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800字(3)篇

实用性阅读指南
作者:大岩俊之
牢记每一本书的内容 切实转化成自身能力 ................... ※编辑推荐※ ☆ 每年阅读300本书以上的日本知名讲师,告诉你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二八法则”“艾宾斯曲线”牢牢掌握每一本书中的知识,让你每一次的读书都不再是无用功。 ☆ 书中整理记录了大量作者亲身实践的读书案例和思维导图,如“读书+创业”“读书+资格考试”“读书+提升工作技能”等,用更直观的方式教你带着目的去读书,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内容简介※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读书这一行为或多或少会带有目的性,有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时为了提升工作能力,有时想要从书中获得灵感,等等。但是,有时候我们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还是没有彻底掌握书中的内容;有了新的灵感和见解,也没有马上付诸行动。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这本书介绍了作者在创业时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他用大量的书和实例讲解自己是如何做笔记、如何牢记书中的内容,以及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其中更有作者精心总结的实用性读书技巧,能够帮助你提高阅读效率,缩短阅读时间。例如,如何制作一本书的思维导图,给书中内容创建形象、联系记忆,将书中的关键词整理成故事等。这本书,让你的读书不再只是“读书”。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800字 第(1)篇

#2018年阅读清单# 2018012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最开始听到这句话是在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刚开始听到的时候心中非常的触动,感觉这句话太有道理了,但究竟是为什么却没有去想过,只是觉得可能很多道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吧。

直到前几天在另外的一本书中看到作者的一番话才明了,道理都没有错,但是我们都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没有付诸行动去实践和验证,那么知道的道理再多,也无法指导人生,人生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这就像我们读书一样,读了很多书,也吸收了知识,但是却没有任何成效,那就跟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是同样的道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把读过的书转化成实际的能力来改变自己呢?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大岩俊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秉持着“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从不爱读书到一年阅读300多本书。

读书效率是高了,但是总是记不住书中的知识,于是参加了很多的读书研讨会来研究如何才能过目不忘,当时作者特别想成为一名研讨会的讲师,就把市面上相关的书都买回来读了一遍,可是过去很长时间了,仍旧没有成功,最终才发现,读书是获取知识,行动才能够让梦想实现,所以开始通过读书设定行动目标,不断的深耕,最终成为了一名研讨会的讲师。

所以《实用性阅读指南》并不是单单告诉我们如何阅读积累知识的,还根据作者的自身经验总结了能够实际行动的方法,本书一共有五大章节,作者分别从有效阅读、做读书笔记、牢记内容、付诸行动行动以及读书改变人生的实例来指导我们如何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改变人生的能力。


一、如何高效阅读

1、确定读书目的

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中书,作者原尻淳一说,大部分人阅读慢的一个原因是总想着一字不漏的把书读完,哪怕是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也要硬着头皮读完,结果时间也浪费了,读书的兴趣也消磨殆尽了。所以在我们阅读商务类书籍的时候,不仅带着求知的好奇心而且还要带着问题,也就是说要有目的的阅读,这样才能够主动的去阅读,阅读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2、掌握书本结构,确定想要的信息

在清楚阅读一本书的目的之后,通过对目录、序言、后记等部分的阅读,明确哪些是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然后深入的阅读,对于不需要了解的信息就大胆的跳过。

因为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书本的20%,而这20%中最重要的也只有4%,也就是说一本200页的书只有大约8页是最核心的内容,找到这个核心的内容,重点阅读。

3、有时间意识

不管我们在工作还是生活,一旦一件事情有了时间的限制,时间的利用率都会比较高,比如开会,如果一个会议没有详细的时间安排,那么东拉西扯的估计好几个小时都结束不了,一旦给个20分钟限制,那会议的效率立即就上去了。这放在读书上同样有效,就像在网易蜗牛读书APP阅读一样,因为每天只有一个小时免费阅读时间,所以在这一个小时中,精神高度集中,阅读的效率非常的高。


二、如何牢记书中的知识

我们大概都有过读完即忘的经历,然后苦笑着说自己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其实这真的跟记忆没有关系,是因为没有使用好的方式,比如写读书笔记或者是画思维导图以及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都能加深印象,防止遗忘。

