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关键提问 读后感(3)篇

关键提问
作者:詹姆斯·E.瑞安
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是通过问题形成和加深的。好问题不仅能引导他人决策,也能帮助自我突破认知。何为好问题?在詹姆斯·瑞安看来,问题的好坏要视情境而定,但有5个问题是一切有效对话中不可或缺的:1.“等等,你说什么?”——用来帮助自己和他人梳理想法,加深理解。2.“不知道……”——用来发现新事物,建立伟大洞见。3.“我们能不能至少……”——用来打破僵局、超越分歧、达成共识。4.“我能帮什么忙?”——用来表达尊重,鼓励他人面对问题。5.“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用来找到问题的关键和目标的核心。在哈佛大学2016年的毕业致辞中,教育研究生院院长瑞安用这5个问题诠释了有效沟通的智慧。这本书正是源于此。书中充满了许多幽默、动人的小故事,并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的视角说明,如何用这5个问题作为一切理解和进步的开始。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寻找答案。答案的好坏是由问题决定的。如果你不会提问,那就从这5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吧!
关键提问 读后感 第(1)篇

很薄的一本,浓缩全书,就是五个问题:n“等等,你说什么?”是一切理解的源泉。“不知道为什么?”是一切好奇心的根源。“我们能不能至少……”是一切进步的起始。“我能帮什么忙?”是所有美满关系的根基。“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能帮助你触及生活的核心。◆ 引言 问题不对,你永远不会成功n>> 我们不应把时间浪费在担惊受怕上——担忧过去、未来、不确定性、他人、新创意、新环境。◆ 第一章 先理解,后下定论n>> 之所以将“等等,你说什么?”放在不可或缺的问题列表的首位,是因为这个问题是一种寻求详细解析的有效方式,而详细的解析是真正了解某事的第一个步骤,无论是了解一个创意、一种观点、一种信念,还是一份商业提案。>> 有太多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努力真正理解某人或某事,就过早判定自己是否认同某人或同意某种观点。>> 史蒂文斯法官提问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经久不衰的道理:在几乎任何情况下,最好都要先让对方解释说明,再进行申辩。>> 在掌握了所有的信息后再做批判,明显要好得多。>> 在家庭和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条经验尤为有效。>> 培养先理解、后下定论的习惯,也能够帮助你规避毫无意义的争执,加深你与周围的人的联系。◆ 第二章 保持好奇心,建立新认知n>> 你应该花些时间看看周围的世界,关注身边的人和环境,同时记得问自己一句“不知道为什么?”n>> 不知道我能不能加入大学的赛艇队(行不通,大家可能还记得,我太矮了),不知道我能不能加入一支无伴奏合唱团(行不通,因为加入的人必须会唱歌才行),不知道我能不能去打橄榄球(可以,因为这与身高和唱歌好坏没什么关系),不知道我能不能在大学毕业后靠捡垃圾在澳大利亚自力更生6个月(行不通,自从在垃圾箱里捡到一只死猫之后,我就决定不走这条路了)n>> 如果你不断提问“不知道我能不能这样做”,你就一定会找到让你心驰神往的事情。>> 即使是周围最确凿的事实,也值得你提出问题。>> 想要改变现状,第一步就是提出“不知道为什么?”,然后在这个问题后面再附加“不知道能不能?”这个问题。◆ 第三章 后退一步,前进两步n>> 提问“我们能不能至少……”是一种破解僵局的好方法。>> 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些和他人相同的立场,尤其是与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达成共识,你就更容易将这个世界看作一个存在微妙差异的地方。至少,你不会那么容易将与你意见相左的人看作妖魔鬼怪。>> 他们认为,一部“活宪法”应该由法官加以更新,以便适应现在的时代。>> 想要规劝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第一步就是找到一些共同立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n我们更看重事业,而他们更看重家庭。除了本书,其他地方也了解到,欧美那边的歪果仁十分注重家庭:教授会在周五提前做好工作提前回家;工作的地方不愿意离家太远……n>> 我被任命为奥克兰大学的客座教授,为孩子们找到了一所很棒的公立学校,也找到了寓所和汽车。>> 提出“我们能不能至少……”这个问题,就是鼓励自己和他人克服恐惧的良方。>> 认为,不做尝试是人类某些最深刻的悔恨的源泉,正因如此,我才会在我的第二次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上谈到不作为之罪。我认为,与实际做到的事情相比,我们没有去做的事情往往会给我们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第四章 不要表现出“救世主”姿态n>> 用“我能帮什么忙?”这个问题来开头,你就是在抱着谦虚的心态寻求指点。这个问题不仅向对方表达了尊重,也很可能让你的协助更有的放矢。>> 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要认为自己是“救世主”,也不要表现出“救世主”的姿态来。>> 用“我能帮什么忙?”这个问题引出对话才如此关键。用这个问题来开头,表明你在抱着谦虚的心态寻求指点。>> 提问该如何帮忙这个问题不仅向对方表达了尊重,还很可能让你的协助更有的放矢。>> 他们最为需要的,就是发一发怨言,获取一些同情,然后自己想出解决方法来。◆ 第五章 谨慎分辨重点和无关信息n>> 我们或许太过注重常规,并因此而分心。我们或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对摆在我们面前的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却不予面对。>> 所有这些情况下,问问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是很有用的。>> “酋长”果断撇开大量信息,辨认关键问题和难点的能力的确超群,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位如此成功的律师n“这是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谁关心这个问题?讨论的目的是什么?你、我是否需要参加这个讨论?还有谁需要参加这个讨论?讨论的重点是什么?”n这个抽屉里的问题,其实都是在问:我们是否需要讨论这个问题?n>> “这是场真会议,还是场假会议?”n>> “这是场真会议,还是场假会议?”n>>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以便能完成工作之外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事情,比如与家人和朋友共度时光,或是追求其他的兴趣和爱好。>> 人们在扪心自问他们宏大生活的重中之重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无论对于家庭的定义如何,绝大多数人都会将家庭包含在答案之中。>> 关于你的工作、家庭、友情,以及该如何行善,这些主题中的重点需要你自己做出判断。另外,就像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这一始终存在的需求一样,在不同主题出现摩擦或是相冲突的时候,你也需要判断该如何找到平衡。>> 当你的人生走到尽头,你所看重的东西会是什么?到那时,物质利益只会占很小的比重,而你与他人之间的情谊才会是你人生的关键。◆ 结语 人生如是,你是否获得了你想要的东西?n>> 道格之所以能成为室友和同事中的领导者,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并不愤世嫉俗。>> “人生如是,你有没有从中得到你想要的东西?”n>> “等等,你说什么?”是一切理解的源泉。“不知道为什么?”是一切好奇心的根源。“我们能不能至少……”是一切进步的起始。“我能帮什么忙?”是所有美满关系的根基。“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能帮助你触及生活的核心。

