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观,也是我阅读时思考该书的立足点。该书用一种思维悖论,对中国历代经济变革进行分析、阐述,对“集权、分权”“国有、民营进退互换”进行历史背景剖析,以及历史上那些“集权”的孤独改革者“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宋子文、朱镕基”在历史长河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体现,是一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中国的好书。也对现阶段“国进民退”提出批评:“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授权。”“一个国家的资产阶层是否独立且重要,并不取决于其财富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获得财富的方式”。“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后,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除了技术来自美国之外,在商业模式上几乎全数变异,而强悍的国有资本在这瞬息万变的领域又毫无作为”“互联网重构了中国的媒体和社交生态,特别是博客、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让传统的舆论管制方式无所适从,它们成为了言论自由、舆论监督和推动政务公开的新平台”。同时该书又提出未来四大新势力“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阶层、自由知识分子”与维持中央集权的四大基本制度“财政、货币、资源、产业”在相互博弈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n这是值得认真阅读得一本书: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第(2)篇我想这是吴晓波老师极大的心血和历程以及压力铸就一部经典。书读完了,也划完了,几乎每一页都有想留下记忆的内容。
今天的我则如同捧着一只薄胎瓷器的行者,心生畏惧,只求寸进。
这句话足以表现作者的谨慎之情。
这是一部每一个想了解“大方向”的人必读之书,个人感觉这是一本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字字入扣的关于中国2000年来四大阶级和四大制度的轮番较量并不断前行的过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上层的不得已和下层的“被愚昧”的残酷。
未来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看清趋势合理利用,果断行动,注意分寸。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第(3)篇视野之开阔,格局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有些问题,尤其是当前的问题,只有跳出来看,去追本溯源,才能略微看清它的部分真相。
凭借吴晓波老师超凡绝伦的写作功底,对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的数次重大经济变革,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叙述中,本书尽可能结合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对这些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经济变革,对它们的来龙去脉,做了一次全景式的展示,全面探讨了这些经济变革的得失,旨在找出这些经济变革的内在逻辑
读罢此书,我对于当前生活的这个家国社会,对于其中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有了更多的思考……(一脉相承的中央集权统治模式,中央与地方的循环博弈,统一文化下的变革路径,国有经济体制为什么存在,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为什么要超发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