1、巧做读书笔记加深印象

读书一定是要做读书笔记的,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整理书中的知识加深印象,另外一方面也能够留住阅读中迸发的灵感,便于我们写出自己的原创内容。

做读书笔记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像《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一边摘抄一边做评论,为写书评积累了素材和灵感;此外还有思维导图,这是作者大岩俊之比较推崇的方法,利用图片和色彩来刺激大脑加深印象,作者介绍了两种思维导图制作读书笔记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按照顺序来总结一本书的章节,标题和小标题。这样能够大概了解一本书的结构,看到思维导图中的关键字就能够想起书中的内容。

第二种方法,按照顺序整理书中自己感觉重要的部分。这样通过思维导图就能够立即找到哪些地方是重点内容。

不过如果一边读一边做思维导图,就会发现要么知识点太多了,一张纸写不下,要不就是就是有的分支上知识点太少了留下了大片的空白,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做思维导图之前先把书通读一遍,该做的标记都做好,对书的框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2、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反复阅读留存记忆

我们人的大脑本来就是善于忘记的,根据德国科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当我们在记忆一个东西的时候,20分钟后,遗忘了42%,1个小时后遗忘了56%,1天过后,甚至会忘记74%,从此之后变化不是特别大,1周之后忘记77%,一个月之后忘记79%,这个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如果我们能够反复阅读一本书,那么知识就能够记忆的深刻,但实际上一本书反复阅读两三遍恐怕也很难做到,在前文中我们也提到了,一本书中重点的部分只有20%,我们只要把这20%的内容找出来,然后反复的阅读,就可以牢记书中的重点知识了。

3、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

输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说给别人听,一个是写给别人看。先来看说给别人听,我们在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都要先想着,如何才能教会别人,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知识貌似是懂了,其实还有很多的盲区,再返回来学习就会加深理解,所以说教就是最好的学习。

此外就是写给别人看,如果想要写出来那么就要先读懂,理解了,才能写的出来,所以带着写的目的,在阅读的时候就会特别的留意这本书的框架以及书中的重点知识是什么,看书的时候就会非常的认真,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清晰。


三、将知识付诸行动

尤其是针对商务类的书籍,读完之后付诸行动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发挥阅读的效果,否则花费了大把的时间,就算是牢记书中的内容也没有任何效用,以下我们通过几个步骤来让知识转化为行动。

1、从书本上设置行动目标

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带着目的去阅读,阅读之后要设置行动目标,行动目标列多少都没有关系,但是要按照重要性以及紧急程度进行排序,而且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能够明确知道下一步的目标才有效。

2、想象目标实现的样子

成功的欲望能够让行动更持久,因此要在脑海中清晰的想象目标实现的情景,人类都是通过五感来识别外界的信息,作者在书中把五感分为:视觉、听觉、体感三类,称为VAK模式,每个人对自己的VAK模式都有不同的顺序,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排序想象。

3、明确自己的现状与目标的差距

首先就是对自己的现状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可以根据百分比来判断,比如目标的实现的状态是100%,那么目前的自己是在什么位置,数字化会比较的客观。

思考了目前状态与目标的差距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来填补差距,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使用5W1H的方式来写行动方案,最好能够给出5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以供参考。

4、确定行动措施,明确下一步

从行动方案中选出目前最想做的事情,然后把确定的行动方案细化到可以实施的每一步,确保每一步都是可以具体的且能够行动的。

5、把计划告诉身边的人,并开始行动吧

比如把要做的事情发到朋友圈或者是微博,一方面是给自己仪式感表明自己的决心,另外一方面身边的亲朋好友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还能够找到志同道合一起行动的伙伴。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行动的时候肯定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只要迈出第一步,随着实践的越来越多,方法也就越来越熟练,就像作者一样,成功的成为一名研讨会讲师。

总而言之,最关键的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有过多少行动,不然阅读了很多书,无法留存在记忆,更无法为自己所用,那就太浪费了。