关键提问 读后感 第(2)篇

排版有点乱且内容有一定重复性,但还是获得了5个关键提问,或许更多,如此,便是开卷有益。

  • 第一问∶等等,你说什么?

更像一个缓冲的过渡性提问,让他人通过这个问题梳理好自己的思路,也给自己一点时间厘清重点,在后续沟通中,能使问题表述的更全面也更详细,只有自己充分了解到他人的想法或需求时,才能准确的提供帮助。

  • 第二问: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能不能?

在面对周遭事物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多向自己提问这个问题,保持适当的好奇心,不因年龄的增长而衰减。

  • 第三问:能不能至少......

在面对分歧的时候,提这个问题,看似是在退步,其实是在更好的推进交流并达成共识。

  • 第四问:我可以帮你做什么?

把善意的主导权交到想要帮助的对象手上,避免自以为是的善举造成伤人自尊的尴尬或弄巧成拙,也能更进一步的了解需要帮助的人的需求,使帮助更有的放矢。

  • 第五问: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抓住关键问题的核心并深入矛盾中心,更好更准确的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提问 读后感 第(3)篇

等等,你说什么?知道为什么?我们能不能至少。。我能帮什么忙?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还记得中学时期,参加科学营时,常常被批评自己问的问题不好。。如果自己问的问题能够轻而易举地在网上找到答案,那为什么要问?

执着于问题的质量,有好一段时间连问问题都不敢。。但作者告诉我们的是,不管问的问题有没有质量,有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好的起步点,是一切成功的泉源。。

我想,最重要的不是向别人提出问题的质量,而是有没有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倘若自己问倒了自己,又很想知道答案,又何必担心问题的质量呢。。

勇敢地开始向自己提问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