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稀饭n2019年1月16日nn如果没有过多的贪欲,没有过高的奢望,人的生活是很简单的。孔子在评价其学生颜回说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大意是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论语·雍也第六》。你看,颜回,一小筐饭,一小瓢水,一小间房,就悟出了人生之道,自得其乐,并被自己的老师孔子称赞为贤德之人。其实,人本身就是很简单的,很纯净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世俗和尘垢所污染,渐渐地模糊了双眼,迷失了自我,看不到自身本性里的东西。佛说,人性本光明,污染得凡胎,染尽便是佛,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佛心即人心,佛性即人性,天人合一之境界,也是人佛之共性也!n最近,常常到上班路过的小吃店早餐。一爿不大的店铺,早点的种类也不多,就是最平常的煎饺、煎饼、茶叶蛋、蛋炒饭,辅之以稀饭、豆浆。只是在馅上有猪肉、萝卜、粉丝、青菜、韭菜之区别。店不大,人却不少。四个人里里外外,忙上忙下。就餐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干活的的分工协作,各行其是;就餐的吃而有序,不紧不慢。时不时腾空而起的暖暖热气,以及此起彼伏的“支付宝到账、微信到账多少多少元”让这个不起眼的小吃店充满了忙碌的气息。我的早餐很简单。一块煎饼,一碗豇豆稀饭足也。因为长期吃,老板都认得我了,一进门,不需要开口,他们就知道我需要吃什么。尤其那豇豆稀饭是我最爱。一个大容量的不锈钢桶端放在煤炉子上保温。一进屋就闻到稀饭香甜的味道。由于熬的时间久,稀饭熬得稠糊糊的,红色的豇豆煮熟以后,浸染了白色的米粒,在高温热水的牵线搭桥下,经过时间的撮合和历练,豇豆和米粒高度融合在一起,最终“喜结良缘”,难分难舍,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的一锅美味的粥。它们把生命里最精华的部分奉献给人类,完成了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使命。这也是生命的升华,我羡慕它们,更是赞赏它们!n冬天的早晨,冷得很。经过一夜的消耗,能量缺乏,腹空神黯,此时此刻,急需要能量的补充,才会让沉睡的身体满血复活。走进热气腾腾的小屋,闻着稀饭的香味,伴着煎饺子、蛋炒饭的油烟味,立马就有了食欲。身体里不由自主地就暖和了起来。拿上一只粗瓷大碗,揭开锅盖,掂起一把大勺子,满满当当地盛上一碗热气弥漫的稀饭,端在手上,仿佛就端起了那份久违的幸福,内心充溢着满足和喜悦。初来早餐的时候,我想捞稠一点的稀饭。可是,任凭我如何用勺子搅动,怎也收不到满意的效果。时间久了,就摸出门道了。稀饭上面的自然会稀一些。晚来一会儿,前面的食客会消耗掉一些稀饭,汤水就会越来越少,加之炉火慢慢煨熬,剩下的稀饭就会越来越稠。拿起勺子的时候,让勺子从桶的底部慢慢盛起来,这样一番操作之后,又稠又粘的稀饭便被收入碗中。坐在暖意融融的小屋,端起热气腾腾的大碗,喝着香味浓浓的稀饭,是何等的惬意与满足!n一碗稀饭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身体中,那份浓香,那份温暖在心底慢慢升腾,在口鼻与肠胃之间,在血液与肉体之间,在皮肤与衣物之间,渐渐地就有了一份感觉,在寒冷的冬天里多了一份暖意,少了一份寒气。这样一碗让人留恋的豇豆稀饭也不贵,只一块硬币。真难得。这样的粥,我很长时间没有吃过了。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喝这样的稀饭。那个时候喝稀饭是迫不得已。那个年代,物质贫乏,生活困苦,主食基本上都是玉米、山芋等那样的粗粮杂粮,像米面这样的精细食物很难见到。即使有一点精米细面,也是精打细算。放一把米,兑几大瓢水,再放上几把绿豆、豇豆或者红小豆,有时候为了增加稀饭的稠度,也会放一些山芋干,在土灶铁锅下架上柴草,慢煨细煮,香喷喷的稀饭就会水到渠成。再烙上几块玉米饼或者麦面饼,就是简单的早餐或者晚餐,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只听得吸吸溜溜的喝稀饭声此起彼伏。一餐饭也就如此简单地打发了。这样的稀饭实际上是为了增加饱腹感。后来,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米白面不再紧缺,成为一日三餐的主食,早晚也会煮一些稀饭。但是,这时候的稀饭已经成为辅食了,吃了米饭或者面饼以后,喝点稀饭,是为了让饮食结构更合理,感觉更舒畅一些。后来,离开家乡,就很少再吃到香味浓郁的稀饭了。如今,在这个小吃店里隔三差五地捧着粗瓷大碗喝着色香味俱佳的稀饭,仿佛又回到了久违的童年时代。顿生无限感慨。不知不觉间,人生已经迈进了秋冬。虽然还没有走到人生的边上,但是,在经年岁月的打磨中,渐渐地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果把人生看作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稀饭,把个人看作一粒米的话,那么人生就像在煮一锅粥。稀饭的形成过程,看似简单的流程,却有着极为丰富而复杂的蕴涵,亦如那不可捉摸的人生,看似简单,却也繁复。这尘世如同一锅水,那众生如同一粒粒米混杂其中,混沌不清,水多水少,火候把握的如何,直接决定了稀饭的粘稠和品质。如何把自己煮熟了,却又不被煮糊了,确实需要耐心和智慧。经过历练的人生,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应该要有高贵的灵魂,丰富的内在,那才是一碗香浓味正的稀饭。灵魂的高贵、精神的丰富与物质贫富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当一个人站在人生边上的时候,他一定会明白生命本来是很简单的。人生越简单越快乐,越复杂越烦恼。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都是维系生命的简单所需。当他有了这样的人生体悟之后,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也能够充盈着满满的温暖。nn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后感2000字 第(2)篇这本书本不在我2019的书单里,但是看到这本书出现在我的首页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在杨绛先生离世的时候,我才开始了解她,才看了她写的《我们仨》,正因为我看的时候她已经离世,我当时只感到了失落,没有大悲。可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却难以释怀,这种感情真的很微妙。
