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均和曼桢,终极是不合适的。
一个来自繁华都市的舞女家庭,一个出生小城的传统商人之家,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观念,就是一道巨大的屏障,但虽有阻碍,但如若两人都对彼此充满信心,执著和勇敢,也能成就一段幸福姻缘。
曼桢做到了,世钧却没做到,这是他们俩注定地命运。
世均是一个对待爱情被动软弱的人,或者说不仅仅是爱情,对待家庭对待自己也是,从不争取也不会抗拒。面对喜欢的曼桢,却唯唯诺诺,不敢直抒胸臆。最后还是曼桢主动整理行李,表露出同样的意思,才给了他勇气。后面遇到情敌,不是想方设法守护和信任对方,而是不断地猜忌,越猜忌越没信心越后退。再后来家庭介入,父母也只是些微表达了一下对曼桢家庭的不满,他就顺从地让曼桢搬家远离那个会让他一家人难堪的姐姐,懦弱自私,任凭命运摆布。
曼桢,新时代独立女性,凭借自己之力承担起一家人的生计,哪怕在被姐姐姐夫毁了后,心力交瘁后下嫁姐夫,过了几年生不如死的生活后,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借钱收集证据离婚获得抚养权,再次找回了那个勇敢坚强独立的自我。
世均和曼桢,均是时代的牺牲品。世均是拒绝抗争,不断妥协。曼桢是不断抗争,坚持争取。
世均应该是找到了最适合他自己的归宿,生活缺乏激情,但是儿女承欢,那点似有似无轻飘飘的爱情又算得了什么呢?曼桢却比较可怜,或许在任何男权主义的社会,女生的命运都会比较凄惨,尤其是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
我一直在思考他们第一次表白时的对话,曼桢说希望有人来跟世均竞争,而世均却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曼桢听后却说幸亏没有,不然世均肯定会隐藏他的感情。这一段仿佛就预示着他们的结局了。一个敢爱敢恨,热情似火,并且坚定,一个性格温吞,优柔寡断,不够勇敢。只是希望曼桢的后半生能遇上一个和她一样勇敢追逐自己的男人
半生缘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怕是不会再读第二遍了吧,揪心得不忍再读一遍,读完脑子里都是那句曼桢说的“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多数时候听着不免矫情,但跟着走过曼桢世钧的半生缘半生惘才知其中无奈。曼桢太完美,所以落得这般结局实在令人深深叹惋,世钧说实话是配不上她的,数度懦弱真的令人嫌恶。怨曼璐的一手操作,恨祝鸿才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憎那些愚昧可笑的帮凶,曼桢的最终妥协真的令人心痛,曾经那么富有朝气的鲜活女子生生被折磨成有如一潭死水的麻木妇人。还是挺喜欢翠芝、豫瑾、叔惠的,叔惠唯一一点不好的就是不够痛快,想爱却不敢爱。对着墨不多的金芳霖生招弟印象倒很深。
之前有在微读听过半生缘,但终究还是不如读原著来得好,着迷于张对人物心理与生活细节的细致刻画,也是老天赏饭吃的类型。由此更明白,好文笔有词藻华丽如余秋雨,也有真实细致如张爱玲,还有天马行空如林奕含(目前觉得印象较深文笔有惊艳感的暂时是这三位)。
看小说时完全把蒋勤勤代入曼璐,完全相信真实的曼璐真的有那么美。其他角色倒还是自己想象的模糊形象占上风。
总看到有评论说张笔下的角色有她自己的影子,看完半生缘突然很有兴趣想了解张了,入坑。
半生缘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看过电影后又来看的小说呢。
张爱玲笔下的这些女人生动形象,也具有时代的代表性。最可悲的是要数顾曼桢了,好好的爱情因为家庭经济缘故一再拖宕,然后又被心狠手辣的姐姐顾曼璐设计,成了姐姐婚姻的陪葬品。
顾曼桢和沈世钧早期自由而浪漫的恋爱,为后来她们的结局形成强大的铺垫和反差。电影里,顾曼桢说,要是那时我和世钧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我这一生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偏偏这世界的悲剧都是这样,把人的感情掰碎了细细筛分了然后还要散进泥浆,猫狗踩两脚,车轮碾压溅射到墙角上,凝固变凉。把美好的事实毁灭给人看。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