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书中收录了《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和《一九八六年》3篇中篇小说。整体感受就是麻木,压印,血腥,遗忘,在夸张的描述中却又看到了真实的存在。其中《现实一种》给我的感观冲击最为刺激,人物是一家人,哥哥山岗的儿子皮皮摔死了弟弟山峰的儿子,弟弟山峰将其妻子一顿暴打后又踢死了皮皮,山岗后又利用骨头汤和狗让弟弟山峰发笑而死,弟媳告发山峰另其难逃法律的制裁被枪毙,还执念的将其尸体捐给了国家,医生们也麻木且贪婪的分解着山峰的尸体,一家人麻木的生活在一起,没有任何亲情存在,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注定了灭亡的结局。皮皮在扇打表弟耳光时内心的快感,因感受手里很重就将表弟放开扔到地上,在皮皮来看,他只是模仿大人的麻木和暴力,这里的描述还是告诫我们,孩子的心理受家庭的氛围影响相当厉害。老母亲一心只在意自己身体,对外界事物的逃避,其实在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父母,我的家庭还是非常有爱的,但是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和离家的奔波,对他们的关心和陪伴也是很有限的,其实谁的内心不是自私的,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关注。《河边的错误》主要是写一个疯子杀人却因是疯子而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正直的刑警马哲无法忍受而将其杀死,然而在妻子和上司的担忧和关心下,最后也是利用装疯脱罪。看到最后我有一个很深的疑问,疯子真的是疯子么?究竟是不是疯子在杀人?小说用暗讽的方式表达,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疯子,不是在疯狂中沉沦就是在疯狂中解放,而文革时代就是一个牢笼,囚禁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一九八六年》让我看到了文革对人的残害,小说中有很多对于暴力和血腥的赤裸裸的描写,文革后的人们活在一个平和的环境下,却也是会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得安慰后遗忘,然后再寻找新的慰藉,遗忘是那个时代生存下去的必备,其实也都是可怜可悲的人生。主人公是一名老师,本来家庭十分美满,却被文革逼疯,妻子带着女儿改嫁,女儿甚至根本记不住这个父亲的存在,疯子每天都活在身体被残害的恐怖想象中,忍受着精神的各种酷刑,却还是想去找寻以往生活的那点光,而妻女却只想守住他们现在的幸福,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被遗忘的现实,是妻女将疯子遗忘了么,还是时代将疯子遗忘了,我无法去鄙视其妻子的所作所为,她也曾被良心,感情不断折磨着,只有遗忘,才可以新生吧。这里还用了很多新颖的比喻手法,比如描写太阳:他看到了一颗辉煌的头颅,正在喷射着鲜血。描写白云:那是一块慢慢要燃烧起来的棉花。 感觉挺有趣。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很云里雾里,夸张的描写,血腥的场面,淡漠的关系,麻木的感情,而且随处都可以看到写作技巧的修饰,不论是凸显文革或者讽刺手法,以往余华的文字都是更朴实平滑的,也许这个时候他正尝试自由的表发方式来进行创作,但还是让我十分不适应,这并不能作为余华的代表,只能是一个阶段,他对自己写作技能的锻炼而做的练笔吧。这本书还是引起了读者们挺大的争执的,很多人接受不了这样血腥,淡漠,扭曲的文字,虽然我觉这本书不可以代表余华的水平也不是很喜欢,但是还是很享受细节的描述的,不知道这说明我内心也很变态。
现实一种读后感 第(2)篇三个故事,都是特别直接地血淋淋地描述,有点受不了这种压抑,看完感觉头很沉重。
书名是现实一种,那么这里描述的都是现实么,可我到底也没有读懂这本书,这三个故事,想要揭示的具体是什么啊。
皮皮打弟弟那一段,以及第二个故事里那个小孩子,无知单纯地可怕,对什么都好奇无畏坦白,只是感兴趣或者没意识到便杀了人。。。。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小孩子么?那么这是告诫我们好好教育孩子么?
山岗山峰老太太的死,以及之后解剖山岗尸体并被医院捐献,啊。。。好压抑,甚至想弃书了。可是我不懂这是要告诉我什么啊。。讽刺愚昧无知?揭露世态炎凉,人性丑恶?不懂啊。
第二个故事,我想作者有意要告诉我们,疯子犯罪是打了法律擦边球,而对待疯子,法律应该找到更合理的办法,不能因为他是疯子,即便杀了人也不管不问,甚至沦为别人手中的刀。但是,到底谁是凶手啊,疯子么,许亮么,刑警最后又是什么情况啊,看不懂(#-.-)
最后一个故事,让我想起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疯子眼中的世界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就像他以为他对别人实施了五种刑罚,他眼中的别人是一堆肉或骨头。但是他研究刑罚并用到自己身上是什么意思啊,为了表示文革的残酷么?他妻子又为什么在他发疯期间表现成那样?我不懂啊啊啊啊
最后觉着,看客是最可怕的一群人,余华的书里,好多都描写了看客的无所谓与冷酷无情,真是吃人的时代啊。
现实一种读后感 第(3)篇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可以是审美的,也可以是审丑的。《现实的一种》是余华的早期作品,具有对新文学形式的探索与实验,是一种先锋性的文学作品,先锋在于打破常规与传统,扭曲解构原有的文学模式,创设新的文学样式,它是审丑的。无论是生活还是人本体,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它只是涵盖着所有美好与所有丑陋。但现实里往往人们极力表现给旁人的都是美好,社会宣扬的也是美好,大环境需要的更是美好,美好是有序秩序的基础,这是社会价值必然的呈现。人是向善的,但也不可避免具备丑陋的人性,这种丑陋的人性在社会全方位对美好的建设中受到了压制,没有宣泄与释放的机会,有了这样的机会往往预示着犯罪。所以人们往往更加小心谨慎的隐藏着心里的那份丑陋,而这样的小心谨慎往往又在刺激着这分丑陋的茁壮成长。文学的审丑的终极目标依然还是审美的,它以残酷戏谑,诡谲恐怖的文字表达,反复的刺激人本质里对善良和秩序的渴望,消解人们心里的负面情绪,从而达到人们内心美好的推倒与重构,建设出更加坚固的心防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