在退休前存储更多的金钱,要么延长工作时间,缩短以消费为主的退休期。那工作期和退休期之间的博弈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整个三阶段的划分是否适用于百岁人生?经济学家作者告诉你在财务上是行不通了。他构建了有关储蓄率、目标养老金、收入增长率及理想退休年龄等指标的简单经济模型,用定量的数据证明我们是不可能过上既长寿又早早退休还不缺钱花的日子。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以在就业期间一年365天不休息,一天几份工的玩命挣钱,心理学家作者从家庭、活力资产 、情感需求方面告诉你,这样做你要么妻离子散,要么早就累趴在工作的路上了,长寿对你来说已是诅咒。最后,两位作者一起告诉你: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你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不一定会比机器人好,所以,三阶段模式不再可能奏效。
如何化长寿诅咒为礼物?
传统的模式既然不再可行,那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了看,模糊掉阶段年龄与阶级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特定时期利润最大化的小目标放进知识、家庭关系、转型能力等无形资产的大框架中去考虑人生规划。这是对传统认知的巨大挑战,在新的多阶段人生中,我们并不一定要先受教育后就业,你也无需一辈子守着同一个公司熬资历,基于探索、多元网络、主动更新知识库能力等的无形资产将更加重要。此外,也要全面考虑与伴侣的配合模式,不要总以为女性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维护人脉,男性天生就是闯天下的。多阶段人生,要求伴侣要灵活的转变角色,当对方处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进修上的时候,要积极探讨整个家庭的长期效应,主动多承担一些责任。多阶段的人生看似我行我素,能满足我们对灵活性的要求,但其中必不可少的要承担很多风险,要想做到游刃有余,必须在多元网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转型能力和全局观,构建自己专属的投资组合。
本书包含但不限于以上内容,对于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百岁人生的挑战也有所涉及,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能掌控的只能是自己。此外,书里只是提供了一种应对百岁人生的思路,而不提供特定答案。无论平均寿命怎么增长,不可能每个人都活到100岁以上,长寿人生的可能性也因收入、工作性质、地区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巨大的不平等。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不该成为我们逃避面对长寿困境的借口,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居于主动地位。不然,万一长寿了,对于你来说只能是诅咒,什么四世同堂、重返青春、多样体验等礼物你都无法享用。从当下起,不做那只温水里的青蛙,意识到危机也不必过分焦虑,一步步的行动,百岁人生,我们都值得拥有!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读后感 第(3)篇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如果你能活一百岁,请问该如何去规划和看待你的人生?这个问题,在这个个人寿命不断增长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倍感焦虑的问题。本书作者从个人寿命增长这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全新视角,并给我们提出了建议。
随着寿命普遍延长,我们的人生格局将发生巨大改变:过去人们熟悉的三段式人生已无法维持,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流动性更强、节奏更快的多段式人生;在未来多段式人生里,没有任何行业会是铁饭碗,许多职业都将消亡;超级大城市的优势越来越大,地区和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愈加突出;那些不愿接受新事物、害怕改变的人,将会被新时代彻底抛弃;年龄不能再成为判断身份的标签,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跨年龄段的交往会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会越来越慎重,婚恋年龄会继续推迟;对无形资产的积累和经营将更受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