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写一写我从小到现在的心理变化n小学的时候,我的家庭不幸福,爸妈天天吵架打架闹分家,从小就怕他们,而且我们家是农村的,小时候就特别穷的那种,但是在学校上课的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焦虑过,也不会为了简单的交际问题而焦头烂额,总之除了家庭不和睦,我过得还是比较无忧无虑的,没有任何自卑,周围人的讥讽也感觉不到,这些都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姐姐,从小她在家里在学校在村上都是很懂事的人,所有人都只知道姐姐不知道我,但是那些不好的事她也全部揽了。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家很穷,上学走两个多小时,从山上到学校,我还是一样不仅不经世事还不懂生活的压力,没有钱买鞋,那我就穿姐姐的,没有衣服裤子就穿以前的,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穿的衣服裤子都是小学某一年六一儿童节买的,上学很辛苦,鞋子都磨破了的,只要下雨天脚就脏的不行(鞋子里面同样的),冬天没有袄,把夏天的衣服一层一层的叠在上面,可我那时候还是很开朗,上课积极,别人嘲笑我暗讽我,我也感觉不到,我很开心,因为我觉得周围的人对我都很好 。上了高中,姐姐没上学了,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家里穷,我那时候不懂这些,她走了后我就一个人上学,从小到大都是跟在她后面的我变得无所事事,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第一次去市里报名,我不懂公交车怎么做,不知道路边上的栏杆是用来干嘛的,不认识斑马线,闯红灯,翻栏杆,被交警叔叔教训,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来高一我很认真的在学习,算是进了重点班,可是我最好的朋友却不是恭喜我而是来嘲笑我,我的朋友们原来都不是真心对我,我第一次发了那么大的脾气,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委屈,开始觉得自己是有思想的人,写了很多日记,哭了很久。上了大学后,我开始变得敏感,不爱说话,不愿意结交新朋友,大一那年冬天,我删了两百多个QQ好友,最后只剩下四五十个人,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要有这样的情绪,特别讨厌那时候的自己,上学期就挂了两科,下学期开始正视自己,努力学习,一次性补考过了,在网上学习了两门经济课,加入几个运动俱乐部,戒了晚上熬夜的习惯,晚上去操场夜跑,也开始和室友们一起出去约会,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这是后话了)。总之我开始认识了自己,这些来源于大一那年挂科,还有去了我姐工作的地方广州,我第一次坐动车带了两天两夜的方便面(觉得自己好可爱啊),第一次坐地铁坐反了,坐去了佛山,在广州南等了一天一夜的(广州那时候的温度三十多度),我起身的时候裤子都湿了,这些都是我一个人的时候经历的,我很庆幸我在经历这些事的时候没有现在想的多,我就单纯的等,但是这两件事改变了我对自己和周边人和事的看法,我渐渐不那么消极,但是会埋怨自己以前做的傻事,那时候致力于做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后来发现自己的渺小,我不想要求自己去做多么伟大的事,我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法独处n独处有多重要呢?大一之前我很爱熬夜,一熬夜情绪就没法控制,删了两百多个好友只是其中一件,但是我发现问题就戒了,直到现在也很规律,可是独处真的对我来说太困难了,我出去吃饭不好意思去吃,买东西不好意思去买,跑步也不好意思自己去了,所以我现在最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真心实意去面对自己,为了自己而活,不用是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内疚,做错事就心慌意乱,面对身边的半陌生人没法接话,很难受,是真的很难受,我有时候就觉得我不应该是人,我应该做一个不需要感情和思想的动物,这样我就不用那么多的想法。
蔡康永的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试读版) 读后感 第(2)篇试读版,75页,是一场心灵修行活出自己的旅途,跟之前看的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有点相似,一直觉得,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性格跟从小环境,经历息息相关,同样一件事情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也是各不相同,世界之大,虽然所能观察的人很少,但平时发生在自己所遇到的经历过事情,或者发生在身边家人的事情,再或是不同朋友的倾诉,都体现了不同人处理事情时不同的性情思维。常常有些朋友,很在意别人的目光,活在别人的标签下面,渐渐迷失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每每会跟她们分享一些自己在这个社会大生活中的心得。天地生人的目的,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在于他创造的文明。外面的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其实你所在意的别人的眼光,那些贴着的标签,都是自己眼里所折射出来的。每天在自己静下来的时候,跟自己好好的对话,或自省,或沉思,或冥想,大脑映射出来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我们常常只挑别人的坏处,殊不知是自己完全相信了自己的大脑。有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也要有所批判。了解自己,是不容易。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 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己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陌生人一样毫无私心的窥探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掩饰的时候,在深夜里,在梦里,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和杂念。真诚地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有时候会突然警醒,发出原来我都没有看透自己的觉悟,如果能够看明自己平日里那些自欺欺人,就不会偏护自己了,才能对自己的有所了解,有所改正。生命的尽头应该是回归自我啊,从出生落地那一刻起,我们跟这个世界就是分离的,世界不再是母胎里的羊水了。父母喂养我们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身体一点点的长大,当我们终于知道“我”,开始有记忆,开始要追求跟世界融为一体时,就开始往自己身上贴各种各样的标签,为了追求快乐,开始追求物质带来的满足感,一路只顾着奔跑,只顾着超越别人,却忘了停下来跟自己好好谈谈,问一问自己的心,累不累。你真的想这样活一辈子,就为了别人那一句话吗?有时候也要停下来好好问问自己,你到底是想要什么啊。“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问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n多一些自问自答,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独处吧。nnn
蔡康永的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试读版) 读后感 第(3)篇口吻很“蔡康永”就是了。温柔、循循善诱却也原则坚定地想让你懂得“明白是培养高情商的第一步”。
为什么说情商比智商重要?因为培养情商是让你更懂得让自己舒服的过程,不是让所有人喜欢所有人明白,而是舒缓自己的拧巴。
怎么不被情绪控制?结合自己的经历,当冲动涌现时是很难理智的,所以应激的第一步一定要简单且易行,我认为是——不要急。对于我这种胆汁质的人来说不冲动还是挺难的,谁能轻易改变气质?心理学还真给出了建议——用性格来改变气质。在一次次的操练中,学着不着急,初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滋味,为理智发挥作用争取时间。如此行,是让自己能少点遗憾的缘故。
诚如苏格拉底的建议“发现你自己”,其实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吧。也不是看了一两本书,观赏过几部电影,有过人生感受就能参透的。但是每一次思想的进步,每一次有被启迪的经历,就是在解锁“发现自己”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