书整体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她“走到人生边上”以后,总结出来的她思考的一些问题以及她的看法。
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很有同感,不是针对问题,而是会和她一样有写下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的冲动。她大致思考的是灵魂、价值、人性方面的问题,这源自于她的女儿、丈夫相继去世以后,她全心投入到哲学领域而有的体验,现在的我看的还不是很懂,这也为以后再看有了准备。
其实,对一个人来说,经历一个世纪的变化,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可能源自于归属感或者是孤独感,而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我喜欢的杨绛,才有了我佩服和羡慕的淡然和坚韧。
第二部分是写一些与她有关的人物故事,由此我也可以从中看到她的生活,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她与劳神父和温先生的相处中,我看出来她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但是她的听话不等于没有自己的思想,在她看来,听话和忍让更能让她享受到自由。在处理家里的“火灾”的时候,她表现的很镇定和冷静,但是其实她也是最害怕的人。通过这些小的细节描写,我越发喜欢她了,她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外在却淡如水的一个人。
原文摘抄:
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 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在她讲论语、讲佛经的时候,虽然我不懂,没看过,但也被她见得觉得有了趣味,也难怪她翻译的文学作品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
第三部分是关于她的采访:
她提出了她的爱情观。她以一个大小姐的身份嫁到一个穷学生家里成为家庭妇女,却不觉得丝毫委屈,她的回答是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欣赏两种爱情,一种是可以共同进步的,就像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侧耳倾听》,另一种是被对方某种才华而吸引住的,就像杰伦和昆凌。所以我很羡慕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
她也教导我们年轻人要多吃苦,她说: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我理解的是,我们要多经历,多感受,这样才知道世界之大,才会心存敬畏,才会真正的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杨绛经历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太多变动了,很多时候,她都无法左右一些事情,只能接受,接受地多了,人自然就知道如何和社会相处,如何达到内心的平衡。
最后是她面对死亡的态度,她虽不信佛家的轮回转世,但也将“死亡”比作回家,我感受到了一种向死而生的觉悟。她提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为何要活这一遭呢?因为人活着是有价值的,即使我们只是地球45.4亿年中的一个很渺小的存在。她生活的态度是迎接每天的不一样,以相对论为例子,地球在转,时间也在往前走,即使是同一片叶子,它每天都是不一样的。
原文摘抄: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第二次看这本书,书中关于“灵与肉”的部分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读完《大脑帝国》以后,对自己的行为想法都有了点认识。再读这本书时,有些也能说的通了。人性确实难以捉摸,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可是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性格呢?我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但是我有什么习惯我知道,好的坏的。性格我怕是难再改变了,但是习惯可以。人一犯懒,就放纵了,什么坏习惯都冒出来了。要学会克制反思,生在这片土地上,道理经过几千年的淬炼,已经是成熟的了,如果真是放任自流,自欺欺人,也没有什么意思。
嫉妒也是常情,我不如人,我就嫉妒他。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快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关于自我的认识:怕自己心比天高,结果命比纸薄。就处处“刁难”自己,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自省”的习惯,将自己多推出去一些,听听别人怎么说。可别“想的太多,读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