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的世界》——读书郎
生活中人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环,或者说没有光环,所以才显得这个世界异常平凡。生活不会刻意地优待某个人,看完小说,倒让我更愿意去相信一个人一生中所受的苦难和幸福是等量的。
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很平凡,人人都很真实。一本小说一部电影通常由主角配角完成,大多数主角依靠光环实现幸福,走向大结局,可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主角在受尽一切苦难、尝尽人间酸涩之后依然平凡,依然苦恼。
一本好书给人以无限的思考,一边看一边不断的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涌上心头。孙少平是个爱读书的人,他躲在麦秸堆后面看完了保尔的故事,这一幕很有画面感,小时候也常常躲在麦秸堆里玩耍,是童年记忆里重要的一部分。少平看完了保尔的故事,天黑严了,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河水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
这就是书带给人的思考,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此时的孙少平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富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拷问和满足。保尔给了他极大的精神财富,同时,文字世界也使他与周遭环境形成对比,他似乎拥有了一个与周围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这个时候这种感觉他可能说不上来,但他最终定会明白。
“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我生怕我过几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晓霞打趣少平说。少平当然不会变成晓霞描绘的这样,他不会可并不代表他不怕。
其实这正是少平最害怕的,少平怕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不读书的平庸的人,一辈子活着没有目的没有盼头,每天只为了一些俗事而活着,在村头聊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怕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农民。少平的怪想法也许仅仅是为了不让自己平庸,只希望自己能够在平凡的世界里哪怕因为自己一点点的小挣扎而使自己不平庸,使自己有价值,使自己还有思考的能力。
在黄原揽工的少平受尽了身体上的苦,爸爸和哥哥劝他回农村去,他当然知道回到农村也许身体就不会这么累了,亲爱的哥哥也一定会帮他的,可他怕,怕回到农村后他努力构造的精神境界很可能被小农意识的汪洋大海所淹没……他选择了坚持自己,坚持在外面闯一番,甚至不被自己亲爱的哥哥所理解。
在煤矿工作的少平达到了他精神世界的顶峰,又或者说这一段时间他在努力享受他所理解的“生活的意义”。就如晓霞所看到的少平一样,他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只有更深邃地理解了生活的人才会在精神上如此强大,他现在很“热爱”他自己的苦难。
少平给妹妹兰香写的信,这是一段极有思想、极有深度的话,可以看出写信的这个男人经历了思想的挣扎而变得成熟,这一定是一个经历了生活苦难的人才能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跳出小说,这不再是少平写给兰香的信,这是作者写给所有读者的一段话,但凡读过这段话的人,都会引起强烈的震动,拨云见日,看见生活无比广阔的地平线。
少平利用空闲时间在矿井里给工友们读《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也有相似的片段,保尔用战休的间歇给战友们读《牛虻》两者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外部环境都深深地困扰着他们,甚至是制约着他们,似乎这样的外部环境打压了每一个人对生活的追求,对少平、对保尔也一样,但不同的是他们仍然坚持读书,我相信,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是极平静的极丰富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
设置这样的情节也是为了突出他们想打破牢笼,追求幸福的愿望,也是给读者留下一丝丝的希望。这里的书是有符号意义的,它不仅仅是书,是人们对乱世里最高理想的期望,是黑夜里最崇高的理想,以及对生活最强烈的热爱。
他常想,读书多,想的事多,苦恼自然也就多,少平在这种苦恼中真正强大起来。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也正是因为这些苦恼使他十七岁时胸腔里跳动着的那颗敏感而羞怯的心强大起来了。其实说白了,少平是理解了他初读保尔时的那分心情,知道了他读完保尔久久不肯回家的原因。书把他从沉重的生活中拉出来,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劳动压得麻木不仁。
多少美好的东西消失和毁灭了,世界还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少平失去了晓霞又毁了容,生活一样一样的拿走了他宝贵的东西,不知道生活是否给了他足够多的幸福,也不知道生活准备给他多少即将到来的幸福。
