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尔维诺说,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这本书的文字,就像诗一般优雅和充满节奏美感,又像数学公式一样工整简洁。卡尔维诺从55个角度对城市做了55个思维图景的刻画,列出了55个城市的清单,在组合与排列中构造了这些完美的城市图像。全书通过对马可波罗与忽必烈对话的建立,将散文串联成了一个想象中的旅途。他们的对话由真实进虚幻,由过去及未来,由概念到本质……他们从真实的旅途开始思考,然后质疑时间的存在性,质疑城市的存在性,质疑自己帝国的存在性,质疑这段对话的存在性,最后质疑彼此的存在性……这种表现手法尽管在阅读时云里雾里,但回头一琢磨,简直棒极了!n我很少看这种“纯文学”的书籍,所以整个阅读过程中似懂非懂。但这本书的奇怪之处在于,阅读进入后期,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发挥自我想象,然后脑海中会憧憬独属于自己的“看不见的城市”。这些年来,走过了不少城市。每到一个新城市,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哪座城市是属于我的,而我又属于哪座城市?最后的结论是,每座城市都有属于我和不属于我的地方。正如卡尔维诺所言,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都在经历乡村(故乡)解体,都开始在城市中做寻根之旅,这是我们的宿命。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城市,哪怕是“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1000字 第(2)篇城市的黑洞n子皿n看不见的城市,触摸不到的你。一生中经过的一个个城市,都和我们的城市不同,路过的一个个人也和你不同,我们像那寻找回程的船和骆驼,那个对镜梳妆的女子该是等了你好久了吧。人和城市一样,从萌芽到繁盛到消亡,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如同点点繁星亦有生有死。短短一场梦,夜晚出发的年轻人等清晨到达Isidora 已是老年。我们蹲在墙边,像其它老人一样,心里念的还是记忆中的你、而欲望已成回忆。遗忘和坟墓同名同姓,戴着同样的面具。城市终会被时间的黑洞吞噬,各种各样的城市在炼狱中被捏碎成一粒粒尘埃。只有你的名字闪烁着,不肯屈服。祝愿它找到新的脸孔,在新的城市落脚,看到新的街道和人群。一局棋了,空空的棋盘上很快就会有新的城池和战争。卡尔维诺的这本小书,看的时候像透过显微镜看微观世界,又像透过万花筒看人生百态。读完把各章节按类调整,看看他藏在“城市”掌纹的密码。各种意象交错,像人、事、和物的寓言。我们不也是这一个个城市的过客吗?我们决定自己要看到城市的哪个侧面,我们决定记住城市的哪些细节,我们制定自己一生的游戏规则,却又被更广大的网禁锢。好多次想到《鞑靼人的沙漠》,也想到博尔赫斯的梦和迷宫,还有里尔克的核和荣光中的佛。睁眼闭眼之间,物换星移,而我还等在Zora, 也许是Fedora。记忆有时也不那么可靠,也许可以踏入同一条河流,不是么?n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1000字 第(3)篇快一半了都没看懂,快懂的时候戛然而止了。在这本书里,卡尔维诺对城市的各种形态展开了“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城市就像梦境,是由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但你所有可以想象到的就能够梦到,能梦到的就存在。他还说,“形式的清单是永无止尽的: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这是有道理的。我去过很多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能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我最喜欢做的不是去景点旅游,而是跟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居民聊天,听听当地的方言、看看当地的建筑,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情全部都在这些细节里,而这些细节里经常能遇到那个“看不见的自己”。比如我喜欢绍兴的人文,不喜欢的广州的五彩斑斓;喜欢北京的大气和包容,不喜欢上海的精致和繁荣……我甚至觉得,前生我就出身在绍兴,而老年可能会定居留在威海。不同的城市,就像不同的镜子,反射出自己的前世今生。芒福德还说,语言和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两个发明,这个我也认同。我是属于城市的,不然像我这种走到哪里都是少数派的人,没有都是“外来人”的城市包容,何以为家?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