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起张爱玲的色戒,个人更喜欢李安版的色戒,那是电影艺术——多了些温暖和爱的气息。很多人误认为是个情色电影,其实它是一部极致隐藏的黑色悬疑片,是很有深度的一个片子。起初我把电影看了一遍以后是没看懂,直到后来看完第三遍才能看懂,整个片子就给人一种很压抑悲凉的感觉。色易戒,情难守。在李安版色戒中能够表达出易先生是爱王佳芝的,然而王佳芝却为爱悲哀地结束了一生。她的一生是悲凉的,从小被她的父母抛弃,缺少父爱的她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看着别人脸色过日子。之后因为她对邝欲民暗生情愫下参与了所谓以“爱国”名义的刺杀易先生,然而她为了这场刺杀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当她牺牲后那些同学们都以异样眼光看待她,包括她暗恋的邝欲民,此时她的内心是心灰意冷。又后来她又加入了特工组织,而组织因为所谓的“爱国行动”利用王佳芝接近易先生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而已。当所有人利用离弃王佳芝,当王佳芝感到绝望时,她遇到了一个为他肯花时间、金钱的易先生,她认为这个男人是真爱自己的,在刺杀的过程中慢慢被易先生感化,从而忘了自己还是一名女特工的身份,潜移默化地把自己当作一个带着情感的普通女人一样,最终爱上了易先生,因为不忍心才选择结束自己。剧中的易先生内心其实是很复杂的,他是爱王佳芝的,但还是忍心的,可以舍弃一些东西。女人爱上男人之后,女人的大世界就会塌缩成小世界。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看似如此完美的暗杀行动,到最后只能付诸东流。只因在最后一刻,她的情绪产生了瞬间的波动,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他!之前脑子里的一切有关爱国的大世界,突然间,塌缩成了只有眼前的他的小世界。而与此作对比的是,书中两个她曾爱过或者互有情愫的男人,都把她当做了大世界的牺牲品。
色,戒 读后感 第(2)篇之前有和舍友看过《色戒》这部电影,但那时候是因为听太多人谈论,自己忍不住好奇。看完之后却觉得沉重,发现并不如大家讨论的那样简单。心里闷闷的,又不知道在难受什么,想着再看一次去找找原因,但又一直拖着便搁置了。如今听完上官女士的解析,我终是明白了,又是感叹女人命运不公。书中说,佳芝临时变卦放走了易先生,然后结局就意料之中了,而易先生呢,他看上去没有丝毫的影响,甚至还觉得自己的冷酷像男子汉。似乎很满意自己的做法。这令我联想起了冷清秋,都是被爱情伤害的女子,都换不来所爱之人的怜惜。这真让人异常伤感。 而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了,导演又总是温情的随之改编了剧情,好使这些男人显得没那么绝情。让王佳芝的牺牲生命显得更能接受,也让冷清秋的出逃显得多了些遗憾的美好。可现实真会如此吗?n我真想变成戏中人,我好去问问王佳芝,为什么要答应成为这样一个可笑的女特工?为什么以为自己能刺杀易先生?为什么宁愿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最致命的是,为什么又要爱上易先生?可我没办法问她,我只能根据听书中的理解来自己解释,因为这一群年轻的学生凭着青春的荷尔蒙躁动,总想自己做出点贡献。因为他们不谙世事,总把事情看的太简单,以为这样的行动很伟大,也很容易成功就像历史书中说的那样。因为他们的行动需要一个麦太太,她只能献出自己。 最事与愿违的是,她涉世未深,怎么能不陷入易先生这种情场老手的爱情圈套?n如此,那么结局倒是一早就注定好了的。
色,戒 读后感 第(3)篇老实说,我不太喜欢这本书。不过看了一下书评,觉得还是自己目光太过短浅。
《色戒》是张爱玲小说中,少数以前卫手法探讨女性心理及情欲的作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写于1950年,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一群进步青年为刺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派出最漂亮的女子王佳芝实施“美人计”。但在刺杀就要得手之际,剧情却戏剧性地发生逆转——王佳芝在老易为她买钻戒的过程中深受感动而改变初衷。这部小说深得张爱玲的喜爱,她虽然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但是却经过近30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张爱玲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