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300字(3)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300字 第(1)篇

1、个人道德与能力---个人的道德和能力扯不上半点关系,可理学家非要认定,个人道德是能力的基石,没有个人道德,能力就大打折扣。王安石对那群高弹高调个人道德主义的理学家反击说,你们说的那些都是“壁上行”,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2、知行合一---如果说,“读经书”是知性修养法,那么,“持敬”就是实践修养法。朱熹认为,这两者必须要互相帮助、互相依存,才能达到幡然领悟天下事物之理的境界。陆九渊心学在修养上特别重视静坐,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朱熹则重视读经书,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区别,就是在修养上,至于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得到天理,锻炼内心。

3、呵呵呵,狂热分子,上瘾----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只要痴迷起来,就会倾注十二分的精力,这种使人震惊的热情让他在每个领域都可以成为专家级人物。

4、找答案---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实践或书本知识)来把它搞明白。

5、勇气和智慧---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看上去,王阳明在俗世的大事好像要成。

6、读书---“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7、哈哈哈---王阳明像是被雷劈到了一样,这句话恰好戳中了他多年来的毛病:始终不能坚持唯一志向,而是在各个领域间跳来跳去,也没有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所以什么成果都没有获得。

8、放手的智慧---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王阳明在辞章、道教、佛教上的付出如海洋般深沉,在这三方面的成绩几乎是他半生的心血。然而,他一旦想明白,说放就放,连个犹豫的眼神都没有。

9、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10、其实这几个字无非是告诉王阳明和每个在逆境中的人:切勿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也不要让坚定之心有所动摇。要避免灾祸,就要守护内心的光明,尽管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这种态度,再大的灾难都是浮云。有时候,人必须隐藏他的光芒,以便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

11、竹子具备君子的四个特征,中空而静,通而有间,这是君子之德;外节而实,一年四季枝叶颜色不改,这是君子之操;随着天气而出而隐而明,适应性强,这是君子“适应时势”的变通;挺然而立,不屈不挠,这是君子之容,所以我给它起名为“君子亭”。

12、反脆弱---现实世界总把他的性格和理想打倒在地。而他自己也注意到,每一次他都能站起来,并且比倒下之前更强大。

13、他找不到标杆,寻不到成功的案例,这让他的心灵备受煎熬。后来,他通过长时间的默想,突然发现,圣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外部环境的,他们只是适应环境。正如他自己,刚来时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想死的心都有。可现在,他不还是好好地活着?那么,让他活下来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努力适应了外部环境。

14、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良知告诉一个人,孝顺父母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心上安宁,物质条件还在其次。这其实就是感应,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宇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世事也在变幻,但那些良知未被遮蔽的心对于孝顺的要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15、王阳明给出了四点: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第二,勤学。做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绝不姑息;第四,责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

16、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17、真理就在我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18、古人云:‘攻我短者是吾师’

19、王阳明回答:“你的心能知是非善恶,一个恶念发动时就克掉它,一个善念流行时就保持它。”

20、王阳明又大摇其头,说:“朱熹说是去实践中寻找真理。而我认为,真理已在我心中,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一个人只要能恢复他内心的天理,那内心就必能强大。

21、可是,功名利禄的心是否是人欲,王阳明给出的答案很有机锋:那要看它是被你请来的,还是它主动来找你的。内心强大的人心如明镜,来了就照,去了也不留。

22、一个人是否成熟,要看他在面对事情时的态度。一旦冷静下来,他就把心思投入到如何处理这件事上了。

23、“触之不动”正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不动心”也是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到江西剿匪这段时间传播的主要心学思想。黄宗羲说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阶段,“不动心”就是第一阶段。

24、王阳明说:“没有欲念自然会静,周敦颐说的‘定’也就是‘静亦定,动亦静’中的‘定’,‘主’就是指主体。戒慎恐惧的念头是活泼的,正体现了天机的流动不息,这也就是所谓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旦有停息也就是死亡,不是从本体发出的念即为私心杂念。”

25、“只要心不去跟随它”就是不动心。正是这“不动心”的心灵正能量,才让王阳明创建了光芒万丈的盖世武功。

26、人生在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自己。靠山山倒,靠河河枯。你越倚仗什么,那个“什么”就会越让你失望。

27、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

28、高快马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尤其是做贼,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绝对不成的。

29、其实这段话说的就是“事上练”,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30、康有为曾说,言心学者必能成事,而且是大事,这句话在王阳明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真理。因为王阳明心学,说白了,就是让人用心的学问。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阳明所说,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这个道理,就必能成事。“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为了一个目的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31、爱亲敬长的心是否有松懈时?孝顺父母的行为实践否?人际交往中是否有不得当之处?每天是否做了欺心的事?如果没有,那就继续,如果有,那就马上要改。

