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史蒂芬·柯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为中国商界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世界500强企业必备培训课程。奥巴马、克林顿、普京、李开复、汤姆彼得斯、肯布兰佳、世界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一分钟经理》的肯布兰佳、世界第一潜能专家安东尼罗宾、华人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纽约时报》《福布斯》《财富》《商业周刊》《经济学人》《哈佛商业评论》鼎力推荐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更是个人获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读者遍及工商业、政府部门、军队、学校以及家庭等各个领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改变甚至帮助实现一个国家的强大。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精选柯维博士“七个习惯”的最核心思想和方法,为忙碌人士带来超价值的自我提升体验。用最少的时间,参透高效能人士的持续成功之路。 点击链接进入旧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Stephen Covey 在他的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中阐述的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如果对本书熟悉这部分可以略过:

Habit 1 - 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主动选择)

Habit 2 -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以终为始(开始前想象结束)

Habit 3 - 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

Habit 4 - Think win-win 双赢思维

Habit 5 -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知彼解己(首先理解别人,再寻求被别人理解)

Habit 6 - Synergize 统合综效

Habit 7 - Sharpen the saw 不断更新

这些大多来源于心理学的思想也早已被上亿人讨论学习证实挑战。

今早从Steve Pavlina的twitter中看到他写下了 “低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7 Habits of Highly Ineffective People ),与《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对照起来看实在太有意思了。

Bad Habit 1 - Be Reactive 消极被动

消极被动的人们在对外界进行反应时忘记了这一点:外界环境的刺激与我们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可大可小的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中填充的内容使一切变得不同。这就是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中著名的ABC理论(Activating events—Beliefs—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

Coldplay的《viva la vida》专辑中有一首歌《lost》,其中两句歌词写明白了刺激和反应之间是有选择的:

Just because Im losing, doesnt mean Im lost

只因为我正在失去,并不意味着我已迷失自我(并不意味着我已失败了)。

Just because Im hurting, doesnt mean Im hurt

只因为我正在伤痛着,并不意味着我已伤痕累累(并不意味着我已受到了伤害)。

一切都在于我们选择的beliefs

举一个例子:别人想激怒你时,你可以选择从一个高的视角客观地俯视那个人和你,思考一下他想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你的不同反应会对你和他以及论题或事件的进展产生什么效果等等。

或许谁都不希望完全被人控制,所以“别人想让你生气你就生气”也并不是不能避免的。别忘记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空间足够我们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当然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有很多没有选择的情况(重要的选择可能就更少了);其实更准确点说是许多情况下或许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只有一个可能的选项(其他不好的选项可以轻而易举排除)。这种情况看似简单,但却很可能因为无法选择而引起很多情绪和态度的改变并产生焦虑。这时候“just do it!”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许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Bad Habit 2 - Set no goals 没有目标

这个很好理解,但很难解释清楚。

因为“没有目标”的情境我们很容易遇到,“有目标”也不难做到,真正难做到的是以下的一些判断:什么时候该有目标什么时候不该有目标,怎样设定和区分对待大的目标小的目标不大不小的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分别要分配多少精力去追求,需要坚持多长时间来实现目标,是否需要近乎于倔强的坚持等等。这些判断需要我们有丰富的阅历。

很多人总说有目标不去行动也白搭,而且大多数人确实是有了目标不去行动的。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有了目标就去行动并且坚持下来呢?我认为就是上面的办法,认真思考你的目标,把上面的还有更多的选择题判断题都做完,在心里(最好是写下来)完成一份详尽的目标分析报告,真正在内心中接纳你的目标。当你为你的目标投入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去研究思考讨论并且确认之后,你就不会想轻易放弃了。放弃成本大啊=)

如果只是说一句:“我要怎么怎么样!” 这种目标几乎一定不会达到的。你的内心就没有认可这个目标。

如果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像叔本华或尼采那样思考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目标;或许会体会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感觉。如果说“人生没有意义”,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个人觉得更好的办法不是局限于人生到底要不要有目标,而是试着“找一个合适的目标”,看看是否对你有帮助。我已经习惯了带着目标生活,这样会使我更幸福;虽然不时还是会去想那些终极问题。

Bad Habit 3 - Do whatever comes up 做无论什么发生的事(来什么做什么)

做事之前需要分清轻重缓急,但对于多数人来讲要走很多的弯路才能认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紧急的。在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时,思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思考的时间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机会成本(有可能想来想去时机就错过了)。所以长时间锻炼出来融在自己血液里值得自己信赖的直觉有时候更加重要。(参见科比推荐过的Malcolm Gladwell《决战2秒间(blink)》一书)

就算我们分清楚了事情的四种类型(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怎么样对不同的事分门别类进行时间管理还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对那些情感上不想做但理智上应该做的事(这些事往往是一些不想面对但必须总要面对的难题),我个人的处理方式是:自己设定一段可长可短的 supertime,在“超级时间”里保证自己不受任何别的因素影响专心做这些事;supertime结束时如果没做完,再设定若干时间以后下次的 supertime,如此交叉反复直到做完为止,但不勉强自己一定要完成。如果非要完成,往往会让自己精疲力尽,毕竟面对的很多可能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能完成就已经很棒了,为什么还要期待一次就能完成?在两个supertime之间,给自己点奖励吧。=)

