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巨流河》后,比较喜欢那个战乱年代求学的故事,想更深了解一下,可里面没写到西南联大。在看《无问西东》的时候,有人提到汪曾祺的散文系列,所以特地来看。
刚开始很不理解在炮火纷飞的年代,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坚持学习,甚至多次迁校,不止西南联大一个,还有很多中学,大学。后来我知道那是因为他们都坚信最终会胜利,并且西南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都多,说是因为“自由”,我认为在那种环境下知识的来之不易,还有大多数的人都在尊敬有学问的人,让更多的人有了学习意识。
汪曾祺写了一些大师,也有写一些小人物,小人物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竟是蔡德惠,昆明是四季如春的,“在一个假日,人多出去了,新校舍显得空空的,树木特别的绿,他一个人在井边草地上洗衣服,一脸平静自然,样子特别的好,自此他成为我一个不能忘去的人。”这段话让我感觉非常的自然舒服,同样也不能忘记,不用想象,画面就已经浮现在脑海里了,甚至我觉得那定是一个晴朗的天,蓝蓝的,飘浮着几朵云,舒服极了。
泡茶馆和跑警报是最为熟悉的特色,学校的环境和条件并不能满足学生静心看书研究思考,所以茶馆则成了理想的好地方。关于跑警报,竟然有人研究推理,会带值钱的东西跑,有人带金子,就会有人丢金子,并且还真的捡到了金子。在《西南联大》的纪录片里,就有提到金岳霖因跑警报导致手稿遗失。
其实现在的学生更应该看一下,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下的学习环境,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后感300字 第(2)篇看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西南联大这个名字。前段时间一边带小孩,一边看到电视播放的西南联大纪录片,所以对这个颇感兴趣。印象中对西南联大并无什么认识,以前读书时代也似乎未曾学过相关历史。等到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个地方,在抗战时期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那么多的文人学者甘于清贫,志于治学。沈从文、闻一多等都在那里授课。我极其喜欢西南联大那种自由的学习氛围,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也没有标准的学习方法与答案。那是一个让人自由发展的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去生活与学习。想玩的时候就招呼好友泡茶馆,看电影。想学习的时候,可以通宵达旦,或者点一杯茶水,在茶馆边看书边喝茶一整天。看这本书,有时候会让我想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学习上没办法说什么自由,因为现在的教育制度在那里。但是,生活上是极自由的。我也常在课余时间逛图书馆,对图书馆我是有一种没有由来的喜欢的,看到那么多的书,总会觉得自己一辈子都看不完这些书,要该抓紧点,争取多看一些。课外学习也是自由的。完成课内所要求的,课外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于是乎,六级英语考试一过,就将之放弃,自学起了韩语。到如今,英语已忘的差不多了,韩语也不是什么精通的水平。所以,也不知道那样的选择是对是错,只知道,那时候的生活过得真是充实啊。这本书是本回忆录,回忆作者当时在西南联大七年时间里的点点滴滴,有些部分是重复的内容。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后感300字 第(3)篇从西南联大旧址参观归来,便急于找本书反刍一下,于是寻了汪老的散文集来读。《无问西东》的编剧也必是将此书作为参考资料的不二之选,剧中的跑警报桥段完全重现了汪老的回忆。昆明在当时作为西南的边陲城市,文化保守,经济更无法与北平上海相提并论,然西南联大的迁移让整个城市的风貌也随之改变。昆明人的平善良和平和,让教员和学子们在千里之外也有了安稳的栖身之所,对西南联大的师生,昆明人会只收取象征性的房租,就餐可以赊账,甚至对学生应急典当的书籍和字典给予高出原版的价格,也从未发生过将高谈阔论国事的学生赶出茶馆的事。而师生们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为昆明来了个彻底review,出了诸如云南矿产普查报告,中国植物志的云南卷,更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昆明的土地上,不少师生都兼职过昆明的中学,这种精神的传承对一个城市是无价的。整本书读来并未有预想的严肃,汪老的达观在艰苦的岁月里尤显珍贵,有钱的时候也是个爱吃爱喝的大学生,没钱的时候就饿着不起,跑警报的时候夹着书,风淡云清的日子淘淘古玩,整夜泡图书馆。那时候的联大学生,也不是各个出息,吃喝玩乐的有之,混文凭的亦有之,但宽松的学术氛围却集中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书中散文为不同年份发表,汪老回忆的教师和校友也有重复提及,形象栩栩,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