3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3、《中庸》所说的充分发挥人类和万物的本性(尽性)

34、只有让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那就能做到定、静、安、虑、得。由此可知,良知并不仅是一种美德,还能助你做成一切事。

35、因为我终于想明白,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来找你。

36、一个人内心已动,就必然心不在焉,心不在焉的人必然会失败。

37、孔子说,真正聪明的君子,要么不言,言必有中。

38、仁者所以无惧,是因为做事全凭良知。

39、你认为哪门学问好,就专心地去学习实践,只要它能带给你心灵上的安宁,它就是好学问。

40、善意是,及时提醒那个即将被砸的人,恶意是,看热闹。

41、我们要经常实践自己的善意来炼心,把自己的心炼成仁者的心。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成为伟大的人,因为孟子说了,仁者无敌。

42、真心实意地对待自己的父母,安分守己地工作,这是多么简易的事,你把这些简易的事真切地做明白了,每天都会感到心是充实的。我的心学也不过是让你们内心充实,没有烦恼。

43、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因为人到中年,就必须负起社会所赋予他的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内敛,有时候应该委曲求全,有时候应该忍辱负重。无论是年轻时的浮夸还是中年以后的老成,王阳明都做得很好,因为他在凭良知做事。

44、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45、为什么懊悔,就是因为我觉得那块地很不错,这就是贪欲。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阳明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嘘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300字 第(2)篇

总结一下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吧,

首先,这本书以主要介绍王阳明的一生经历来顺带阐述王阳明心学的发展。

通过王阳明的经历,我们大概可知王阳明首先是一个极其执着而且有天赋的一个人,如在其年少时可以为了钻研象棋,可以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来学习象棋。这种特质对于他以后的学识,自身思想的增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年轻时,不拘一格的学习,如对道家,儒家,及至佛家钻研,发现了各家学说的不足之处,因此对其心学的产生起到了一个思想源泉的作用。而起到关键点作用的是,是在龙场悟道。我个人觉得这悟道是王阳明自身积累多年学识与思想的迸发,将其所学融会贯通,大彻大悟,然后心学思想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

书中对王阳 明心学介绍还是很全面的,不过本书作者带有个人观点的,有些部分过于夸大心的作用了。总体来说这本书对心学了解入门可以起到一个不错的作用。给个4星吧。

而在本书后几章,主要讲了心学。认真一览,发现心学这一套理论着实有几点令人着迷的地方。如,

1王阳明心学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每人心中皆有良知,良知可分善恶,可分是非,因此每人都有能成为圣人的潜质。

2主张人们只俯首于自己内心,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而行,要求人们不畏权威,追求自由,崇拜独立人格。不俯守于任何人。

3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存天理,灭人欲。注意,这里的与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有所不同。这里是指,心即理,天理存于心,依乎心中良知行事,人欲指私欲,何为私欲,过多的欲望便是私欲(这里有着浓厚的辨证法的味道),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控制自身的情感与欲望,不让自身良知被情感与私欲所蒙蔽。

4 不拘泥于常规与传统,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其中王阳明提到一个致中和的观点,是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我心中所知的准则,因此,这个规则被你调节过后,便由你心产生,所以其内在于你心之中,存在于你的良知之中。所以,只要是良知认为合适的事,便大胆去做,勇敢去打破常规,因为一切适合的规则都已经内在于我们的良知之中了

5 心境的磨炼。心学鼓励不动心,即是自己心境的平和存乎心中,不仅在平时,也在于自己即使遭遇变故或屈辱时,平时愤怒或惊慌失措时现在能不愤怒和不惊慌失措,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去迎接现状与面前的挑战。(其实这里我觉得是自己可以愤怒或恐惧但心中能依旧保持平和与冷静,理智没有被情绪或恐惧所控制。或者说修炼心学不动心到后面,做到只依乎心来行事,即依乎良知来行事,不为情绪或欲望。 )

6.物欲与私欲。里面提出一个有效的去物欲与私欲的方法。王阳明说:“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注意这个词,是私欲)统统搜寻起来,一定要将病根拨去,使它永不复发。再打个比方,就好比是猫逮鼠,一捉一个准,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态度坚决,不给老鼠躲藏和逃脱的机会,这才是真功夫。如此扫尽心中私欲,达到彻底干净的利落功夫,自然就恢复良知了。换而言之,便是一个恶念涌上心头,便马上把它克掉,绝不能让任何一点恶念留在心头。一个善念涌上心头,便把它留在心中,成为自身良知的一部分。

