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感情陪伴着读完这本书:悲愤与感动!它讲述了发生在文革期间的几件事,我一边为主人公伤痛着,一边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曾经也读过几本“伤痕文学”,读完都是心情沉重得不要不要的,甚至后来都不敢触及这类的文学作品。在那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年代,有多少善良的人遭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有多少人死于自己同胞的无知批斗下;有多少人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力;有多少人把人性的弱点发挥到极致!但在那个浑浊的时代,还有少数人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美好的灵魂感动着我们!曾经的“少爷”,面对国外归来的父亲,没有抛弃患难中的妻子女儿,她们没有玫瑰与戒指的爱情比什么都牢固;还有火车上偶遇的无家可归的姑娘,关键时候的挺身而出,成了我后来一生的牵挂;还有看押我们的女战士,每晚给我送的玉米饼和为我做出的牺牲,质朴的爱情是我后来活下去的理由!她们仿佛生活在狼群里的几只羊,关键时候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保护着自己所爱的同伴,这些都感动得我泪流满面!我小的时候我们村有一个人,按辈分我叫他叔,他什么都会干,长得也很帅,就是没有成家,听大人说他是地主成分,当时不明白什么意思,现在终于明白了,他是因为成分高而被剥夺了结婚的权利!现在想想真是太荒唐了!
不想再看这类作品了,不是不喜欢,而是太虐心!
灵与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想借用林奕含生前在新书发布会上她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有人问房思琪的原型是不是她自己,她说:
“所以当我说这是真人真事的时候,我想要说的是,书里面它最惨痛……或者是令人不舒服的情节,并不是我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在戏剧化,或者我在营造张力,或是我在制造高潮。都不是,那都是真的。”(文字资料根据录音整理)
《灵与肉》收录的几篇文章,写于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所有的场景都保持着最鲜活的记忆,所有的痛,都是鲜的、真的、未经构建的、刚刚发生的。阅读它的时候,体味的只有真实的痛感。
顺便,我是在读剑桥共和国史之时读的这本书,不是有意的,但竟然有一种独特而妙不可言的阅读体验。
灵与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几个短篇弥漫着无奈的伤感和强扭的乐观,普通人在极端残暴无理的反右运动中或惶恐或愤慨或沉沦甚至扭曲,最后都在平反的曙光中与历史和解、将私人恩怨冰释。生命到底在无情和无常中烟消云散,是那时的造物主把人造得太滥。在无数回忆的崩塌里,张贤亮突出的是非常时代里仅存的星星点点的人性,那些用青春甚至一生为所爱之人换来自由的年轻生命在强权和威慑下苦苦挣扎,用微弱的力量反抗以获得残存的精神食粮。小说里石在说的“经历过地狱的人身上都带着鬼影”,一方面是对时代的批判,另一方面也赞颂了那些依然保持纯真和希望的灵魂。几个短篇的结尾大体上都摆脱不了纲领式的呼吁式的感悟,反思文学所给的药方就像是狂热分子在烈日下嘶吼着红地渗出血的毛泽东语录,不免让读者唏嘘不已。