希望我们都能够通过《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来实践作者大岩俊之教给我们的高效阅读方法,牢记书中的知识点,并且把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能力,真正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800字 第(2)篇

晚上陪儿子看法国的一部动画短剧《微小的世界》,其中有一集是讲蜜蜂的,画面是这样的:早上一大群“勤劳的蜜蜂”嗡的一声从蜂房飞出来,到田野里一片固定的花地采蜜,但是花朵有限,每一朵花上,挤满了数十只蜜蜂,一些蜜蜂甚至都没有采到蜜。这时镜头给到一只蜜蜂,它还在打呼噜睡懒觉,过了一会它醒了,伸了个懒腰也飞出去了,它飞过一大群蜜蜂采蜜的那片田野,在一个垃圾桶上停下了,它看到一份报纸,上面登了一则花店的广告,他顺着广告上的地址找到了这家花店,疯狂的开始采蜜,一会的功夫它的两只前爪就沾满了花蜜,然后它哼着小曲儿飞回了蜂房,继续呼呼睡觉。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阅读亦如此。

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中总结了一些让读书更有效率的技巧,还有一些能够让你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的方法,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没有过多的赘述,深入浅出的讲述阅读的技巧,而且很具实操性,这也是异于其他同类书籍之处。

本书作者大岩俊之,Role Job法人,研讨会培训指导讲师。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大岩俊之曾经也是一个讨厌读书的人,在走向创业的路上,他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于是开始尝试一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却还是无法掌握书中的内容并加以应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参加了一些读书研讨会,总结出了一些个人读书心得,最终,成为一名讲师,实现了创业的理想。

带着“功利性”去读书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读书”这两个字或多或少都会带一些“功利性”,比如我想提高办公软件使用水平,我就会去阅读办公软件相关书籍。打开一本书,我们应该带着目地去阅读,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然后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序言、目录和后记掌握概要。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读书,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最重要的仅有4%,要学会果断舍弃书中非必要部分,找出最核心的那4%去“集中火力”。

没有接触《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之前, 读完一本书我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本以为会记忆深刻,结果我连书名都不记得了。作者大岩俊之在书中提到读书要有时间意识,这样注意力集中度和读书速度都会得到提升。大家应该都有过“临阵磨枪”的经历,考试前几分钟看书,你会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奇快,而且此时的记忆力也超强,用“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形容都不为过,因为在我们潜意识里就要求自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读和记忆。

我们要有意识的“输出”,包括“向他人讲述”和“写下来”,这样更容易记忆书中的内容。上学期间,老师会经常叫同学们上讲台讲解题目,就是这个道理。

过目不忘的秘籍

阅读前先掌握书的整体概况,找出自己想要信息的页码,直接阅读,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对书的理解程度,都会有所不同。2013年去庐山旅游,网上看了庐山旅游攻略,大家一致认为“三叠泉”是必须去的景点。但是我们同行的6个人进了景区大门之后,压根没有看景区线路图,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放飞自我”,大家一路“咔咔咔”的疯狂拍照,几个小时后,依然不见“三叠泉”,询问工作人员后才知道我们方向不对,没办法,驱使疲惫的双腿,继续去寻找“三叠泉”。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果不其然很快就到了“三叠泉”的脚下,但是此刻大家真的累瘫了,爬了不到一半大家就原地休息了,就这样与“三叠泉”失之交臂。可见掌握整体概况的重要性,阅读亦如此。

如果想对书中的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那么“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是不可或缺的工作,书中大篇幅的详细讲解制作“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的方法。

比尔·盖茨、艾伯特·戈尔等众多世界领导者都十分推崇“思维导图”,除此以外。波音公司、英国航空、以及石油、数码方面的国际大型企业在业务培训的时候,都会经常使用。波音公司在对高级航空师百人规模小组的培训通常要花费数年,而自从引用了“思维导图”法,这一漫长的培训时间一下子缩短至几周,由此可见“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人类大脑的构造原本就善于忘记,“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结论,“读了书也记不住书中的内容”成了阅读者最为普遍的烦恼。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每时每刻都在机械化重复着操作,并且可以保证不出错,这正是反复训练的结果。阅读也是如此,通过不断重复,就能牢记书中的内容。