但此时的少平是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这一切的,那些他读过的书和他即将要读的书将是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之源。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300字 第(2)篇这本书从上架那一刻到今天整整历时了三个月,花费了52小时11分钟,笔记两百多条,利用空闲时间才能有幸勉勉强强阅读完这本路遥先生呕心沥血的经典之作。有人说:文学的目的是化血为墨。看完之后让人深思与感悟。今早凌晨四点读完时心情是复杂的,脑袋清醒的无一点睡意,只是通过窗外往楼下看,下面的早餐店做早餐的已经开门,有一两个行人及清洁工阿姨。看到这些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平凡世界里生活的平凡的人们,忠于职守在其位谋其职,为生活而忙碌的过好每一天。路遥先生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使小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个个鲜活而可爱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得不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想起之前说那句:很多人开始是孙少安,想娶田润叶,慢慢的活成了孙少平,最后却活成了王满银,破罐子破摔。路遥先生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如王满银到40多岁已经幡然醒悟了,而我们有那么一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幡然醒悟甚至浑浑噩噩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让人喜的是:双水村人及中国老百姓的日子渐渐明朗,基本能自给自足。失去双腿的李向前终于等来了田润叶爱的回应;而成为寡妇带着儿子生活的郝红梅也等来了田润生并婚后又育有一女;兰香考取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并找到了属于她的爱情与归属;少安与秀莲办起了砖窑厂日子越过越好收入越来越可观;就连在外混日子吊儿郎当的王满银也都收了心在少安的砖窑厂有了工作。田海民夫妇养起了鱼等等。让人伤感的是:晓霞的离世、秀莲的癌症、杜丽丽与武惠良不欢而散的婚姻生活、金波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那个他连名字都不曾知晓的藏族姑娘、及受伤后回到大亚湾煤矿上班的少平。让人感悟的是:或许晓霞的离世对我们而言她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有那么一个美好的回忆,而毕竟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我们都离不开赤裸裸的现实生活,如果没有离开的晓霞或许最后也不一定会跟少平在一起,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的观念历来根深蒂固及也不希望可爱的晓霞跟着少平去煤矿过那种惊心破胆日子,她毕竟有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而金波心中美好的藏族姑娘,我想再如何耿耿于怀,也会在时间和际遇的冲刷下褪色。经年之后,感情不褪色,那个人也褪色为背景了。但是时间没有白过,感情也从来不会水过无痕,你一定是短暂地,或者长久地改变了,也许朝着好的方向,也许留下了不怎么美好的印记。少年时代那些隐秘到透露一点儿就可能会羞愤而死的爱情,总归会在多年后,伴随着成长,渐渐地寻到一个娓娓道来的机会。有些愿望最终得以实现,有些愿望,最终只成了一段故事。秀莲的癌症,我想终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你我都是住在世界这间旅店的客人,到了时间,都得退房走人。这么想或许就不那么伤感了吧。受伤后回到大亚煤矿上班并拒绝金秀爱的少平,我想在他心中晓霞可能无人能替代但他也不想伤害金秀,不想金秀跟他来大亚湾煤矿过苦日子,金秀有顾养民这个硕士研究生及体面的医生工作与美好的前途。也拒绝了妹妹兰香要他来省城上班的机会,我想如果晓霞还在他或许会来省城,但已失去了晓霞的他还是回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一片天空--煤矿,这里有明明及惠英嫂。我觉得是这样的,不管我们曾爱过多少人,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个让你习以为常的人。感谢平凡的世界,感谢路遥先生,让我在书中趟游了一个又一个我不曾知晓而又多次潸然泪下破涕而笑感动而美好的生动故事。于2019年6月26日13:18记n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300字 第(3)篇历时38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这部著作。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感慨,晓霞、秀莲要是都能活着该有多好,故事的结局也就圆满了,好人该有好报的啊?他们本该拥有更好的生活啊?但是这也就是平凡的世界,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平凡的一生,肯定会有遗憾。有璀璨的高光时刻,有残喘的人生低谷,感受过真情的爱抚,也感受过人性的刺骨,领略过山河的浩瀚无垠,也凝望过背影的歪斜萧索。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渐渐地丰盈着自己的内心,完善着对生活的理解,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好的结局,也并不是所有好的人都有必要走在一起,年轻的时候,我什么都要!随着长大渐渐发现,并不是所有好的东西都要属于自己。好好生活吧,少年!用心去感受,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份感情,无论欢乐还是痛苦,用尽全力,去过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