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战后日本经济史 读后感(3)篇

战后日本经济史
作者:野口悠纪雄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最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图景。相信无论是野口悠纪雄对经济问题冷峻犀利的剖析,还是他对往昔经历满含深情的回望,都会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
战后日本经济史 读后感 第(1)篇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

2018-09-24 席大大

关于日本的书,之前只看过经典的《菊与刀》,还有只有《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相媲美的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柏杨语)。

对于1945年后日本如何从一个战败国飞速发展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超过美国(1995年数据)而又从天边滑落,在最近的20多年里迷失了。这些都是我不了解、又想了解的,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个答案。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在日本,尽管是两党制,但是政府还是和中国很类似,政府主导经济、宏观调控经济,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就是绝对的大政府。(而美国是绝对的小政府)

战前战后

在日本有个制造了辉煌的1940年政府体制,即利用全国的资源,主动投入到民企不愿意做也做不了的行业中来,如煤炭、钢铁、如半导体等。这些企业周期慢,见效期也慢,是否见效也未知,所以大部分国家都是集中国家力量来支持,比如韩国的三星,我国的诸多公司,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都是一个套路。这个体制有效组织了全国力量,支撑了战时经济。而且在美国占领后,由于美国对日本的不了解,解除了很多政府部门,而最最关键的大藏省(日本财政部,战时绝对实权派)却保留了下来,使得战后的日本的整个政策是相对连续的,整个政府组织形式也是很有效的。举例而言,日本的地租为政府规定的固定金额,战后的通货膨胀使得农民的实际负担由1940年的50.5%下降到了1945年的18.3%;而且政府很有远见,没有杀鸡取卵,对于地主进行了限制,对于农民进行了保护,使得农民很有积极性。政府的基础产业倾斜,使得日本GDP从1946年代的4740亿日元,上升到1947年的1.39万亿日元,和1948年的2.67万亿日元(当时1美元合360日元),合计74亿美元。同比1949年,中国GDP为466亿人民币,1美元合2.3人民币,合计202亿美元,当时的GDP中国还是远远超过日本。

朝鲜战争,彻底救活了日本;因为美国把日本当成朝鲜战争的基地,极大的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繁荣时期

在这样的强有力的政府的推动下,1949年到1958年日本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在经济上仅次于联邦德国,世界第三。

日本的名义GDP在1955年到1970年期间,几乎每5年就翻一番。比如1960年的名义GDP是1955年代的1.9倍,1965年是1960年的2倍,1970年是1965年的2.2倍。所以在1955年到1970年期间,日本名义GDP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6%。

同时,日本的工业化速度飞速发展,1950-1060年间,制造业产量增加5.5倍,1960-1970年间又增加了3.4倍。同时这两个10年间,日本钢铁产量也分别增长了4.3倍和4.7倍。1950年代日本的钢铁产量完全不能和美国比,而60年代就和美国不相上下了。


高速发展的原因:

1.技术方面的环境适合1940年政府体制。

主要是以钢铁、机电、造船、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为中心。日本、德国以及现在的中国,基本都是大政府体制,只要努力投入还是比较容易见到效果的。

2.日本当时的低廉劳动力。

和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当时的劳动力低廉,通过大量生产工业产品,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

3.低汇率

1964年日本接受IMF“不得以国际收支恶化为由干预汇率”,废除了外汇配给制,使得日本国内银行的利率非常低,企业使用资本的成本低廉。

4.国内大搞基建

日本政府完善道路,修建“新干线”等高速铁路、新机场、桥梁等,整个国家面目一新,乍看上去,远远好过破旧的美国城市。特别是搞收费公路,先投资修路,然后通过公路收费来还贷款,一下子收了以后几十年的钱。

WTO道路

1963年日本加入WTO后,当年日本的进口自由化比例超过了90%。日本政府担心本国企业被外国企业吃掉,开始合并中小企业联合成大企业。同时不支持资本自由化(金融),因此推出《特振法》,但是民间企业的活力远远超过政府想象,顶住了这一波压力。

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为日本经济注入了另外一只强心针。

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厉害。1967年,日本公布《公害基本对策法》,主要解决水吴病和四日市哮喘等问题。1970年,日本国会首次正式讨论水污染及空气污染等城市公害问题。

1970年代石油危机

由于日本经济持续走高,固定的美元兑日元汇率不合时宜。同时尼克松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所以日本不得不在美国的交涉下升值。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产油国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原油价格从3美元涨到近15美元一桶,而日本恰好完美的度过了这个危机,原因是:1)日本升值,对原油价格远没有其他国家那么敏感;2)日本的企业工会制度,并没有在企业危机的时候要求加薪而是和企业同甘共苦,这点恰恰是欧美国家企业工会导致很多企业破产的根本原因。