7.致良知:听从心里第一感觉,即直觉(因为良知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和乔布斯的听从心中最深处声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谈自身对心学的看法吧,

心学强调心的作用,因为我们认识这世界是从心开始的,心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本源。在王阳明心学吏上,有一个这样的关于心外无物的故事:

t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以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习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t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对这个心外无物是这样理解的,我没有看这花时,这花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长什么样,开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因此,这时我们的心是没有这朵花的,当我们看到这花时,我们心中便有了这花了,而这花长什么样什么味道什么触感,是靠我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来感受到的,然后留在我们心中的。然而这花真的长这个样子吗?不一定,从光学原理上来讲,我们人类感受颜色是从可见光反映到我们眼中的,而可见光是花朵无法吸收的光才保留下来下来,并反射到我们人眼中的。因此,这样可以说明,花的状态是在你的心中的。所以,心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源泉。这个世界的运行对我们来说,是存在于心中,而非心外。因此说心外无物。

那么所谓的天理何在?即然世界存乎心中,那天理自然也存在心中了,那么,心即理。因此天理存在于我们心中,存在于我们的良知中。那么王阳眀提倡我们为人处事要依乎我们心中良知而行,也就是依乎心中天理而行。

王阳明对于良知有一个观点是天理从心中来,从良知中取,不必向外界取。这句有两种理解。一是,良知自出生以来便存在于心中,我们只需依照良知行事便可。例如我们孝敬父母一样,只要我们心中有孝心,那么我们自然便会做出种种具有孝心的行为。但是,我想到了一种情况,我们倘若出现好心办坏事这种情况呢?我们是依乎良知而行事,但是事实想要的结果与我们依乎良知行事的结果相违,那怎么办?

二是,良知是在我们心中,也是自出生以来便存在。但我们的良知需要时常从外界获取天理,然后经过良知自身的消化与吸收,成为自己心中的天理。因此,我们的天理可以从心中来,从良知中取,不需要从外界获取,因为我们的良知已经帮我们从外界获取并消化了。其实,个人觉得外界中有很多所谓的天理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按照书上一概而论,例如在军事中便是,如果你把书上的理论奉若天理,那么在军事领域上,你就犯了教条主义了,那么你会在军事上输得很惨。而为什么说天理从自己心中取呢?因为当我们对外界的知识进行学习过后,那些知识如果合乎我们良知的,会留存在我们心中,被我们良知所消化与吸收。所以当我们需要使用天理时,只需向心中要,在良知处取,不需向外界求,良知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的。

再结合王阳明经历来看,王阳明早期对军事领域知识极大的积累,为他良知所吸收,所以他在战场上的真理只需从心中取,不须向外界求,然后,加上心学,成就了他的奇迹般的军事辉煌。因此,我觉得第二种理解更具有心学思想。

那么又来一个问题,良知是什么?

文中所言,良知能明善恶,辨是非。那么狭义上来说,良知应是指我们心中的品德与智慧,良指品德,知指智慧。其实应该广义上来说,是我们的心,我们自身的哲学观。因此,我们要让自身的品德与智慧不断增长,让我们的心不断强大,让我们自身的哲学观更加完善,那样,我们身上的良知才不会被蒙蔽,我们才不会做出不该做的事。

佛家有慈悲心,儒家有仁心,道家有无为心,而王阳明心学有:我心。

我心即天理,我心即良知,我心便是我,故心外无物哉。

我有我心,我只俯守于我内心,我便是我。

才华暂且不足,只能写到这里。以上便是自己对心学的一点小小了解,献丑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300字 第(3)篇

不错的一本书。比较客观地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也详细地解释了心学理论。语言简洁流畅,不带很多个人感情,比较适合初次接触王阳明。现在心学很火,好多都是当作成功学来讲。王阳明更是被树立为“三立”典范,成果人士。看完本书后会明白其实王阳明并不是“成功人士”,他一辈子都被当权者排挤打压,少年时建功立业的理想迟迟没法实现。他的心学,是为了在困境中寻求精神上的平和而产生的,是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自己劈出的一条生路。讲学,是他按照良知指引,为了改变社会而采取的行动,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至于剿匪平乱的功绩,和万众敬仰的盛名,只是他心学应用的展示,非他本意。就像基督的神迹,不是为了众人的膜拜,而是跟随。看了本书后,我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良知,有意识地去运用它,竟也似乎看到效果,果然简洁易行。但是,离完全光明的境界还很遥远,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是一辈子的功课。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