Bad Habit 4 - Think win-lose 输赢思维

输赢思维认为世界是个“零和游戏”,你有我就没有,你赢我就输,你多我就少。事实是这样么?社会的发展是靠大大小小的团体和个人的创造,而不是争夺或掠夺。与外界对抗,非要争个你输我赢我认为是最得不偿失的事情(没有之一)。因为在我们与外界对抗只能构筑我们坚强的盔甲,而同时失去了个人成长的机会。

其实我们唯一需要去“对抗”的就是我们自己。

社会学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基因做斗争。(参看《社会性动物》、《欲望之源 》,) 只是这样的斗争很多人几乎没有赢过,或者偶尔赢也不知道怎么赢的。

Bad Habit 5 - Judge people 评判别人

在人与人之间冲突与合作时,要先去理解别人再去寻求理解;而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反而去评判别人的功过是非。 如果我们尝试过并且认识到理解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自己就也不会那么期待被别人理解了。而把自己的期待建立在别人身上,不总是靠谱的选择。

对大多数人来说,慕容复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既不可取又做不到的,但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容易理解却也相当难做到,所以只好“堕落”到通过评判别人去寻找少的可怜的优越感了。

圣经上说:Do not judge, and you will not be judged; do not condemn, and you will not be condemned; give, and you will be given; forgive, and you will be forgiven.

是一个意思。

其实我个人觉得坏习惯六应该是(与习惯六Synergize 统合综效对比 ):

Bad Habit 6 - Separate 分割

你是否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把经历的人和事看做是分离的个体,没有把生命中一个个点串联起来成一条属于你自己独特的蜿蜒优美的曲线(道路注定曲折,直线是不可能的)。

确实,很难说我们生命中所有的经历都是否“有用”,更难说这些经历这些学习得来的经验什么时候“有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生命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总有一天会发现它们在应该的时刻发生过,这应该是一种美妙的体验,一种活在当下的体验。

Steve Jobs辍学前在学校时学了好久艺术字(英语的“书法”)。他是写程序卖电脑的,根本不知道学这么有什么用。但在许多年以后,在设计第一台mac时,那些优美的字体漂亮的界面成为了他打翻身仗的制胜法宝。如果没有这个经历,他奇幻的右脑就得不到锻炼,就不会有后来不断更新的设计理念,也就不会有ipod macbook iphone了。

在他著名的斯坦福毕业典礼演讲中也讲过要“connecting the dots(将生命中的点连接起来)”。

Bad Habit 7 - Burn out (一次)燃尽 / 精疲力竭

个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时间长着呢,不用急着用完你的燃料。如果我们以百米跑的速度去跑马拉松,结果就提前把自己燃烧完了,燃料枯竭后就会止步不前。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不断的挑战自我,更新自我。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永远用初学者的心态去认真对待每一天,让每一刻在你的脑海中都是崭新的。既不期盼心想事成,失败了也不气馁。因为生命中的难题不是来打倒我们的,而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

大家都不会否认这句话最佳的诠释人是星矢为首的五个小强,永远在Sharpen the saw, 永远在练习超强的抗击打能力,永远在面对敌人(困难)时先保存实力仔细研究对方的破绽直到看清楚敌人(困难),就算自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逐渐积累的小宇宙却已经在内心深处聚集起来,就等着雅典娜召唤呢。=)

我们的雅典娜是自己的内心。任何时候如果接收到了从自己内心发出的使命的召唤,都要像星矢小强们接收到雅典娜的召唤一样“燃烧吧小宇宙”!!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书中提到七个习惯,

积极主动、确定目标、要事第一、双赢思维、设身处地、集思广益、不断更新,是一个人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的过程,也是从个人成功到人际关系成功的过程。

具体为: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我想要养成这个习惯,首先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写读书笔记这件事是我主动要求自己这么做的,没有任何人逼迫我一定要去做这件事,而是我的内心殷切地希望我每看完一本书,都能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并且这个将内容“输出”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去加强应用。对于没有太深刻理解的书,哪怕只是记录下来一些我现在还无法懂得的东西,留到以后拥有了更多的经历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希望那些恍然大悟都自有其根据。无关于写作水平的高低。,这是我想做的,我愿意拥有的一份记录,所以看完这本书我应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来写这篇读书笔记。

用人话说就是,你不能看到舍友打LOL,你就放弃学习去玩手机。

习惯二:确定目标(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创造。

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应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入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

更确切说就是,你需要对自己承诺一个目标,并依照目标作为人生奋斗依据。或者把目标换成梦想,这样能理解了吧?