厉害了,日本国

1978年,日本的成田国际机场正式启用,无论是整洁、还是科技方面的应用,都超过美国。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称为世界第一;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生产上也成为第一;日本的NEC开始销售个人电脑,在日本市场打败了IBM。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今后是日本的时代”,”日本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因为他们都相信”日本式经济体系“(1940年体制)要优于英美式经济体系。

但是日本的强大,导致日美冲突计划,从钢铁到纺织,从半导体到汽车,日本都胜过美国。另一方面,日本的金融及资本市场在80年代之后仍然对外国保持闭锁状态。日本向国外出口产品,却不允许外国向日本投资,这种情况遭到美国的猛烈批评,直到1985年纽约的”广场协议“,日元和德国马克的汇率自由浮动。而”广场协议“的背景是,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持续增长,贸易盈余不断增加,所以提倡日本和德国承担火车头作用,牵引世界经济发展。此后日元一天就升值20日元。此后日元继续升值,日元兑美元在一年内上涨60%。1985年是从1美元对235日元,1986年7月是1美元兑150日元,1987年是1美元兑120日元,一直持续到1989年。

1986和1987年,日本两年内5次下调基准利率,而同时货币供应的增加率高达2位数(货币存量)。

1980年以后,很多企业家都有了一定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并没有足够的发泄渠道,所以股市、房市都是突破口。1987年,东京附近的土地价格一年就增长了23.8%,到1988年更上涨了65.3%。特别是1988年,日本国土厅公布《国土利用白皮书》指出,”以东京附近为中心的土地价格上涨是由实际需求引起的“,即政府认为,土地价格上涨是供求关系,没有泡沫,公开为土地价格背书。到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500万亿日元,是全美国土地资产总额500万亿日元的整整4倍。1990年东京周边的公寓已经超过人民平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将近20倍。所以当时有人说出”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只用皇居的土地就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等豪言壮语。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自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这一时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到外国的威胁“。

同时,股票疯涨,1983年日经平均股价的8000日元,到1987年涨到26646日元,1989年到38915日元。日本企业的市场总额,在最高点时膨胀为美国企业的1.5倍,占整个世界的45%。即,日本企业占据全世界企业市值的将近一半。NTT一家公司相当于美国AT&T、IBM、埃克斯、通用电气和通用汽车加起来还要多。

日本开始购买全世界,买下纽约得蒂芙尼大厦、纽约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栋大楼、各地的饭店、写字楼和购物中心,

如此浮躁的社会,没有人再认为”勤劳致富“,都开始炒房子、炒地皮,炒金融,脱实向虚。土地高涨,每个人都梦想着自己的土地被“拆迁”以获得巨额赔偿,每个人都在找快速的致富之路,并美其名曰“提高钱的使用效率”,股票、可转股股票期权、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技术理财、各色基金(特定信托基金、信托基金由1985年的不到9万亿日元膨胀到1989年底的43万亿)、短期融债券等金融衍生品纷纷出炉。

所有人都不在踏实工作的话,整个经济就无法创造出附加价值,最后只能变成一场击鼓传花游戏。因此早晚会有人因此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巅峰之后注定是走下坡路。

地产,刺穿泡沫:1991年5月,日本制定“地价税”,对于一定面积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征税,本意是控制土地价格并提高政府收入。到当年9月价格继续高涨,更加坚定了“土地价格果然并非泡沫”的看法。然而到1992年7月的时候,东京住宅用地的下跌程度就达到了14.7%。

股价:自1990年开始下跌实施金融紧缩政策,到3月股价比年初下跌20%。8月伊拉克战争开始,到10月日经平均股价下跌33%,已经降到巅峰时期的一半。

金融机构丑闻频出:1990到1991年,“伊藤万事件”、“富士银行非法融资事件”、“尾上缝事件”等多起银行的金融丑闻;1994年“东京协和信用组合”和“安全信用组合”的二信组事件,非正常授信给不动产,地价下跌后成为不良债权,金融机构百般遮掩,终于1997年,三洋证券和北海道拓殖银行陷入破产状态。紧接着,山一证券有2600亿日元亏损,占其总资本(4000亿日元)的一半以上。日本长崎信用银行(长银)继而破产,日本债券信用银行(蓝天银行)于1998年2月实施暂时国有化。为了处理几大银行的破产和善后问题,日本政府投入了40万亿日元以上的救助金,直到2003年,人民才得知,其中有10万亿日元无法收回了。另外根据日本金融厅的资料,日本全国银行的不良债权处理总额在1992年到2006年间达到了96.78万亿日元,这些钱银行确定最终无法收回不得不作为亏损处理,而这部分损失最终还是由国民承担。

当政策可能给国民带来巨大负担时,日本政府的做法是不动声色的实施,以含糊暧昧的形式蒙混过关。这一对泡沫经济的处理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大藏省也爆出“色情火锅”丑闻,从而影响了整个1940年体制。国民相信“公平地进行分配”,是其存在的基础。一旦失去国民信任,这个体系就要面临崩溃。最终,大藏省被拆分。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1995年日本奥姆真理教制造了“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逝去的20年

