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作者:保罗·福塞尔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书中正文部分也是比较精彩尖锐的,正如译者所说的那样,会不自觉的拿作者所描述的与周遭人相比较对应,竟有些出奇的相符。本文虽说描写的是美国上世纪末的社会,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些许借鉴意义,例如你可以很明显的察觉到某些中产阶级的没钱,焦虑还爱装逼,如果你处在贫民阶层,有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那么你是不是可以注意下自己的言行措辞,行为品味,而不是一味地效仿你周围的某位‘虚伪者的做派’。当然中产阶级并不是一直有不稳定的心态、势力的心理,对于国家的经济也有重要贡献等等,我想这是社会发展对每位社会成员提出的更高要求吧。金钱在划分社会等级中占很大比例,但并不排除其他可行的划分标准,例如作者所强调的格调、品味,这其中也并没有排除金钱在每个阶层的差异与带来的不同作用。在今天,强调数据说话,强调所谓的理性与真实,也许有些读者认为全文个人观点浓厚,不符合科学逻辑。社会研究中的定量研究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一组大数据就是最真实的现实。可人文主义方法论同样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式,用米尔斯的话说,就是‘人对人的理解’。作者在大量的观察(自己或他人获取的)与分析上所获得的经验事实并非个人主观臆测,我想作为一本社会类读物来说,并不是不严谨。一味褒奖或贬低并不是一本好书所追求的,对于个人而言有一点反思便万岁,对个人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就极好了。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本书看似乎处处在强调社会是有等级的,不同的等级似乎生活的品味也不尽相同。

上等阶层讲究隐蔽不太张扬,但是,必须精致的生活。

中层阶层是苦逼的一群人,在社会上,通过努力,使各种生活达到精细的均衡,方能体现其存在性、优越性。

下层(贫民)阶层,对自己的生~打开窗户式,大声喧哗,以示自己的不在乎。而对上、中层阶层充满猎奇心理,诸如,好奇于他们的隐私等等。

这本书胜在有趣、好读,从最日常的角度切入,本质上却是发人深省的严肃的社会学著作。但,请勿对号入座!

在种种无聊模仿大行其道的今天,有趣味,也算得上一种稀缺资源。

所以,我们可以拿这本书当镜子、当万花筒,照照自己、照照身边的人,也照照这个社会,不论等级上下、品味高低,多一些自嘲而不是愤慨、多一份清醒而不是麻木,还能乐在其中,总归是好的。

闲暇之余,可以一读!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第一次阅读《格调》是十几年前,当时还同时拿了保罗福塞尔先生的《恶俗》,时至今日当时读完后的那种被刺痛被羞辱的感觉历历在目……今昔重读,福塞尔先生的书依然是对我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记得当年花总刚开始发文出道,嘲讽奚落中浓浓的《格调》气息,也是福塞尔先生的铁杆拥趸。这个时代,很多人虚荣、自大、装腔作势的活着,包括我自己。你不管日后如何包装粉饰终究脱离不了原生态家庭给你身上镌刻的深深烙印。中国这个社会当前没有贵族,不论从精神上、人文情怀上、道德礼仪还是文化底蕴上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贵族。富二代、三代要经过几代涅槃可以养成真正意义上贵族?不得而知!n我只知道,当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只剩下金钱的时候, 就永远产生不了真正贵族。这是一本读后令人不舒服的好书!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