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小偷家族读后感(3)篇

小偷家族
作者:是枝裕和
在东京角落一处无人注意的老屋里,住着秘密生活的一家人。他们靠“奶奶”的养老金生活,间或打工,习惯游荡在商店之间,顺手牵羊地偷点日常用品。一个冬夜,“爸爸”阿治发现一位被赶出家门的小女孩,把她“偷”了回去,成为新的家庭成员。众人一起度过了短暂而其乐融融的时光,然而一次意外引发了令人震惊的真相浮出水面,他们也赫然发现,日夜相处的家人,彼此背后藏着无法言说的往事和复杂的勾连……
小偷家族读后感 第(1)篇

这是2019读完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共读会读的《被讨厌的勇气》。是枝玉和导演的同名电影《小偷家族》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但是电影却比小说火很多,我也去搜电影看过,才知道很久以前看过的《步履不停》和《无人知晓》也是他导演的。

这其实并不是很长的一本小说,我也没有花太长时间就把它看完了,但书评我却迟迟不知道该如何去下笔。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都让我觉得太过于真实,真实到平淡。一群被抛弃的人,家暴,虐童,弃老……一切听起来起来似乎太过于糟糕,糟糕到足够让人感受到绝望,然而在作者的笔下你看到的却并不是绝望而是温暖以及快乐。

虽然是个小偷家族,却没有过争吵,打架更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是相互扶持。虽然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坏毛病,却依然保留着最本真的善良。记得在被原生父母虐待的友里对“哥哥”祥太自然流露出亲情之爱时,“妈妈”信代感叹:像我们这样(被遗弃)家庭的人,不应该会爱别人的啊,但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相互爱护着彼此得——尽管有各种风险麻烦但他们依旧选择收留有里,在有里尿床时也没有过分责骂甚至嫌弃她,当有里说奶奶去天堂时不会安慰人的祥太却安慰有里“那便忘了她吧!”,当有里因为害怕买新衣服而被打时信代抱着她说“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打你的,而是这样抱着你”,当有里抚摸信代的伤口时信代一直安慰有里不疼了并和她说谢谢,而不是像有里的亲妈一样打骂她。还有祥太他们经常“光顾”的店,其实老板们肯定早就发现他们的动作了,只是因为可怜他们便挣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每一个小细节都是满满的善意和温暖。

尽管生活给了他们各种苦恼,他们却依然报生活以梨涡。他们发明了可乐饼的新吃法,一家人会一起去海边度假,治和祥太会坦然的讨论青春期的性尴尬,亚纪和信代讨论四号先生……而这些普通家庭不一定能做好的事情他们却都做到了。

当然故事最后的结局算不得太好,随着祥太被抓,隐藏在这个家庭背后的故事都浮出水面,最后信代进了监狱,治自己租了破公寓,祥太去了福利院,有里回了父母身边,一切似乎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但并不让人感觉到高兴。虽然最后奶奶偷偷和他们说了“谢谢大家”,祥太最后喊了“爸爸”,他们或多或少都得到了自己一直所期待的,只是可惜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记得书里亚纪问治是怎么和信代解决生理需要的,治说“我们是靠这里(心)而不是靠这里(下面)连在一起的”时亚纪嘲笑的说“难道不是因为钱吗?”,其实在这种东拼西凑的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就像亚纪始终觉得大家是因为利益而在一起,信代一直期待初枝能把自己真正当女儿,治希望祥太能喊自己爸爸……信代说“自己选择的关系更牢靠”,因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在一起,有了羁绊,所以哪怕目的并不纯粹也很牢靠。只是牢靠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呀,倘若没了信任这种关系便相当脆弱了,所以在亚纪听说奶奶一直有问自己亲生父母拿钱时便认定大家在一起果然是因为利,于是便背叛了这个家庭交待了一切。只是亚纪并不知道奶奶拿钱只是出于对丈夫抛弃自己的报复,但因为亚纪的原因那些钱奶奶一分也没有动过。

尽管所有人都明白这种建立在虚假关系上的爱并不是仅仅羁绊或者靠自己的选择就能长久的,这种关系迟早有一天会破裂,但看到后面亚纪不自觉回到那个被自己所毁掉的家时以及过去快乐的回忆时放声喊出“我要去哪里”真的很让人难过了,明明曾经那么快乐温暖的一个家就这样散了。

而当宫步盘问信代为什么要遗弃奶奶的尸体时则更让人感到悲愤了。在日剧里虐待遗弃小孩的事情是十分常见的,有些偏激的母亲甚至将小孩用垃圾袋打包扔进垃圾堆,比如《mother》。所以信代反驳宫部说“我只是捡回了别人遗弃的东西。遗弃者另有其人,不是吗?你说我们究竟遗弃了谁?我们和被儿子夫妇抛弃的初枝一起生活,让没有去处的亚纪住在一起,保护了祥太和凛酱,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他们有可能就不在这个世上了。如果说这是犯罪的话,那么遗弃他们的人不是更加罪孽深重吗?”,被抛弃的人自己所选择的在一起最后却成了标榜正义人眼里的居心叵测,这是何等的悲凉,但这也是现实不是吗?