拿我自己举例,在首秦工作的日子,下了中班已是夜里12点多,肚里空空,在小区门口小摊上买一份“烤冷面”,感觉好满足。至今看到路边卖“烤冷面”的小摊,总是会勾起那段经历。人的情感发生波动的时候,就更容易记住事情,读书也是这个道理,简而言之,就是要边读书,边调动情感,做到“共情”。

初中语文晚自习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大家轮流上讲台讲寓言故事,所以大家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积累素材,可以说是滚瓜烂熟,大家基本上都可以完整的讲述出来,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来阅读”。另外通过故事记忆、首字记录文字、创建形象联系记忆、便利贴记忆法,都可以加深记忆。

付诸行动

“学以致用,学到就应该用,不用就浪费”--《读心神探》

大家以为按照作者提出的一些实用性阅读技巧读完书后,就会有很大收获吗?我现在告诉你,并不是!光读书不行动,说明只是把书作为“阅读材料”,认为只要读过书就可以。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不行动起来,就不会有任何效果。

比如我前些日子想做一道“清蒸鲈鱼”的菜,也看了食谱,但是最终因为一些琐事搁浅了,当我昨天想要大显身手的时候,我竟然忘记了食谱上面的烹饪方法,于是乎我又不得不重新看一遍食谱。

学过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去尝试实践,付诸行动,如果只是心里想着“什么时候做做看”,所以的事也就只能止于做梦了。无论何事皆如此,阅读也不例外,只有将我们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工作或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可以将知识转为成自己的能力。

在阅读中,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行动目标,设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比如读了关于沟通的书,设定“明天开始要主动和同事打招呼”这样的行动目标。

在行动之前,我们可以先想象达成目标的时候,自己会处于怎样的状态?会是什么心情?然后在通过“五感”去感受,将自己带入那份激动的心境中去,让自己兴奋起来,能让之后的行动更加流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催自己马上“行动起来”。行动目标清晰后,就必须明确自己现在的位置,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出为了填补差距而具体实施的行动计划,正式开启“行动模式”。

相信各位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不仅可以马上吸收、掌握书中的知识,还可以设定目标,马上行动起来,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种人,即他永远看起来在努力,他的手头总是有事要干,我们刚开始可能会觉得他是工作狂,以后必然有出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年,两年,三年……,他还是日复一日的守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多一份工资,没有多一个头衔,其实说白了这种人基本就是“瞎忙族”,与开头提到那些“勤劳的蜜蜂”一样,忙来忙去没有目的,没有掌握工作技巧,所以忙来忙去却收获甚微。阅读也是如此,如果你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那么你现在的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别人读书读到了成功,而你读书读走了时间”以这句话结尾应该再合适不过了!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800字 第(3)篇

竞争激烈而生活节奏异常快速的当下,大家都想利用书上的知识,来为自己的能力水平添砖加瓦。有的人报了学习班、参加了很多微课的学习。有的人则是买了许多商务类书籍,下班回家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

看到这本热门书籍,还是两个月前的事情了,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本书的作者——这个号称每年阅读300多本书的知名讲师、大岩俊之先生。

他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经过了一番刻苦学习之后,才总出这么实用的读书方法的。他把他读书的切身经历和经验心得,全都写在这本书上,悉数传授给我们。

在他看来,工作着的人们读书,无非就是要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到现实工作当中。不想做无用功——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商务类书籍一定带着目的去阅读

带着自我主动意识去行动,那做任何事情就会更加专注,也因此会更集中注意力,收获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想想我们在玩游戏、逛街选衣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去做的,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明确目的、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带着这样的想法再去阅读。这样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有效的信息,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节省下来不少精力。把余下的时间用来享受生活,想想看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呢?

