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是2019年二月份出版的。
何帆的视角有些另辟蹊跷的意味,这也是吸引我追读这本书的原因。
这本书写的主线是中国不同地区的小人物和无名氏以一种貌似约定好的方式推动民粹的进程,而他们自身和他们相关的企业和年代也在这种貌似约定好的时光里演变成一股“新”形式主义的民粹,受惠者是公民,工人,农民,草根企业代表等等。
对他写关于新疆棉田的农业植保无人机,四川的农村寄宿学校和阿那亚和聚龙小镇的社群生活区尤为印象深刻。但那种对深刻的向往像折了翼似的,不再吸引不再驱动。是我已然非常清醒了,还是我不想再沉浸于无望的幻象,还是我已经接受内心的这座孤岛,暂不得而知。
#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法阻挡世间的洪流,但可以让身边的小环境变得更有尊严、更有趣味。阿那亚和聚龙小镇并不是孤岛,而是群岛。很快这些群岛上的灯光就能连成一片,让相邻的岛上的人们能够彼此相望,感到心安和温暖,同时也能慰藉那些依然在海上漂泊,在迷茫、冷漠和不解中挣扎的孤舟。
为什么我说何帆的视角有些另辟蹊跷,以下是一些导读片段,有兴趣深挖的书友可以移步:
民众对未来的视角:
# 中国民众对待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态度比西方民众更为乐观,而这种乐观主义也使得新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
# 越来越多的人会明白靠个人奋斗改变命运这种信念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才能有的奢侈。
# “此时他们可以享受到低廉的价格,生活方便而舒适,这种生活之愉悦远超过其他时代那些富甲一方、权倾天下的君主”。
民粹并不拥有真实的力量:
# 美国的政治体制过于强调精英观点,过分信仰自由主义理念,人数最多的普通民众也难以表达自己的声音。这些内在的缺陷导致美国更难以应对人工智能社会的挑战,于是,被忽视和被排挤的力量会从所有能够释放的地方释放,哪怕是从极端主义的孔隙。
# 特朗普2020年不会连任。虽然距离2020年美国大选还有两年,但支持特朗普的旗子订单已经到了。遗憾的是,现在一年的订单数量,还不如特朗普上台前一个月的量。
技术核心群是技术落地应用:
# 技术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懂得如何把一种新技术拆解,然后再把它组装起来,就能够解决看似复杂的技术问题。说白了,这跟孩子们玩的搭积木、拼插式的乐高玩具是一样的。
# 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并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应用技术;中国在选择应用技术的时候,应该寻找与自己的市场性格最为匹配的技术。
# 你最好现在就做好准备:未来,不懂如何面试机器人的人力资源经理是没有市场的。
互联网真的颠覆得起吗?
# 资本是一种易燃物质,点着很容易,控制火势很难。一旦失控,熊熊烈火就会反扑。无数先例告诉我们,想单靠资本占领市场,无异于火中取栗。有很多事情,真的不是钱多就能办成的。
# 一辆新车,从筹备到最终投放市场,原来是需要7~8年,后来变成5~6年,现在变成只需要2~3年,快的话18个月就可以搞定。这是电动汽车带给传统汽车的巨大冲击。
弦外之音:
# 未来最成功的人是终身学习者,跟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
# 我会坚持独立的个人观点。当然,我深知这样的决定意味着这套书中将无法避免偏见和错误。这些偏见和错误都由我个人承担。
解读:很喜欢这个观点。别人从我的文字中了解到我这个人,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我这个人的一部分。绝不因任何理由而改变笔下将要表达的真实性,如某天我不再有能力忠于自我,我便沉默,不再作声,自此息笔。翻看那些过往的文字,哪怕某段文字暴露了某一缺陷,这也是我这个人的一部分,很珍惜这种“在那个曾经,我是以这样的视角看待曾经的”,而更重要的是,我还有能力去颠覆那些成长于脑海的定论,不怕任何时光消逝,不惧多少年龄增长,但我害怕---不再有激情和火花。孤岛枯竭,才是噩梦的开始。而孤岛屹立,是生生不息的永恒。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 读后感 第(2)篇过境千帆,而今初始
