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三十而立 读后感(3)篇

三十而立
作者:王小波
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我心里紧绷绷,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也不知走完了路以后干什么。路边全是高高的杨树,风过处无数落叶就如一场黄金雨从天顶飘落。风声呼啸,时紧时松。风把道沟里的落叶吹出来,像金色的潮水涌过路面。我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忽然之间,我的心里开始松动。走着走着,觉得要头朝下坠入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我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我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
三十而立 读后感 第(1)篇

知道王小波还是从他著名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知道这个作家的,但从来没有读过,也知道还有一本叫做黑铁时代,名气不大,因为不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后来看到一本叫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是王小波写的,简单翻了几页也没有看下去的意思,后来看到这次的《三十而立》这本书名,就很好奇这本书讲了什么,三十而立在王小波眼里又是什么。嗯,言语很粗犷现实,讽刺意味深长,有时候想想也很现实,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伪装自己。

看完了,脑袋一头雾水,可能是思考的少吧,作为时代三部曲之前的作品,到底在讲什么,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刻意伪装起来的,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读,读他的书就是一个慢的过程,希望自己三十岁可以再读一遍。

三十,这个年龄,想必用狄更斯的《双城记》最著名的一段话可以来形容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虽然自己还有三四年到三十岁,但是自己也时常在想那个时刻来临之前,自己该怎么做,才不讨厌自己那时候的样子。

从书中我们看到了王小波现实中一些身影,王二更是加入了自己很多的东西,慢慢知道了一些东西,慢慢开始服从这个世界,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开始思想自己的过往经历,慢慢地开始现实起来。自己好像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唯一很庆幸的是自己在工作以后开始重拾了读书,慢慢地开始思考自己。

三十而立 读后感 第(2)篇

王小波塑造的王二孤傲而清高,无比怀念曾经敢爱敢恨而不羁的自己,不被世俗所约束,只专注于存在本身,而不是在人前表演。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

书中最后,王二在医院目睹了太多人死亡的过程,凄惨而没有尊严,王二开始怀疑起生活的本质,人的一生努力着当一个所谓的正经人无非是为了挣一个死后塞进屁股里的棉花,更是突出了的浓浓的凄凉感。所以王二想要“一种血淋淋的光荣,希望他们把我五花大绑,拴在铁战车上游街示众。”,这也是王二对于存在与死亡的思考。听起来不免感到悲壮且凄凉。

也许我们也会因为很多事情放弃曾经的自己,活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但是桃花源毕竟是不存在的,生命本身才是真实的,也许我们可以一如既往的活成当初喜欢的自己,只是会慢慢与世界与自己妥协,不忘初心。存在就是意义,有好就有坏。真正的勇气是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生命也许并不精彩,然而能依然热爱生活才能明白生活的意义。

三十而立 读后感 第(3)篇

【2018年第99本】其实,这本《三十而立》也收集在王小波的《白银年代》,今天重新翻了翻,仍然觉得有趣。像一个神精病自言自语,爽直却不作,风趣又深刻。

他在《黄金年代》写到: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他在《白银时代》写到:忽然觉得生活很无趣,它好像是西藏的一种酷刑:把人用湿牛皮裹起来,放在阳光下曝晒。等牛皮干硬收缩,就把人箍得乌珠迸出。生活也如是:你一天天老下去,牛皮一天天紧起来。

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每个阶段人想得都不一样,所谓的人生,屏幕前的朋友们,你们所理解的又是怎么样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