在阅读的过程中,只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阅读商务书籍最关键的是:把焦点更多地放在目的和问题上,翻开书的同时也会专注于自己需要的内容。

大家刚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着看。其实这样做不是很科学,读书时最先要看的是以下三个部分,即:

(1)序言

(2)目录

(3)后记

以前我读书时,觉得序言部分真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序言部分对整本书来说至关重要,它浓缩了一本书的要点。

不仅如此,目录更是一本书的框架,它就好似人体的骨架一般,想象一下:人类没有骨架做为支撑,这个人体就根本不复存在了。很可以说:看完目录就可以对整本书有个全面的掌握了。

每本书的后记部分,也是属于对全书的概括,个人认为和目录结合起来看是比较好的。我说到这里,有朋友就会问:这样是不是不太好?书买来不都要看全面了么?那样总觉得花了冤枉钱、吃亏了!但大岩老师则告诉我们:

一本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只占整本书的20%,而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最开始应该集中火力,攻克下那4%的内容,能取得不小的成绩。

我们读完一本书,别人问你:从这本书中你学到了什么?大多数人不是“呃…这个什么”就是那个…什么的。总之一句话:说不出来个所以然。可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原因就在于:读书的前提目标不明确。写到这里,我就想起曾经的自己,第一次写书评时尽管绞尽脑汁,但结果还是一塌糊涂。现在想想就是没有以输出为前提,自己当时光顾着自我享受、自我陶醉了,唉~真傻!

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才可以成功!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摸索学习,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小办法。在本书中,这些小办法也得到了印证,那就是“以向他人讲述、让他人阅读为前提”去写下自己所得,这是一种非常有成效的输出。

二.一张思维导图一本书

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读书笔记有多么地重要。我自己本人也是一位读书笔记爱好者,每读完一本书做笔记是必然的,这可是自己读书的结晶啊!

所以,我们每读完一本书,是一定要做读书笔记的。用它来整理所得到的知识和信息,以此来帮助自己加深记忆。

提到思维导图,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它是近来颇为流行的一种笔记方法,是由英国的教育家托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我们学习画思维导图,可以把一本书的内容浓缩在一张纸上,以便让自己的记忆更加深刻。

但大家不要误会了,以为仅仅只做一张思维导图就可以了,奥野宣之先生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葱鲔火锅笔记”法还是要继续的,并且一定要以它为主。在我看来,思维导图只是一个概括和大纲,职责就是帮助自己记忆。

不过,思维导图的优点也是很多很多的,通过思维导图,你的记忆、整理、理解和构思的范围会不断地扩大。不仅如此,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非常的有趣。

思维导图不仅能帮你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它还能高效的实现你的目标。在大幅度提高构思水平的同时,还很容易产生新的创意,大家千万要尝试一下。

三.学会精炼自己的知识,并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每个读书人,都苦恼于学到的知识总是难以记住,以至于非常快地就会被遗忘。其实这是由于人类大脑的构造本身就善于忘记,这也没办法的事情。所以艾宾浩斯曲线就进入我们大家的视线、被我们大家所共知。

还记得奥野宣之先生的那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吗?笔记就是要反复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加深记忆。循环往复之下,记忆才能慢慢的变牢,大脑就能长时间地处在记得住的状态。

前面我曾经说过:一本书中真正重要的是那20%,为了自己方便记忆,一定要抓住重点,找到那重要的20%。

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才明白以前的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无用功。总是固执地认为书就应该从头到尾都读完,不管是重点还是非重点。

现在看看大岩老师所说的,才明白当时的自己简直太幼稚了:成人学习,不就是应该把实用摆在第一位的么?就算是学生考试,也会有重点之分啊!自己固执的结果就是低质量的勤奋,其实只是感动自己罢了!

现在明白还不晚,我们现在读的实用类书籍,只有把读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算是发挥了阅读作用。

不是么?作者将自己积累的知识,汇聚成一本书奉献给大家。我们通过采取与作者相同的行动,按照书上所说的方法加以尝试,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而这种收获、所得会生成一种“自我指导”,从而能引出我们的潜在的能力,去创造和发挥自己的力量。读书达到的最佳效果,也就不过如此吧!

阅读此书完毕,我不禁想到: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而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在想力争上游的你我眼中,是刻不容缓而不容置疑的。

现在抓紧时间行动起来吧!用知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成功的人,有目标地去读书,随时抱有一颗学习的心,立刻开始你的学习之旅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