假如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 FIRST)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

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摆在第二。

分清主次缓急,按紧急程度来看写读书笔记是在我完成自己每日必须要做的任务之外才能去做的事;按重要程度来看这是我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空闲时间之中“第一”要去完成的事。

你不能颠倒起床与小便的顺序,这就是本单元关于时间管理的中心意义,说白点就是,搞清楚当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患不足的敌对式竞争。

再用人话解释就是说,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与同伴的共同点,想办法与同伴一起获利,而不是损人利己,也不是舍己为人。

习惯五:设身处地(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的关

系。对方获得了解之后,会觉得受到尊重和认可,进而卸下心防。

多体谅他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这就是这几句话的意思。

习惯六:集思广益(SYNERGIZE)

集思广益即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也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超过个人之见的办法。这是,创造式合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本章其实就是指这个。独断往往是失败的开始。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不断更新,是指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

自我更新是一个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我将这些习惯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输出,无形中也在不断地更新我对于这七个习惯的理解。纳塔利·戈德堡说“生活不会是井然有序的,不管我们怎样努力想让生活有条有理,意外总会发生:恋爱,死亡,受伤,祸从口出。”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在变化,这些变化刺激我们对它做出回应。“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为了不断地进步,我们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写读书笔记是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每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都是一次更新。

摘录了几句有价值的句子

摘录几句有价值的句子,留着发说说装逼:

1、人的求知有一扇“自内开启的改变之门”,除非自己敞开心灵,抛弃旧有观念,否则没人能够为你开门;

2、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亚里斯多德

3、人生有三种价值:经验价值;创造价值;态度价值。

4、爱是动词,不是感受。(不要说没有爱情了,要说你主观要不要爱)

5、努力做事,插手“关切范围”之事,可以逐渐扩大“影响范围”,使得影响范围愈加接近关切范围,无能为力之感会逐渐降低。

7、人生面对三类问题:可直接控制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去消除问题;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发挥影响力去消除问题;无能为力的问题,微笑接受问题。

8、借拟定目标的过程,澄明思虑,凝聚继续向前的力量。

9、以原则为生活重心指导行动,行动会发过来加深对原则的认识和坚持的力量。

10、心灵演练,在脑中模拟各种情况下的反应,会有助于形成实际的处事习惯。

11、时间管理:选择目标,安排进度,逐日调整。

12、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制与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才懂得分寸。维系人与人之间情谊,最要紧不在于言语或者行为,而在于本性。

13、能增加感情帐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这是被人信赖的基础。

14、六种增加感情存款的方法:了解别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坦诚相待(阐明期望),诚恳正直,勇于道歉(并非勤于道歉)。

15、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16、三个沟通层次:自我防卫,彼此尊重,集思广益。

17、自我修炼包括身体、精神、心智与待人处事四方面,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于团队。

本书的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不断更新就是要求我们不能停止脚步,要不断的运用前面的六个习惯从四个方面来更新我们的天性: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简言之就是锻炼身体;更新自己的人生方向、价值观,可以看文学作品,也可以听音乐作品;多看书思考,可以写作,学习知识,磨砺心智;与人合作,多交流。其实细细思考这个习惯会发现这个习惯巧妙的传达了要我们不断坚持前面六个习惯的观点,如果一直坚持“不断更新”这一习惯,也会一直坚持前面的六个习惯。

以上是我写的这本书的读后感。这本书的内容很多我阅读的时候的感触也很多,每个习惯认真思索下去都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这段时间也一直在专注于个人的领域,也了解了公众领域的成功也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我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达到独立在未来能获取公众领域上的成功。

在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过程给我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其实扪心自问里面的大多习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都大概的感受到过也自己记录过。但如果让我自己去摸索的话,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摸索出来且不分主次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可能没有形成自我便盲目追求公众领域的成功以至于迷失自我。这本书也让我整个人向前迈了一大步。以后我也会多阅读书籍,多思考,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主要介绍了人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和不断更新七个习惯。这七个习惯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前三个习惯有利于帮助个人领域取得成功,随后的三个习惯致力于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第七点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这本书中感触较深的有以下三点。一是要积极主动。积极主动不仅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个说起来很浅显的道理,但人们实际却经常被外部环境绑架。高中时就为了取得父母的喜欢,装成好学生。不论自己多想出去玩,也会在书桌前坐很久,即使并没有看进去什么内容。工作之后,也不喜欢收拾房间,只在有朋友来访的时候匆忙收拾,也是为了赢得朋友的好感。想去旅游,但约不到人,就一直往后推。因为下意识觉得,旅游是为了和朋友建立感情。直到几个月前,才突然醒悟。人生属于自己,没有必要做所有事都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好感。自己要为人生负责。于是,开始着手改变。首先是从收拾房间做起。看见干净整洁的房间,自己更加有了好好生活的动力。然后开始健身,旅游,读书,写书评,上mooc。生活好像有了挺大的变化。但最开始仅仅是因为,认识到人生属于自己,需要积极主动,多做影响圈的事。二是要事第一。这件事情也是知易行难。尤其是当拖延症复发,要事又是一件难事的时候尤为明显。但没有办法,还是要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先完成,再完美。三是要建立人情账户。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涉及个人领域成功,还涉及公众领域的成功,并把这两者统筹,有些马克思的风范。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使自己再优秀,没有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自己的力量就依然弱小。要想建立联系,就要时常维护自己的人脉,多和别人联系。这也是积极主动的一种体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