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自传性散文集,一部在病榻上坚持完成的随笔,路遥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他以真挚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自己潜心创作的往事和追求梦想的历程。这本书是了解路遥、倾听路遥,阅读《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必读书。追梦的人会在这本书中清晰地看到自己。
从前的我真的不知道人的潜力会有这么巨大,从路遥身上,我看见了。我不敢相信,路遥用了他整个青春来完成《平凡的世界》这部巨作,工作量的庞大往往使人望而止步,而路遥却选择迎难而上,在选择的危急关头,他选择了坚持和坚守。坚持的是如何完成这部作品,坚守的是自己内心当中那深处灵魂的呼唤之声。
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回望路遥的创作过程,让我的对待写作的观念也有所变化,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它并不是一本激励你勇往直前的励志随便,而是真正给你灵魂鞭挞的良心作品。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说到根源上,其实是源于他的使命感,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路遥说:“也许是二十岁左右,记不清在什么情况下,很可能在故乡寂静的山间小路上行走的时候,或者在小县城河边面对悠悠流水静思默想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在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项重要的事情,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啊!其中的过程自不用说,那必定是享受的,等到经历过风刷之后,源自内心的那种喜悦感和成就感是无可名状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某种抱负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会有过许多理想、幻想、梦想,甚至妄想。这些玫瑰色的光环大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消散得无踪无影。但是,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其真正复活的可能性。
说到这里,人呐,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只有工作和不断学习,才能够使我们感到充实,让我们明白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拼命向前的过程,我们不能够逃避人生中的疾苦,而是要直面它,甚至冲破它的束缚。
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桑叶变成茧。但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来说,这个观点也是受用的。读书嘛!读到老,自然也要学到老,毕竟,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
这是《平凡的世界》的第一段,我之所以把它抄录下来,主要原因就只有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万事开头难,写作亦如此。这是交响乐的第一组音符,它将决定整个旋律的展开。
长卷作品所谓的“开头”,照我的理解,主要是解决人物“出场”的问题。开头。这是真正的开头。
写什么?怎么写?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一切都是神圣的,似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令人难以选择,令人战战兢兢。在路遥历经和自己内心的一翻殊死搏斗中,终于写下了《平凡的世界》的开头,一切都是那么平静。瞧瞧大师们,他们一开始的叙述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记着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这应该是一个原则。为什么中国当代的许多长篇小说都是虎头蛇尾?道理就在于此。这样看来,不仅开头要平静地进入,就是全书的总布局也应按这个原则来。
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地凋谢。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是啊,我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往往要有这种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真正的动力促使我们发奋图强,而不是在碌碌无为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2000字 第(2)篇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
◆ 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你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咨嗟”之余,我开始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而且,不管是否有能力,我也敢勇气十足地对其中的某些著作“横挑鼻子竖挑眼”,去鉴赏它们的时候,也用我的审美眼光提出批判,包括对那些十分崇敬的作家。
从现代小说意义来观察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在成就最高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四部书中,《红楼梦》当然是峰巅,它可以和世界长篇小说史上任何大师的作品媲美。在现当代中国的长篇小说中,除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比较重视柳青的《创业史》。他是我的同乡,而且在世时曾经直接教导过我。《创业史》虽有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但无疑在我国当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位置。这次,我在中国的长卷作品中重点研读《红楼梦》和《创业史》。这是我第三次阅读《红楼梦》,第七次阅读《创业史》。
◆ 把一切伟人和他们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都统统赶出房子。完全用自己的心灵写作。没有样板。所谓的样板都诞生于无样板中。
◆ 中国当代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一位是已故的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他们为我的文学“教父”。柳青生前我接触过多次。《创业史》第二部在《延河》发表时,我还做过他的责任编辑。每次见他,他都海阔天空给我讲许多独到的见解。我细心地研究过他的著作、他的言论和他本人的一举一动。他帮助我提升了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精神素质。而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我走入文学的队列。
◆ 的确有些很不一般的表现。但无疑和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西蒙、塞拉、伯尔、伦茨、辛格、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等西方和拉美现代派大师比较,还有相当大距离,更谈不到超越。
◆ 人类常常是一边恋栈着过去,一边坚定地走向未来,永远处在过去与未来交叉的界线上。失落和欢欣共存。尤其是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如同儿女和父母的关系。儿女终有一天可能要离开父母自己要去做父母,但相互之间在感情联系上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割舍,由此而论,就别想用简单的理论和观念来武断地判定这种感情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
◆ 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这是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的命题,也是我的命题。哲学的断定是一回事,艺术的感受是另一回事。艺术家的感受中可能包含哲学家的判定,但哲学家的判定未见得能包含艺术家的感受。理性与感情的冲突,也正构成了艺术永恒的主题。拉斯普京曾写了《告别马拉礁》,揭示的正是这一痛苦而富于激情的命题。
◆作家可以写破碎的灵魂,但作家自己的灵魂不能破碎。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2000字 第(3)篇这本书,路遥的随笔。记述了他本人写作的历程。
不知道的人,确实不知道写作对作家而言,也是一场持久战。以前我是这么认为,这些作家能写出那么精彩绝伦的作品,脍炙人心的故事,一定有着某点天赋,他们挥笔而就,一气呵成,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为他的新生儿而欢呼。
看了路遥的自述,我更清楚的知道了,这样的太少了。为了写长篇小说,花两年时间准备工作,对所有这段时期的报纸杂志过一遍,而且每天还要量身定制要阅读的书籍,涉及方方面面,笔记做的更是数不胜数,这样的毅力还需要强大的体力支撑,还有那孤苦的灵魂,把毕生精力甚至生命投入到这场浩大的工程中去。
对,路遥成功了,还有千千万的中国伟大的作家诗人,小说家也都成功了。他们让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成功后的风采。正如路遥所说,小说《人生》成功以后,他的生活也被打乱了,他出名了。别人就认为他有钱了,他成名了。但那并非路遥所想要的生活。就像莫言,他获得诺贝尔奖前后是两种不太同的生活。虽然他处理的很恰当。
这就是路遥!!
2019年作于天津河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