这些底层社会的人间悲苦不止日本有,中国其实也有很多,只是关注度不够而已。每次看日本电影或者小说时我都会好奇如此平淡的生活故事为什么如此大受欢迎,《步履不停》是如此,《小偷家族》亦是如此。看完书和电影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所探讨的理念是什么以及电影大受欢迎的原因,目前似乎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只是加深了对中日影视文化的不同体会。

我看过的日剧和国产剧都不多,所以关于这方面的探讨或许会过于片面,但是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日剧我却觉得每一部都值得拿出来讲讲,比如《一公升的眼泪》《东京女子图鉴》《校对女孩河野悦子》……看过这些剧的人应该都知道这几个剧里的主人公都是底层的人,每一个人都平凡渺小如蝼蚁但却都闪闪发光。还有《女王的教室》《mother》《非自然死亡》里最日常的残酷和温暖,在平淡的真实里去探讨死亡以及人性的善恶。

而相比之下国产剧却更多的喜欢在虚构的想象里寻求快乐,不过这一点和韩剧比起来国产还是稍微差一些的。当然我说的只是部分,倒也不能以偏概全,毕竟不管国产还是韩剧都是有好剧的,比如国产的《余罪》《人民的名义》等等。

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个关于日剧韩剧美剧国产剧的段子很火——“美剧:刑侦剧就是讲破案,警察们如何敬业,犯人如何凶残,破案过程如何曲折;律政剧就是讲法律,律师如何敬业,如何给委托人争取利益;医疗剧就是讲医疗,医生们如何工作,如何尽力治病救人;日剧:刑侦剧:借用案子去表现社会的阴暗,人性的丑恶;律政剧:借用案子去表现社会的阴暗,人性的丑恶;医疗剧:借用医患纠纷,医院内部矛盾等表现社会的阴暗,人性的丑恶;韩剧:侦剧:警察的爱人得了白血病,然后承受不了跑出去被车撞、失忆,最后被告知他们不能在一起;律政剧:律师的爱人得了白血病,然后承受不了跑出去被车撞、失忆,最后被告知他们不能在一起;医疗剧:医生的爱人得了白血病,然后承受不了跑出去被车撞、失忆,最后被告知他们不能在一起;国产剧:刑侦剧:警察们的爱情故事;律政剧:律师们的爱情故事;医疗剧:医生们的爱情故事。”虽说这只是一个段子,但是笑过之后仔细想想却也不能反驳什么,国产剧确实更偏向于爱情,不管是宫斗官斗战争医疗都有很多关于爱情的内容。

听说前段时间中国翻拍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我没有去看过,只是听说翻拍的一般。那本书我是很早以前就看过的,还写了很长的读书笔记,最近看了日版电影突然有了新的体会,感觉以前的自己写的笔记其实并不全面,但是再让我重写一遍的话似乎我又写不出来。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文字和写作者是需要缘分的,要好好珍惜这点缘分”,最近越发觉得自己不如以前能写了,大概因为自己没好好珍惜所以本就不多的缘分现在更淡了吧……

小偷家族读后感 第(2)篇

善亦真善,恶亦真恶

(本文部分引用+轻剧透)

《小偷家族》延续了是枝裕和平实细腻的写作风格,各种细节铺垫与渲染,凝成一个非常自然的故事整体。较之其他作品,真正让《小偷家族》变得“不那么是枝裕和的”,是对人性恶的关注,是对现代道德秩序的怀疑,已经超过了对人性温馨的留恋。在是枝裕和以往的作品中,这是没有出现过的悲观与模糊。

故事中的一家人,表面上是普通真实的家庭秩序,其实是个抱团取暖的边缘人组合,亲情一直处于后天培养的阶段,每一组人物关系都不是稳定的,都在不断发生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不断表现温情感人,让大家承认并感佩于这对艰辛父母、奶奶对“子女”的真情。而另一方面,他们懒惰自私好利、默许孩子从事色情、对偷盗习以为常以及“不会在家里学习的人才去学校”“摆在店里的东西还不属于任何人” 的教育误导等等。或许很多读者,只会潜意识地选择相信并感动于善而不愿正视恶,或反之。包括之前正当防卫杀死信代前夫的旧案,也很难说真相到底是什么。包括信代抱着有里动情地说“喜欢你就会抱紧你”,看她和有里对比手臂上的疤痕,会遗忘她让有里也入行的不负责任与自私之处。

反转,不是否定之前的真,只是提醒我们看到另一面的真。善是真善,恶也是真恶。血脉相连的冷漠与背弃,萍水相逢的照顾与羁绊,亦真亦幻。

这里的人物几乎没有抱怨什么生活不公,也没有表现社会外力对他们一家的压迫,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个人的选择,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现实批判,而集中表现人性本身的微妙难测。有一个很容易但可能不正确的分析惯例:我们总愿意将个人行为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找寻中间的历史唯物论痕迹。但也有些情况,个人行为是非理性的,是即兴的,是不可分析的,就像这个家庭。

承接上面所说,任何国家地区任何时代,纯然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自然而然地生与死,过着封闭的、隔离于社会秩序的生活。作品所表达的不只是底层人民或者亲情有多动人这些东西。或许是探讨构建家庭的本质。是血缘吗?是彼此的选择吗?是相处的时间吗?是什么让没有关系的人类个体将彼此认定为家人,又是什么维系着家庭的长久存在。 

最后,顺便安利拿下2018年戛纳金棕榈的电影版小偷家族。(先电影后原著更省时省力哦。戛纳的艺术风格自不待言,小说叙述平缓加上不少的人名使阅读代入较慢,想看商业娱乐片和爽文的请绕过~)

小偷家族读后感 第(3)篇

[2019年第16本]

是枝裕和的文笔非常细腻,亲人之间也洋溢着爱。

我看了《如父如子》《步履不停》《小偷家族》,说实话每一本都有不同的感触,但是最打动我的还是《如父如子》。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但是很少有家庭会直接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对子女的疼爱。如果可以,希望我们简单纯粹一点,大声说出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爱。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