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没有了解过王开岭这位作家,读他的文字不到一章我就忍不住要去百度王开岭究竟是谁。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在世界上被浸染了将近五十年以后,还能保持一颗童心,无论是他的文字还是他的思想,都是那么明亮,闪闪发光。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每一天是多么粗糙,我竟漏掉了那么多的惊喜。
“褪去了天真,生命也就失去了生动,剪掉了羽翼。就像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叫涛声,嗅不到海的气息了。”
“鸟从天空落到树上,从树梢跌至地面,鸟沦为了鸡。”只有手捂金袋的犹大们。瑟瑟发抖。
总觉得王开岭的思想带着很重基督教色彩,但是我猜测他可能不是一位基督徒。他说他是环境的产物。是呢,遗传的力量总是大于变异,我们实在拿不出有别于他人的异样。我们骨子里就不承认“权利,面对权力,应该是傲慢的”。“无论地理还是灵魂,耶路撒冷,都太遥远了,像一抹神话。”
“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的感动。
不知道说什么了,用圣经里一句话做结吧。“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 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马可福音 10:15 )
刚看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精神明亮?还是形容人的?带着好奇心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刚开始福楼拜给女友的信中写到“按时看日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大作家把看日出当做如此重要的事。大概是他脑子进水了吧。
直到看完书我才少少理解了“按时看日出”,它是精神明亮的标志,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很尴尬,居然说人家脑子进水了。想想自己多少次都是在被窝里蒙头大睡。当迷迷糊糊地醒来时,那已不是新的光线,照在自己身上,自己还觉得,什么都没有失去。。。。。。
有时我对书感兴趣的话,就会研究作者,有时候对作者感兴趣会回头翻他的书。看这本书经历了从喜欢到质疑的过程,到现在无法公正的做书评,等下次回看的时候再来一次评论吧。但从文章来说,最喜欢还是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后来看到有关王开岭的访谈,他这样说“近年来,我一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在一个雾霾的时代,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什么是精神明亮的人?我认为精神明亮的人就是精神意义上的年轻人,有朝气的,积极的,昂扬的,有梦想的人。我把他叫做“有行动品质的理想主义者”。精神意义的年轻人只与心态、与理想有关,而没有年龄的界限。”很赞同,所以很喜欢这本书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