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看出,文在寅对卢武铉前总统是真爱。
他在卢武铉身上找到了共同点,应该说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不畏强权,同情弱者,痛恨腐败和特权。
书中从头至尾,文在寅都表现的对政治毫无兴趣,没有一处让他觉得政治生活,高官生活有多么拥有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反而是好几次政治斗争、政治风波让他像惊弓之鸟。
例如他第一次辞职时,发表演讲说到釜山政权,被媒体曲解引用,最后甚至成为国会议席竞争的武器,是他所在的政党无力招架;
例如检察总长,因为法务部长一句不拘留调查的指示,不仅愤然辞职,还在反对党怂恿下,向媒体揭露所谓的黑幕,让检察改革蒙上阴影
又例如任期最后一年,作为参与政府元老的议长无情的背叛,退党,并将私人会面的内容向媒体公布,深深伤害了卢武铉总统的心。
还有任期最后一年,修宪总统任期的事件,所有人都基于政治目的刻意回避,导致修宪失败。
更不用说2008年开始,对卢武铉的政治迫害,导致亦师亦友的总统自杀。
这些都让文在寅厌恶政治,敬而远之。
参与到政府工作中,完全是出于对卢武铉的尊敬、信任和维护,在青瓦台期间,不仅没有因为成为高官而聚敛财富,反而花光了从前的积蓄。唯一能感受到的成就感,就是推行的政策,自我感觉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或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想如今的文在寅,为什么要再一次涉足政治,而且是走向旋涡的最中心,成为总统,成为政治斗争最激烈的众矢之的?
这本书里透露出来的,对卢总统卸任时留下的遗憾,参与政府未尽事业的复盘与不甘心,对李明博政府的恨,也许能找到一些头绪:
他要继承卢总统的遗志,把未尽的事业,最大限度的推进到心中理想的位置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他要向李明博政府当年迫害过卢总统的当事人,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算和复仇
文在寅已经准备好赌上自己的命运,准备把牢底坐穿,来实现上述两点人生夙愿了。凭他一届总统的微弱力量,想与盘踞多年的,以李明博为代表的财阀作斗争,确实不可能有胜算。李明博成为了牺牲品,财阀不会就此倒台,而是会疯狂反扑将他吞噬
文在寅做的这一切,都源自于对卢武铉总统的深深的敬爱和认同,读完这本自传后,一种悲壮的情怀,油然而生
命运:文在寅自传 读后感 第(2)篇我也不知道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兴趣的我会看这本书,也许是听说他是基友复仇而好奇这个剧情,也许是微博热搜上看到他的照片觉得好他妈帅,总之一个契机就打开了这本书。
父亲曾跟我说过:人的一生会有几次劫,躲过了便是躲过了,人的一生也有几次机会,把握住就能改变命运
通过这本传记看到,文总统一生劫和机会都不少,这便是命运吧。
他是一个不管放到哪里都会发光优秀的人,会从无聊的生活中发现乐趣,会从黑暗里寻找希望,会为了希望而勃勃奋斗,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值得尊敬呢?!
本书的目的也许是弘扬卢、文二人的赤子之心,感染了一个又一个人。带着为民请命的心来,受苦受累,走后连买套房的财产都没有。有人说这本书写卢总统的篇幅太多了,可是没有卢总统就没有文总统啊,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也是改变文总统命运的人,多数决定都与卢总统有关,这还怎么少写?
官商勾结财阀干政受苦的是百姓,也许只有卢文这样出身穷苦家庭的人才能懂,才会致力于改变这个国家
祝文总统以后执政顺利!
命运:文在寅自传 读后感 第(3)篇这是我看过的政客自传中少有的描述另一个人甚至多过自身的传记了。读完发现确实无可厚非,命运着实把这两个人牵在了一起,意气风发携手同行,纵横天下挥斥方遒。文在寅的经历颇有戏剧色彩,参加学生运动民主运动,经历军队的磨练,坐过牢,去西藏尼泊尔徒步登山,三进三出青瓦台,从总统幕僚到成为总统。韩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文总统在描述卢总统的文章中即感受到他对卢的生平为人和为政举措的倾佩和认可。既是同路人,观念理念自是相近,但文在不断反省总结中意识到了他们身上理想主义的问题。卢武铉讲求正义、原则、名誉,但在为政的过程中,在国家机器的驱动下,政客、官僚总是无法全身而退。难免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政治就是这般无情残酷。他们是同事、前后辈、好友、律所合伙人,如今,知己故去,文在寅也成为了总统,继续卢武铉未竟的政治理想和事业。很喜欢文末那个标题,“愿为江水,与君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