为什么看这本书?因为两个人
因为罗胖的跨年演讲,开始阅读这本书。其实自己在10年前的高中时代特别喜欢看一个经济讨论类节目。CCTV2的《今日观察》,何帆作为经济专家经常就被邀请。我也很喜欢他对经济的解读。
下面是一点读书笔记
• DNA coffee
• 年轻人的探索消费分为4个场景。
• 消费前是好奇,看见后是惊喜,消费中是高潮,消费后有回味。
• 好奇就会寻找,惊喜就会拍照,高潮就会好评,回味就会推荐。
• 用年轻人的话讲这叫种草一个消费者发自肺腑的赞美,能够在更多消费者心中种下疯狂生长的购买欲的草
• 城市的颜值革命。
• 从碳基城市转变为硅基城市。
• 碳基空间是跟人身体息息相关的实体物理空间。硅基文明则是虚拟,运算,共享。
• 脱口秀主持人王自健说,为什么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本地人不去的步行街,本地人都去了哪里?他自己说,本地人都在另外一条城市的步行街上。
• 城市没有颜值,不是因为建筑不够雄伟,设施不够先进,而是因为他们太过于生硬和冰冷,没有那种夺人心魄的魅力。在装修及高档的购物中心逛了半天,走累了却找不到一个可以休息或买一瓶矿泉水的地方
• 城市颜值主要看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 很多城市人不喜欢老城区旧城和城中村,因为这些地方混乱无序他们常以拆了,只用崭新的高楼替换原有的社区,这种改造割裂的居民和原来生活空间的联系,熟人社会被摧毁之后,甚至会出现人性的倒退,比如。找不到地方烧纸,钱就在马路上烧个别农民拆迁款,不知道怎么花,赌输了就骑摩托车去抢劫。
• 托克维尔在阿那亚。
• 托克维尔定律。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社群生活才能更好的发现自我,只有当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如何彼此相处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平等、和谐
• 街角的咖啡馆。老板娘是重庆人,原来在外企工作,他的梦想就是退休以后在海边开个咖啡店。虽然一直亏损,但她很满意,等于提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 老板娘喜欢人到店里聊聊坐坐的范围。来这里的人都会敞开心扉讲自己的故事。周末繁忙的时候,邻居会来帮老板娘。老板娘也帮他们看孩子。
• 从云到雨。
• 只有社群活动才能抑制利己主义。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 读后感 第(3)篇本来想给四星,想想作为读者既要保持自知之明对学者们的工作报以崇敬,但也要尽读者的义务,真实地反映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以便学者们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的成果,追求更深入的思考,更缜密、通俗易懂的表述,达成学者传播思想的使命。30年的成书想法是极好的,这是作者历史使命感的体现,为此将付出艰巨的工作,不说学术造诣思想含量,仅仅是有代表性的现象汇聚、遴选、有逻辑地呈现,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对未来30年回顾当下得失,对当下捕捉未来的大趋势、感受慢变量的量变与质变过程都有相当的价值。小趋势的视角也非常值得肯定,民间的、自发的,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感,比锣鼓和标语更能看到人心所向,趋势所向。虽然大多数小趋势并不见得有作者所期望的力量,但各种小趋势的汇聚,必然会反作用于慢变量。美中不足就是作者搭好了宏观的框架,也确立了自己的方法论,但数十个国家和庞大的国内调研却没有给读者呈现足够的小趋势的细节和数据,也缺乏对这些小趋势能在作者团队的遴选下脱颖而出的理论、逻辑支撑,让人感觉到是一篇宽泛粗放的“概述”型年终总结。毕竟是第一本,且或许篇幅所限,相信会逐年改进。从读者的角度说,这种宽泛粗放也不是没有好处,一是书比较好读,不太烧脑,闲暇时就在作者帮助下关注到了少数未必注意到却有其存在价值的社会现象;二是不剥夺读者自己的思考和过度引导观点,毕竟读书就是求知,求知的目的是形成自己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