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就像是爬山,一本书就是一座山,不坚持,永远爬不上山顶,到不了山顶,就不知道这座山的全貌和山顶的景色。所以就像曾国藩所说的,一本书读不完,不看其它书,这座山爬不到山顶,不去爬其他山,不能一山望着一山高,要坚持,才能有所得。南师学富五车,道法高深,讲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像我这样没有学问的人都能看懂,其他人都没啥问题,可以学学《金刚经》了。读完,感觉儒释道殊途同归。感受比较深的有这么几点吧n第一,善护念,无所住。对于平常人很难做到书里面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境界就像镜子一样,物来则照,物去不留。平时就是一种“空”,又非“空”的一种状态,没有东西照的时候,镜子就“呆呆”的在哪里,没有什么感情,很平静,就像湖面一样。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心里总是会有“事”。为什么有事?因为有追求,有不舍。所以无所住,我们很难做到,但是善护念,我们可以争取打个折做到,那就是不要生恶念。古语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所以我们在生不好的念头时,要及时掐断,彻底拔出,克服内心深处的各种欲望,克服“心中贼”,让佛法的阳光普照心田。第二,无色无相,无嗔无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我们眼前的一切,比如金钱,美色,权利,荣誉,甚至生命。不执着于财,当官才能清廉,经商才能守信。不贪图美色,才能与理不亏,与德不损。不贪权,不图位,方可无欲则刚,心胸洒脱无所拘束。不汲汲于自我,才能舍己为人,舍生忘死。可以看出,能做到“无色无相”,作为普通人很难,所以我们尽量做到看淡一点,千万不要执着其中,执迷不悟。以一个出家人的心态,去行在家人的事业,这样的话,我相信生活中我们会从容很多。此心安然,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从而减少贪、嗔、痴、恨、爱、恶、欲,此生不悲不喜,任他江湖风云变幻无穷,我心依然止水如初,看淡漫漫人生路。第三,“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n与她类似的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果然是佛家经典,绝对是真理。自己立论,自己打倒,自己再立!无人可打倒,立于不败之地。要想不接受别人反驳,这就是榜样,真可谓无懈可击。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不执着,即便是讲话用的这些代名词,都是色,都是相,意思表达清楚后,就要破色破相,就像书中所说,渡完河,还要船干啥。用船只是教给人们怎么渡河的方法,就怕人们注意力集中到船上,而忘了渡河的目的。人生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在生活中想要追求各种事物,其实很多都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东西,只是我们过河用的船而已,可是追着追着,就迷失了自己,执迷不悟,太着相,到最后害人害己。第四,“菩萨六度。”n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就是学佛的一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是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而感受不到,忍辱而感受不到。这才是无分别心。我们平时布施,送别人礼物,自己记得别别人都清楚,生怕别人忘了自己的好;平时遇到困难,心情不好,觉得委屈了自己,觉得焦虑痛苦压力大。佛告诉我们,这才是常态,生活就是苦的,要不为什么渡众生离苦得乐!所谓吃亏是福,吃苦也是福,要把我住“忍辱”的阶段,珍惜“忍辱”的时候,反省“忍辱”时的自己态度和行动,细细体验“忍辱”的痛苦,从苦中提炼出甜来,再从甜中提炼出苦来,苦甜和合,清淡无味,这才能战胜“忍辱”,迈过“忍辱”,到达“精进”的一步。所以,看似我们在“忍辱”某一件事,其实我们在忍辱“忍辱”,境界再高点,就叫品味“忍辱”。最高境界就是,不觉得是“忍辱”。就到这吧,这是我自己的一点认识,可能不对,但是真实。欢迎一起交流学习n
《金刚经》说什么 读后感 第(2)篇读《金刚经》的缘起,得感谢我的妻子,前几年遇到了一些事情,妻子常常抱怨生活,我每每宽解她说:家家有本难免的经,以后会好的。她立刻回到:可我的是《金刚经》!其实她也没看过《金刚经》,这么说大概是因为《金刚经》这名字听起来就不太好懂吧?或者又因为这部经实在是出名了,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种对话重复发生过几次后,有一天我突然想:《金刚经》真那么难懂吗?于是找来《金刚经》来读,一开始确实很难懂,有点不知所云,后来参考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渐渐读了进去,就这么反反复复地看,有意识地默诵,竟然不知不觉差不多能将全文背诵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反复复地诵读其实是理解《金刚经》最好的方法。在古代《金刚经》也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刘禹锡《陋室铭》中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想来他读的大概也是《金刚经》吧。《金刚经》可以说是超越了宗教的一部伟大著作,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吸取营养,如一座宝山,每个人都能各取所需,当然前提是去阅读它。那么读《金刚经》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具体好处?这个问题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同给一个没品尝过甜滋味的人描述什么是甜的感觉,即使描述得最生动,他也不会知道甜是一种什么感觉,但给他一块糖,他自己尝一尝,就知道了。
《金刚经》说什么 读后感 第(3)篇这本书解读的好,因为它不忽悠人随便修佛,佛说要达到般若境界,不是找个深山古庙两腿一盘敲敲木鱼就能修佛了,那是遁世,真正的修佛需要莫大的勇气拿的起放的下,又得有大的功德才能修行,换句话说,你得有进入佛大学的通行证,而且要取得很高的学历文凭才能得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佛说众生皆可成佛,而人人拜佛,佛说要自求多福,有人听说佛度一切众生,佛说那不是我说的。自助而后天住,自助而后人助,所以要想多福关键要自强。花落水流红,无故寻愁觅恨,闲情万种,无语怨东风,这都是闲得。佛说要善护念,因为我们的思想,情绪,情感,都是由无数的念头,一个接一个的构成,管理好我们的念头,这样才不会被我们杂乱的念头掌控。一切法都是到达彼岸的工具,禅宗祖师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般若境,连空的境界都没有了。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大道至简,不在空山在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