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正见读后感2000字(3)篇

正见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陀在2500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么,能感动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如何才能成为佛教徒?《正见》以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见,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解脱万千烦恼,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正见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正见》是一本佛学入门读物,在这本书中没有宗教教义和训诫,也没有佛陀神乎其神的奇迹。它平易地介绍了释迦摩尼的生平事迹和佛教的四法印,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释迦摩尼的证悟过程与智慧。其中书名正见是相对于无明而言的,即证悟了佛的真理和智慧,这种正见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动机。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佛教的认识停留在寺庙里的和尚的层面上。似乎只有吃斋念佛的苦行僧才是佛教徒,他们弃世绝欲,有情感却拼命压制,不计个人利益,喜欢不计回报的付出,做事比较随心,没有原则,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婆婆妈妈劝人向善,面对暴力不反抗,还想感化他。但是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佛教的认知,那种把释迦摩尼当成神一样供养,坚持穿着某种服装和修行方式,或坚持某种意识形态的“佛教徒”是伪佛教徒。我们不应该崇拜释迦摩尼,而是应该思考它证悟的过程及留下的智慧:四法印。1.【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现象是无常的n时间简史提到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不可能同时精确地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一个粒子的位置x速度,称为量子态。量子力学并不对一次观测确定并预言一个单独的结果,但是可以预言一组可能发生的不同结果,并告诉我们每个结果的概率。一件事情的存在,需要依赖其他事物的存在,因此没有什么是真正独立的。由于事物与事物的相互依存性,如果某一成分有一点点转变,整体的完整性就会改变而不稳定。生是指一切事物的生成或和合过程,死是指任何事物的解体或解构。无常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就是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任何事物和另一个事物之间的位置或关系转变了,即使是非常细微的变动,都要依循无常的法则。万事万物都是和合而成,这意味着什么?一、事物不是孤立的,是组合的,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和解构,即所谓因缘聚合。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大单位组成更大的单位,世界是相互嵌套的。意识、思想,概念,也是因缘聚合的。事物不是固化的,而是恒久流变的,每时每刻都在生灭变化,拆散组合,事物只是在变换形态,流变,底层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你、他。2.【诸漏皆苦】执着于恒常是痛苦的n我们通常是看到身边的人有什么,然后就自己也想要拥有什么。而这些期待往往是一些具体而明确的东西,这些在我们头脑里往往是恒定不变的。但是实际上不存在恒定不变的东西。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类似地是,《庄子》认为顺其天性,但无所待。存在一些情绪是纯然愉悦的,只要符合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就是合理的,不管是开心的还是难过的,但是执着于情绪是痛苦的,排斥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执着。3.【诸法无我】你观察到的世界是与你有关的n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洞穴寓言。大意是这样的: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我们所坚持认为的东西就是我们脑海中的影像,客观世界是无法脱离观察主体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你理解的世界是你大脑基于外部刺激而想象的结果。正如量子力学所中认为的那样,由于主体的观察导致量子态塌缩,各种可能性的波函数塌缩变成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对应着你脑海中的一组组概念,而我们常常只会看到自己概念中的世界,很少走出这些概念,也经常被这个概念所束缚。但是不是主体想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的,因果律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佛说的因果不可改。当无数的因缘合和在一起,而且没有障碍与干扰,结果是必然的。许多人误以为这是注定的或是运气所致,但事实上我们是有能力对条件产生影响力的,至少在起始的时候。然而到了一个程度以后,即使我们祈祷也没有用了。4.【涅盘寂静】理想的境界是内心虚空宁静,从我执中解脱出来n我们常人都是追求快乐,但是快乐往往是短暂的。如果我们强烈追求快乐的话,就会体会到求而不得的痛苦。而由佛家的不住念修行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可以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半过程。比如我们只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不要失,只要考试的结束而不要它的开始,只要缘份相聚而不要离别。虽然理智上知道一切和合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的情绪状态还是常常会回到相信恒常的模式,完全忘记相互依存性。这种习气会造成各种负面的情况,像是偏执、寂寞、罪恶感等。我们会觉得被欺骗、被威胁、被虐待、被冷落,仿佛这个世界只会对我们不公平。我们借着不断察觉和合的现象,便会了知因缘相依。认识因缘相依,我们就会认识无常。而当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皆无常,才不会被种种假设、僵化的信条、价值体系和盲目信仰所奴役。这样的察觉力可以让我们免于受限于个人的、政治的和感情的戏码之中。我们还可以将这种察觉力导向大至想象之极,小至次原子层次。当我们学会了解每一件事物及状况的各个合合部分,我们就能学习培养宽容、谅解、开放与无畏。

正见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佛法的核心是寻求真谛,看透本质,实现超脱。证悟的就是一场探求真理之旅。围绕四见地展开: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涅槃超越。了解四见地,并非抛弃一切,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或方法,不论是修行、禅定、冥想还是坐在咖啡馆里思考,只要是向四见地靠近都是允许的。

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其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真正的证悟会在一言一行中显现,大多数人能在某些方面做到,无法在所有事情上了悟,因此要不断地觉知、反思和实践,使其成为思维和行动的习惯。

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四真谛,因为我们所珍惜的并非放弃物质世界的这个实际的出离行动,而是了解并接受真谛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开始改变,它的价值也因而改变,不被外相所束缚,内心也会变得更加淡定与从容,从而活的更加洒脱与自由。

正见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如果能不被赞誉所收买,不被批评所打击,我们就会有无比的力量。我们会极度地自由,不再会有不必要的期待与恐惧,汗水和鲜血,以及情绪性的反应。我们终将能把“我一点都不在乎”付诸修行。不去追逐他人的接纳,也不去逃避他人的排斥,才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

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在想延续好的东西,或者想在未来用更好的来取代它;或者我们沉溺于过去,忆念着曾经快乐的时光。讽刺的是,我们事实上并未曾真正珍惜过我们所怀旧的那个经验,因为我们正于恐惧中忙着攀执于期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