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后感(3)篇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 克雷格·巴克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经典著作《中毒的父母》重新编辑,再度面世!告诉你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治愈父母给你的伤害,扭转不良的生活状态。长期雄踞《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榜首,全美销量超200万册!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后感 第(1)篇

看《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书通过一些案例谈如何修复原生家庭给留下伤痛的建议;如何通过改变你自己,让你和自己,你和他人的关系得到正常的发展。

       看这书起因是近期看《都挺好》,不理解那书中与剧作者阿耐能写出苏大强,苏明成这样的人物;能写出苏家那样的关系…甚至在看书中发了一些不解的评论,引来众多一起读这书读友的回贴,众多人肯定身边,生活中,存在这样人物;存在类似发生的事,很是惊讶…因此也翻阅了这类话题的一些文章…看来: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庆幸自己所在家庭,父母亲对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们都关爱有加,公平公正…

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是何等的重要,但觉得我们社会还重视程度不够…注意新闻,部队已经开始招心理咨询师了!一一这是个好的走向!外军早有牧师随队,那就是早期的心理咨询师!

(作者介绍:苏珊•福沃德【美】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后感 第(2)篇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介绍了几种“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及对子女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如何在成年后摆脱这些影响的方法。年幼的孩子因为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他们无法判断父母说的话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只能全盘接受。而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以及责难,都会在孩子内心埋下一颗种子。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孩子会产生负罪感。这本书就是让我们看清自己某些行为模式背后的成因。它也许没办法改变父母,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观念。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家庭行为模式的成因,也会因此更加理解父母,他们也是普通人,也许和我们经历过相似的童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理清头绪,然后打破这种痛苦的循环。它鼓励我们直面过去,并告诉自己:你其实没那么糟糕,你也值得被爱。另外,我觉得看这本书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目的。虽然书里基本都在分析“有毒”父母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不能因为这个就一味的怪罪当时的父母。指责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冲突。书里有些方法不太适合中国家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甄别选择。父母的行为也许的确给我们造成了内心的创伤,但需要为我们的人生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后感 第(3)篇

想给看完这本书的小伙伴一个拥抱,无论你是幸运或者没那么幸运。“原生家庭”这个词,我最初是在16年的一场分享会上听到的,也知道了童年的经历和有毒的父母对孩子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那时候我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态,甚至庆幸自己家庭没有那么严重的问题。而正如这本书中所说,就算是有问题的家庭,也包裹着不易察觉的外衣。我是一个太敏感的人,也不知道是天性如此,还是被锻炼得能轻易觉察情绪。我是一个自卑的人,不清楚是从何而起,也说不上来因为自卑造成了多不好的结果。我从小被众人评价的“乖”,无非是“乖”在从不惹事生非,也从不忤逆抗争。只有我自己知道气到无法释放的绝望和内心偏要反着来的任性。读这本书读得非常慢,第一章读到生气之处就忍不住停下来发牢骚,然后弃到一边不予理会,第二章,就像看“医生的诊断书和药方“,认认真真做好笔记,唯恐漏掉某个关键步骤。我知道,父母连自身的问题都未意识到,何来改变,这个世界上,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生活是你自己在过,而那些潜藏已久的影响,会时不时冒出来扭转你的选择和情绪,当知道自己的一些举动有了原因,剩下的就差去改正,这一步,往往是最难的。希望自己能从负面影响里走出来,让性格缺陷就在我这一代打止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