随着日本地价下跌,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由1990年的2452万亿日元降到2004年的1245万亿日元,几乎减少了一半。

日本的制造业擅长的垂直分工,被WinTel模式的水平分工模式所取代,日本厂家未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市场份额。

20世纪80年代,来自日本、中国、韩国的在美硕士、博士留学生都在100-150人。到2003年,中国留学生超过400人,日本不到100人。而只有日本人后40%的韩国,留学生却超过300人。

日本的世纪GDP增长率在1980年代是4%左右,在1990年代是2%甚至更低。1980年代,日本制造业利润率4%左右,90年代以后降为3%左右,只有在2004-2007以及后来日本贬值期间,利润率才会高于这个水平。

日本的平均工资也是在1990年代中期达到顶点,以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日本2015年图书销售额仅为1996年的2/3左右。到2013年,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65.1%,度假场所到处都是高龄老人。


后记

日本的发家,基本是以制造业为主,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缩减生产成本,出口到美国挣外汇,然后外汇以购买美元或者投资美国的不动产的形式回到美国。或者说,美国向全世界借钱,用来购买房产和汽车等,维持着舒适富足的生活水平。这样的生活接下来又增加了美国的进口,因此世界各地的资金又源源不断的流向美国。这个循环就是房地产泡沫时期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基本结构。

日本的股票价格于1989年底达到历史最高点,土地价格与1991年中期达到历史最高点。无论股价还是地价,直到今天还没有恢复到当时的水平。

日本这逝去的20年,主因还是这个社会脱实向虚(金融化)后,整个社会浮躁,都不再踏踏实实做事情,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直到现在还没解决好。


小泉内阁为了刺激经济,采用“国退民进”的方法来改变1940年体制,确实为改变体制做出了带头作用。

安倍政府的经济政策还是抓住1940年体制不放,新瓶装旧酒,强化国家干预,否定市场作用,企图用行政干预手段提高企业提高工资,对日本银行的独立性持否定态度,导致日本国债市场扭曲不堪。


愿我们以日本为戒,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战后日本经济史 读后感 第(2)篇

这两年听得最多的关于社会经济的讨论,就是日本与中国是极其相似的,我们可以从日本社会中窥见未来中国的大概模样。

是的。从“狗眼”角度来看,真的很像。

但应该也不十分像。人们的确希望某个组织 单位为自己提供终身保障,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劝找工作的孩子去“体制内”。没想到的是,日本竟然存在民间企业也雇佣终身的情况。利弊且不谈。仅当下裁员潮下的众生百相,就让人啼笑皆非。“奋斗逼”、“求裁员”...总之,勤劳致富这种朴实在很多人眼里已经too naive。

从“鸟眼”看,日本经济在作者看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940年体制下的政府干预造就了战后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日本经济的迅速腾飞,也导致了90年代后IT行业 互联网行业等信息化时代经济转型困难,在国民中形成了依靠政府“日元贬值”回血的肌肉记忆,更是在短短十几年的房地产泡沫中失去了奋斗的意志。

房子真是消磨斗志啊。

虽不太懂经济 金融,但作者在世界经济局势范围内讨论日本经济的发展,各个时间线的对比和观感使得内容更加容易被理解。每个时间段,世界各国的经济局面似乎都有着相似的节奏。譬如1940年体制对应的广泛应用于西方各国的凯恩斯主义,而后的新自由主义,又与国内的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相契合。有鸟瞰之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 读后感 第(3)篇

此文主要以体制来解释这段经济历史,其中1940体制贯穿全文。作者认为美国虽然在战后接管日本,但日本还是自己原来的人在管理。战后经济体制为国家管控资源配置,调用一切力量,追求经济发展,表现为金融、行政许可倾斜在基础产业、重化工产业;所以芯片、高铁等强大无比。战后日本人民齐心协力,顺风顺水,扛过石油危机等,高速崛起。作者认为成也是1940体制,败也是1940体制。高度的宏观调控,让市场失去创新;新的技术出现,产业结构没有升级,经济丧失活力。这个角度看,这里有点像凯恩斯和哈耶克的论战。此书夹杂了作者本人及身边朋友、同行等大量事件经历描述;从喧嚣的地产泡沫到经济失速后的沉寂,一代人也因时代变换拥有不同的命运。书中大量场景和片段的描述和今天的中国有极高相似度,国内股市和地产的狂热和痴迷,或者在昨天,或者在今天,在错觉中感到一阵阵寒意。1945年-2015年70年的时间,日本实现战后复苏,高速腾飞,泡沫破灭后的萧条调整过程,一段历史很难用几百页的文字来描述全面,作者在经济下行期行文略悲观。在我看来,日本这三十年依然是强者,依然取得科技、文化、经济、环保等领域的诸多成就,今天的日本并非衰败,依然有很多作者所未曾描述的地方值得学习。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