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遮蔽的天空 读后感(3)篇

遮蔽的天空
作者:保罗·鲍尔斯
蒙尘70年的世纪文学经典,美国文学史上罕有的同时入选两大文学榜单的经典著作:兰登书屋和《时代周刊》百大英语小说。与《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齐名的存在主义经典。1990年,《遮蔽的天空》由贝托鲁奇(《末代皇帝》)改编成电影,获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多项大奖。《遮蔽的天空》讲述了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爱情、婚姻、旅行、死亡、存在价值、人生意义……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活着。
遮蔽的天空 读后感 第(1)篇

游客和旅人的区别在于,游客在外旅行几周或者几个月后总是归心似箭,但旅人没有归途,此地和彼地对他们而言并无区别,所以旅人的脚步很慢。对于旅人,任何长久的逗留都是一种痛苦,只能不停的移动,前途目的什么的都不值得关心。总是在逃离什么,或者在追寻什么,祈求心中重归平静,但是创伤始终无法剥离,那是一种看透世界真相的绝望,除了任由其蔓延别无他法,企图把绝望掩藏在非洲灼人的热浪中也终归无济于事,崩溃、死亡才是归宿。

抛开所有的对话和情节,单就是事物和景物的描写都透漏出一种痛苦的情绪,在这段旅途中,人们互相疏离又渴望接近,直到不明的外力打破了平衡,任何的真理和伦理都变得支离破碎,久经训练的价值观不复存在了,有的只是冷漠,对万物的无动于衷,对思考已经不想多费一丝心思了,如果说《局外人》还有一丝令人羡慕的洒脱,那么这里只有纯粹的冷漠,仿佛世界空无一物,从古到今。

最后,我非常喜欢那三个女孩在撒哈拉喝茶的故事,充满想象力和无法理解的哲理,总之是玄而又玄啊。

遮蔽的天空 读后感 第(2)篇

战后,世界是无序的,人的精神也是无序的。如果所有人都像姬特一样失去了自我,那么遮蔽的天空终将被撕裂,露出底下的无尽黑暗。

豆瓣上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是“我的越冬小说”,对于我而言,就是这本《遮蔽的天空》。虽然讲的是干燥炎热的非洲深处的故事,人心却如冬夜一样冰冷、封闭。

如果说,从《是非洲》这本游记(写的也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尽管作者是以工作为目的而呆在非洲,也暂且算作游记吧)中看到的是非洲奇异的民俗风情;从《非洲》这部纪录片中看到的是非洲壮阔的自然景观;那么,从《遮蔽的天空》这本小说中看到的,则是对非洲残酷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敬畏——迷失自我固然让人产生些许畏惧,但不用负担责任而平静地虚无地活着确实也引诱着人使人向往。不管是在保罗·鲍尔斯的时代还是现在。

遮蔽的天空 读后感 第(3)篇

一对貌合神离的年轻夫妇波特和姬特的非洲之旅,他们意欲通过这次旅行寻回彼此曾经的爱意,但种种际遇(双双出轨、欺骗、互相逃避等等)都让双方认为关系早已无力回天。直到波特生病弥留之际,波特才意识到仍深爱着姬特。而姬特屏蔽所有感觉直至波特真的离世,她才察觉到「她才是部分踏入死亡疆域的那个人,而他还将继续活着,成为她心底的隐痛,就像一扇打不开的门,一个永远错失的机会。」他们(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所逃避的,和追寻着的是同一件事。但某种恐惧让我们拒绝去细想,用尽所有力气在自己与这之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藩篱。但生活从来不是什么善茬,我们都不得不走到某个点,再没有回头路。当看到遮蔽的天空之后藏着的黑暗和空洞,姬特遵从了彻底的自我意识毁灭和放纵,那么你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